|
|
动物的繁殖
|
爱情的叛逆者
在鸟类的王国里,一般都是雄鸟比雌鸟羽色漂亮、体态英俊。从体态和羽色来看,鸟类之中的彩鹬却是极为特殊的一例。它是雌鸟大于雄鸟,而且雌鸟比雄鸟美丽,雌鸟的背上呈橄榄色,胸、喉部富有赭色的羽毛,胸、肩及翅膀上还有白、黑、红褐等多种颜色的斑纹,它的嘴像是涂了粉红色的口红,整个外貌鲜艳夺目;而雄鸟则暗淡无光。
在配偶关系上,彩鹬也与其他鸟不同,它们是“一妻多夫”制。当雌鹬找到伴侣时,便与它亲热相处,交配产卵,一旦产下4~5个卵后,它便抛弃这个“丈夫”而另寻新欢。雌鹬对自己产的卵毫无兴趣,整个繁殖期,从筑巢、孵化到育雏全由雄鸟承担。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什么“喜新厌旧”的意识,而是在自然界繁衍种族的适应结果。彩鹬筑巢多在临水的小岛上或灌木丛中。
雌彩鹬在不断寻求新配偶时,也常发生争夺雄彩鹬的激烈战斗。它们双翅下垂,尾羽散开,两眼怒视,还不断发出尖厉的叫声,互相对峙着,把对方视为仇敌,护围着已抢夺的雄鸟。
彩鹬几乎全年可以繁殖,但在6~9月份进行较多,因为这时是雨季,植物茂盛,水域面积大,幼鸟出世后,容易找到食物。彩鹬的卵较大,一般长3.6厘米,宽2.6厘米,外壳带有黄色、咖啡色、褐色的斑纹,精致美观。这自然是一种保护色,可防止蛇和其他敌害的侵扰。它喜吃嫩叶嫩芽,也吃蚱蜢、蟋蟀、蠕虫和其他昆虫。它们能飞善跑,又善于游泳,行动很灵活,但却又十分谨慎。
彩鹬在世界上的种类很少,我国仅有一种,除云南外,长江中下游,华南一带,以及台湾、海南岛都有分布,夏天也飞到华北甚至东北的南部。彩鹬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亚洲南部、印度、斯里兰卡等国也有分布。
海马生儿育女
在中药店的橱商陈列着人参、海马等珍贵药品。海马体侧扁,黑褐色或淡褐色,全身有环状骨板,头与躯干部呈直角,吻突出呈管状,头形似马头,因为它虽是海产鱼类,但体形不像鱼,取名海马。海马是温暖性海洋鱼类,栖息在近海、内海海水质清、藻类繁茂的低潮区。游泳缓慢,主要以扇状背鳍作波浪式摆动,在海中头朝上直立游泳。有人作过这样一个试验,将一只海马放在普通长形澡盆里,注入海水,它从一端游到另一端需时5分钟,这匹“马”的速度跟蜗牛爬行不相上下。
海马生儿育女的方式很奇特,雄海马担负着很重要的“任务”。在繁殖季节,雄海马的尾部长起两条纵行皱褶,逐渐在尾部腹面形成了一口育儿囊,此时雌海马的泄殖腔扩大形成生殖乳头。然后雌海马把成熟的卵送进雄海马的育儿囊内,卵在育儿囊中受精孵化,大约15~20天可孵出小海马。此时雄海马将尾部缠在海藻上,作前俯后仰运动,每后仰一次,就从育儿囊中弹出一个小海马,小海马入水,开始它们的独立生活。
爬行动物的繁殖
古代的两栖动物,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在距今1亿多年以前的一段时期中,种类繁多。到目前剩下的种类,主要属于龟鳖类,鳄类,楔齿蜥、蜥蜴类和蛇类。
在脊椎动物中,从爬行动物开始才算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与它们的祖先两栖动物相比,爬行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更加完善。譬如,两栖动物在生殖季节,雄性和雌性需同时把精“卵”产在水中,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卵必须在水中孵化;孵出的幼体在水中生活;成年动物经常生活在水中或潮湿近水的地方。爬行类动物就不同,爬行类动物皮肤的表层已形成能防止水分蒸发,避免干燥的角质鳞片或盾板,在陆地的活动范围更广,沙漠地区也有它们的踪迹。但是,爬行动物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关键还在于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由于雄性具有交接器,其精子可直接被送入雌体,进行体内受精:产出的卵具有坚韧且能防止干燥的卵壳;胚胎发育时有胎膜和羊水出现。所以爬行动物都是把卵产到陆地上。龟鳖类虽然长期生活在水中,这是成为陆生动物以后,又重新回到水里去的现象,它们的卵却仍要产到岸边沙滩中。
龟鳖类、鳄类都产卵,蜥蜴和蛇类也产卵。但不能认为爬行动物都是卵生动物。还有不少种类的蜥蜴和蛇,产出与它们自己一样,立即可以活动的幼年动物。从这个意义来说,有人叫它“胎生”,但这种胎生与哺乳动物的真正胎生有些不同。一般说来,“胎生”的爬行动物,只不过是它们的卵停留在母体输卵管内进行发育,发育过程中胚胎所需营养来自卵黄,与母体并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叫做卵胎生更恰当。卵胎生的爬行动物大都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或高山上。如腹蛇、极北蝰和胎生蜥蜴等;也有同一种爬行动物,生活在北方的进行卵胎生,生活在南方就卵生。因此,卵胎生是对寒冷气候的一种适应。但也不是绝对的,四脚蛇——滑蜥,它不论在北方还是在海南岛都是卵胎生。终生在海中的海蛇也都是卵胎生,这也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沙漠环境具有干旱的白昼高温的特点,不利于卵的孵化,产于沙漠地区的沙蜥也进行卵胎生繁殖。
卵胎生虽然不如真正的胎生进步,无疑也是比卵生进步的一种生殖方式,至少在卵胎生的情况下,子代可以得到母体更多更好的保护。
蝗鱼的卵巢
蝗鱼是鲟科鱼类,无论是鲟鱼还是鳇鱼都是我国东北的重要水产鱼。鳇鱼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嫩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的中下层水域。鳇鱼体大,一般可达1~3米左右长,体重一般在50~150千克左右。这种大型鱼与我们常见的鲤鱼、鲫鱼不同,17~20岁的鱼才能达到成熟;也就是说,只有达到17~20个冬天才能产卵。一条雌鳇鱼一次产卵约150万粒,卵产于河道砂砾底上。卵孵化后顺流而下,待卵黄囊吸尽以后,开始营底栖生活。一年的幼鱼以水中的无脊椎动物为食,二年的幼鱼即开始以鱼为食。
鳇鱼与其他鱼类一样,雌鱼体内均有左右两个卵巢。然而,1979年6月2日,在黑龙江萝北县钓捕到一条体长2米,近200公斤的雌鳇。解剖后,发现此鱼只有左侧的卵巢。此鱼发育与正常鳇鱼一样,经过检查和计算,此鱼这个卵巢中拥有64万多粒卵,卵的发育正常。
黑猩猩每天换床
在所有动物中,黑猩猩和类人猿的关系最密切,它会修建简便的窝巢作睡觉用。
除了猩猩的幼儿,所有的黑猩猩每夜都筑一新的睡巢。筑巢的时间经常是天黑以后,用不到3~5分钟就能完成,它们在树的树冠上选择一结实的巢座,比如垂直的叉状支撑物或树的枝叉,或两根水平的分枝,然后用脚把一些较小的树枝拉拢弯曲,编到巢座上,最后它把长在窝巢边缘的带叶的细枝卷进去,躺了下来,整个身子压在垫子上。经常它们躺了几分钟,又坐起来,摘一把带叶的嫩枝枕在头下或放在身体的某个部分下面,这才安心睡觉。
研究人员发现,尽管筑巢的速度很快,但树枝编织的相当严实,健康的黑猩猩的窝巢决不会污染粪便,它们总是在巢边大小便。
当母猩猩产仔后,就筑一特别大的窝巢,这需要较多的时间,因为它一只手抱着婴儿,只凭一双脚和另一只手来工作。在繁殖季节,这个巢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鳄鱼造巢为产卵
水栖或陆栖的爬行类动物的巢,不如两栖动物和鱼类那么引人注意,然而一些爬行动物比如鳄鱼造的巢,却也很实用。
鳄鱼造巢在产卵的季节,鳄卵是白色的,有一个鸡蛋或鹅蛋那么大,外面有一层硬的钙质保护壳。鳄选择平坦的沙岩产卵,它们用前腿在距水边几米处挖一坑,深约50厘米,把沙推向一边,然后在坑内产下约30枚卵,再用挖出的沙子盖好,有时还在巢中加些干枝叶和芦苇使巢松软舒适,维持一定的温度。
雌鳄在近三个月的孵卵期内,一直守在窝边,用凶猛的咆哮来阻止贪婪的食肉类动物,特别是巨蜥的袭击。因为巨蜥能挖出鳄的卵,带到一个僻静处,从容地享用美餐。小鳄孵出后像蜥蜴那么大,常趴在母亲背上外出觅食,贪婪地吞吃小鱼、小虾和水中大型害虫。半年后,小鳄迅速长到65厘米左右,便离开同类的年长成员,分散行动,因为这类动物一有食同类动物的癖好,即使日后母子相聚,也视同陌路,互不相认。
鸟类中的收藏家
鸟类繁殖前多经过求偶过程,这一行为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炫耀自己华丽羽毛的,有展示悦耳歌声的,或用特技飞行赢得对方“芳心”的,还有的鸟修筑工艺杰出的巢,而园丁鸟求偶的习性又别出新裁。
黄胸大园丁鸟修筑的巢像林间小路,构成一个像走廊那样的封闭场地,虽然不像其他一些鸟巢那样精巧细致,但场地内却丰富多采,里面五颜六色,原来全是黄胸大园丁鸟收集来的红色蓝色的浆果,以及色泽艳丽的卵石。
另外一种缎园丁鸟,在求偶的过程中,先清理出一块空地,把一束束树枝垂直插成平行的两列,构成通往巢穴的走廊,巢穴所在场地不像巢倒更像舞池,上面摆着黄色的花、浆果和各色羽毛。缎园丁鸟特别偏爱蓝色和黄绿色的装饰物,如果它住在居民区附近,有时在巢中我们还会发现玻璃珠、毛线头、金属丝等装饰物。
它们不断扩大自己的收藏,以炫耀自身的实力,为此甚至不择手段地“行窃”;科学家们做过这样的实验,故意放一块耀眼的蓝色玻璃在园丁鸟们出没的区域,不久就会发现,这块小玻璃从一个巢转移到另一个巢,显然每只园丁鸟都想将它窃为己有。不过园丁鸟炫耀收藏的财富,起的作用是吸引雌鸟前来交配产卵。
老鼠编织爱巢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老鼠打洞作窝被人们熟知,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你听说过编织巢穴的老鼠吗?这种会编织的老鼠叫欧洲禾鼠。
欧洲禾鼠,用前爪和门牙作为工具,修筑一种能和一些最精巧的鸟巢相媲美的小窝。小屋的修建者禾鼠是现存体形最小的啮齿类动物,体长仅6~7厘米,尾巴几乎与之相等。他们栖息在草地、湖边芦苇丛和各类作物田地,以及沼泽或灌木丛中,以谷类和青草种子为食,偶尔也食昆虫。禾鼠用缠绕的尾作攀缘支撑,灵巧地沿叶片和草本植物茎爬来爬去,巢就在离地面的0.5~1米的位置,这些巢供禾鼠繁育后代之需。
做巢时,禾鼠先把谷类植物的主茎弄弯,做窝巢的支撑,再抓住附近的叶片,在口中经尖牙刮过,割成一条条细带,编织出小巢的顶部和里面的结构,最后逐渐筑成一只结实密集的空心球,侧面留下出入口,里面再垫上一层植物的嫩芽、花序和碎叶片,一个精致纤巧的窝就完成了。这一工程将耗时5~10小时,内部能容纳3~5只幼鼠,雌鼠每年能繁殖好几次,每产仔一次就筑一次巢,精心施工造成的小巢为禾鼠的后代提供了良好的发育场地。
黄鳝改变性别
黄鳝是人们喜食的淡水鱼。尤其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常在家庭和宴会的餐桌上见到它们,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但是你可曾知道,在早期的动物学研究中,鱼类极复杂的繁殖方式经常使科学家们困惑不解,人们也正是在对黄鳝的细致观察后,发现了鱼类中的一种特殊的繁殖方式——“改变性别”,因此可以说黄鳝具有极为特殊的生物学价值。
早在40年代初,我国的科学家刘建康在研究黄鳝的繁殖习性时,偶然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在野外捕获的大量黄鳝中,性别与体长有明显的关系,较小的黄鳝主要是雌鱼,而较大的多为雄鱼。再进一步观察时,发现所有的黄鳝发育都要经过一个幼体的雌性阶段,产卵以后又转为雌雄间体,长大后则完全变成了雄鱼。因此他确认黄鳝的雌雄鱼是由于发育的时间决定的,不是由不同的个体确定的。每条鱼都是先为雌性后为雄性。刘建康的论文发表后,在国际的科学界产生了很大震动,许多科学杂志都纷纷加以评论和介绍。英国著名的内分泌学家布鲁福曾在最权威的《自然》杂志上撰写评论文章说,这一发现对搞清鱼类的内分泌系统和鱼类的进化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黄鳝的生殖器官与多数鱼类不同,卵巢和精巢都位于肠的右侧,像个管状的囊袋。性的转化是由于卵细胞的逐渐退化和精细胞的不断发育增多造成的,鳝鱼的生殖腺经历了雌性、中间性和雄性几个时期。控制黄鳝生殖腺发生变化的器官是位于黄鳝的头部的脑垂体,垂体可以分泌几种激素,其中有两种叫做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成熟激素FSH。当黄鳝的卵细胞发育初期,黄体生成素LH可以促进卵细胞的发育和成熟。随着时间的变化,垂体内分泌的卵泡成熟激素FSH不断增多,它可以促进黄鳝产生成熟卵,当卵产出后,FSH又可促进精子细胞的发育和成熟。在黄鳝的变性过程中,二种激素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前者不断减少,而卵泡成熟激素则不断增多,正是这种激素的调节使黄鳝改变了性别。科学家们为了进一步证实脑垂体的调节作用,用鲑鱼脑垂体的一种促性腺释放激素 (与黄鳝的卵泡成熟激素相似)注射到黄鳝的体内,奇特的现象发生了,很小的黄鳝很快就变成了雄鱼。
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类群,它们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是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3倍还要多,故一些鱼类的身体结构保留着一些低等动物的遗迹。例如在一些无脊椎动物中,常存在雌雄同体的动物,如:涡虫、蚯蚓和蜗牛,或孤雌生殖的动物如:轮虫、水蚤、蚜虫等等,而在鱼类中也有孤雌生殖和雌雄同体的现象,除了雌性先成熟的黄鳝外还有雄性先成熟的黑鲷和雌雄同时成熟的鳚鱼等等。
雀的繁殖程序
温暖的春阳挑动金丝雀的性腺活动。激起雄雀的雄激素和雌雀的雌激素大量产生,这是一连串发展的开端。
雄激素的产生使雄雀在求偶行为中啼鸣跳跃,激起雌配偶的雌激素产生。雄雀的不断刺激,雌雀开始收集日后筑巢用的材料,而体内卵巢内的卵开始迅速长大日增,已到了像小粒珍珠那样大小。接着雌雀前胸的羽毛开始脱落而形成孵卵斑,脱毛处的皮肤特别敏感。巢快好时雌雀便准备交配。交尾多次开始产卵,雌雀的孵卵斑在将产卵时红得很透,这是皮下血管扩张而造成的结果。雌激素及其他次要激素产生的作用使排卵管扩张以便产卵,筑巢的最后阶段是雌雀的孵卵斑受到巢的材料摩擦刺激越来越严重,因此雌雀开始用软羽毛垫巢盆底,巢和激素的刺激促使雌雀产卵,每日产一枚卵,数日后产完,而后开始孵卵,其他的家务诸如孵化期的守望工作由雄雀担任。
繁殖发展过程就像是一种“流水作业”。
反常的鸵鸟求偶
自然界中多数事情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也是无数科学家为之奋斗一生的目的。然而正像不同动物之间形态有明显差异一样,有些看似普通一般的事情,却往往具有与常规相反的表现,就拿鸵鸟在繁殖期的求偶过程来说,便是这样一个事例。
求偶过程中,必有一番简单或是复杂的仪式,由雄性采取主动是较常见的,而由雌性采取主动,作出大部分追求行为,一般是非常少见的。而鸵鸟的交配之舞,正是这种动物界中反常行为中的例外,因此特别令人瞩目。
雄鸵鸟在整个求偶活动内的身份不太像个追求者,倒更像个被追求者。虽然雄鸵鸟羽毛依然艳丽、具有主动明显的标志,但其行动却不显出主动的姿态。
雌鸵鸟在进行繁殖求偶活动时,羽翮蹁跹地飘然起舞,试图引起附近的雄鸟注意。尽管在平常的大多时间里,鸵鸟的姿态总是笨拙不雅、滑稽和荒唐,但这时雌鸟跳出的求偶之舞却出奇地雍容高雅,仪态万端。在舞蹈过程中,当雌鸟对自己吸引雄鸟的魅力充满信心时,便会离群独行,而雄鸟则紧跟雌鸟,追逐狂奔,最后的结局必是皆大欢喜,结成良缘。
产卵不多的达尔文蛙
蛙类中的一般的种类产卵达万粒,而达尔文蛙的产卵数量仅20~30粒,这是因为达尔文蛙的幼儿得到了很妥善的保护,从而后代得以延续。
智利出产的这种由达尔文发现并命名的蛙——达尔文蛙,雌蛙在繁殖期产 30个很大含卵黄很多的卵,两只或三只雄蛙非常耐心地守在旁边护卫。两、三个星期之后,胚胎发育成熟,透过薄薄的卵膜可以看到它们的活动。就在这时,每只雄蛙都用舌头拾取一些卵,几天内所有的卵都收集起来了,进到蛙的口中。使人惊异的是,这些卵既没有吞进蛙胃,也不是含在口腔里,而是在蛙口前部的一个深皮褶里——起鸣叫作用的声囊,当蛙呱呱鸣叫时,我们能看见声囊肿胀成球好像扩音器。谁会想到声囊还能当孵化室。
达尔文蛙的声囊又大又深,也许这是动物界里最安全最省经费的育儿室了。
从声囊中孵化出来的蝌蚪,在其中生活,从卵黄中吸取营养,从父亲那里获取氧气。当它发育完成、失去尾巴成为小蛙后,就以它进入时的相反方向经过父亲口腔离开。
刺鱼造爱巢
初春,雄刺鱼脱离整个冬天都在一起的鱼群,独自游开。它们从淡水深处迁移到温暖的浅水中,在这里生长的绿色植物形成了对刺鱼的刺激,于是产生了一系列行为反应:每条刺鱼都先选择一个区域,继而开始用植物在这个区域内筑巢,在雄鱼离开鱼群的时候,雄鱼的体色发生变换,由原来冬季暗灰色的“外衣”,更换成两腮和嘴下部粉红色、背部淡绿色的“春装”,这时它的性格也逐渐好斗。它占据并保卫这个地盘不受其他雄鱼侵犯。
雄鱼巩固领地之后,随即开始筑巢行为。它先用嘴一口一口含起泥沙,吐在一旁,挖成一个浅坑,然后采集长条形的水草,堆在浅坑上,在上面来回游动,排出一种由肾脏分泌的粘液把水草粘合在一起。接着,用嘴把草团推拱成丘状,然后用身子在草丘中穿一条小隧道,一个供雌鱼产卵的精致的窝巢就筑成了。
雄鱼在做窝的同时,体内的刺激物又使它体表的颜色发生变化,腹部变成鲜红色,眼睛发蓝,背部则呈蓝色。一旦雄鱼披上这身色彩斑澜的盛装,就开始了求偶的活动。如果有雌鱼游进雄鱼的领域,雄鱼便在异性前游出之字形“舞蹈”,告诉对方自己是雄鱼。雌鱼则以扬头的姿势接近雄鱼,表示响应。双方交换了婚嫁信息之后,雄鱼便向筑好的窝游去,雌鱼则在后面相随。
在这一过程中,雄鱼体表的颜色和游动的之字形体姿是吸引雌鱼前来的刺激信号;而雌鱼充满卵细胞的膨胀发亮的腹部和扬头的游动姿态则能对雄鱼产生刺激作用。最后导致求偶活动的成功。
负责的刺鱼爸爸
一旦雄刺鱼建好了巢穴,找到一条愿意前来的雌鱼不是一件难事。当雌鱼跟随雄鱼来到窝的入口后,雄鱼用头指向窝的进口,接着就转过身来,这是让雌鱼进入的动作信号。雌鱼得到信号后,随即钻入窝中产卵,排卵后,雌鱼立即游离。这时雄鱼赶快进入窝内,把精液排在卵上,使卵受精,这一过程仅历时一分钟左右。雌鱼离去后,雄鱼还可以再吸引其他雌鱼前来产卵,直至雄鱼认为可以了,它随后就守卫在窝旁,照料幼鱼孵化。而雌鱼并不是个称职的母亲,除了产卵,雌鱼对繁殖不作任何贡献。在鱼卵的整个孵化过程中,雄鱼常用鳍和尾不断掀动,让新鲜水流经过窝巢,有时还绕巢而游,头向下尾向上面对巢迅速而又均匀地鼓动鱼鳍,向巢内拨水,这是雄鱼在给未出世的小宝宝通风,为窝内提供充足氧气,这是孵化的必要条件。在孵育的后期,氧气的需求量加大,雄鱼还在窝顶上开出许多孔穴,使新鲜水流更畅通。卵孵化后,雄鱼继续照料幼鱼数日,如果有小鱼游开,雄鱼就将它捉住含在嘴里,安全地带回来,不久以后,小鱼便汇成鱼群,自己谋生了。
分工协作的珍珠鱼双亲
社会行为中最简单的形式是结群或结队,也就是指许多个体同在一起,互相接近,作伴厮守,它们共同行事,全体成员都按共通的定时定向方式来活动,并以相互的影响,来达成这种一致。很多情况下,雌雄之间还会分工合作,这种分工不仅是指在交配活动中任务不同,还包括在育幼时也有相互合作的表现。
一对雌雄珍珠鱼,在孵卵育幼的过程中会轮流地去保护教导幼鱼,使幼鱼刚孵化不久后,能聚集成群,这样易于父母双亲照顾,又增加了安全系数。大鱼以很明显的“之”字形泳姿不断游动,幼鱼便都会跟随它行动,这样幼鱼们便被结成了群。当另一条大鱼来接替换班时,大鱼之间有一定的换班仪式,以保证幼鱼在换班的时刻不会跟从原来的大鱼游开,或分散开来,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呢?接班的鱼迅速直线游进鱼群,接着作之字形游动,而另一条被替下去的大鱼,则立即直线游离,使鱼群不受干扰。显然之字形的泳姿更能吸引幼鱼的注意。
不负责任的父母
一些动物的父母,自己不负责照料儿女,但精心设计出许多投机取巧的办法,狡猾地替自己的孩子请“义父”、“义母”代培自己的后代,杜鹃则是这样的动物。
杜鹃自己不会孵卵,而是把卵产在别种鸟的巢里,它东下一个卵、西下一个卵,很难弄清一只杜鹃在繁殖季节共产下了多少个卵。鸟类学家估计每年杜鹃约产两窝,每窝5~6枚卵,每隔6~7天产一卵,先把卵产在地面上,再把卵用喙衔到别的鸟的巢中。有时其他鸟的巢中很可能有2~3枚不同杜鹃产的卵。杜鹃卵的形状、颜色往往酷似寄养它们的养父母产的卵,使养父母更容易接受它们。
寄生在别种鸟巢里的杜鹃孵化较早,雏鸟出壳早而且长得特别迅速。幼杜鹃在养“父母”巢里和该种鸟的亲生卵同居一巢似乎很不开心,它伸开腿以及还未长出羽毛的翅膀,加上肩背的力量,就会把那些尚未孵化的卵,或比它长得小的雏鸟掀出巢外。而且幼杜鹃长得快,个又大,即使一些小鸟幸存下来,也难免不被它压死,或者在亲鸟喂食时,由于抢食本领不如它,不得不忍饥挨饿,以至死亡。
幼杜鹃越长越大,到后来养父母的个头反而比它小,只能站在小杜鹃的背上喂它,而小杜鹃的食量又大得惊人,但养父母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地喂养它。甚至当研究人员故意把一只未离巢的小杜鹃捕捉走关在一只鸟笼里,放在室外,它的养父母,居然会追踪而至,找到被劫的养子,趁工作人员不在,偷偷地给它喂食,养父母责任心真够强的!
天下父母心
兽类的新生幼仔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很不相同。马和牛等的幼兽产出后,几小时就能站起来跟着母兽走动,兔和猪刚出生的幼仔两眼还睁不开,身上只有胎毛,看上去是赤裸的,必须躺在巢中呆上一些时候才能走动。
有袋类的胎儿未发育完全就出世了,它们挣扎着爬进母兽腹部的育儿袋,母兽的乳头就长在袋里,小袋鼠藏在里面继续发育,既安全又舒适。稍长大一些,它们虽然仍躺在袋里,但不时伸出半个身子向外探头,观察周围世界。再大一些,它们就能自动跳出来,到地面玩耍,一遇到紧急情况,又会一溜烟地迅速躲回母兽的育儿袋里,于是,妈妈就带着它们飞跃而去,避开敌害。
狼在人们的心目中,虽然总是凶残成性,但事实上,狼的母性很强,母爱极深,对待“孩子”一副“慈母”形象。幼狼断乳后,双亲还用吐哺的方法喂养它们。公狼和母狼各行其职,母狼在巢里守护着孩子,公狼外出猎食,一旦公狼有所收获,马上奔向巢穴,把吃到嘴里的食物呕吐出来喂“孩子”。有时,猎获不多,公狼想私自留下一点自己受用,若被母狼发现,它会面对公狼,用低沉的声音吠叫,还会扑上前去咬公狼。犯错误的公狼自知理亏,并不还击,还会把偷偷留下的部分食物全部呕吐出来,这时母狼才肯罢休。
有时不幸母狼在哺乳期丢失了自己的孩子,由于母性未泯,会继续哺育其他动物的幼仔,甚至是人类的婴孩。在印度森林里,不止一次地发现狼孩,这就是因为母狼由于丢失了幼狼,而闯入人类居住地,衔走婴孩,并将婴孩哺养长大的缘故。
“绅士”风度的翠鸟
在孵卵期的翠鸟,有些行为相当有“绅士”风度。翠鸟营巢的位置在溪边或河畔,也可能在临近水面的倾斜陡峭的地方,双亲共同分担筑巢、孵卵和照料幼鸟的任务。它们会用嘴弄松岸上的泥土,掏成一穴,达到一定的深度时,再用脚有力地扔出挖下的材料,然后挖一稍往上升的半米到一米长的通道,末端加宽成一孵卵室。尽管它们不收集营巢的材料,洞穴却铺垫的很舒适,原来翠鸟通过反胃把吃下去的鱼骨和鳞吐出,这种半消化的骨骼残渣像香烟灰那样柔软易碎,这样就形成了放卵的垫子。
三个星期后幼雏孵化出壳。亲鸟喂养幼鸟很有秩序,当亲鸟到达时,挡住了巢的入口,光线变暗,这是一个信号,幼鸟会按圆周排成一定的位置,每只幼鸟都公平地分到食物。再过3~4星期,幼鸟长出飞羽,它们就全家各奔东西了。
翠鸟的食物是水生的昆虫和角类,当它在停歇处确定好鱼的位置时,就头朝下潜入水中,用长嘴抓住鱼,然后在水面上或柱子上把鱼摔死,从头部开始吞食。当雄鸟在求偶仪式上把一条鱼献给它的意中配偶时,或把鱼给喂养的幼鸟时,它就把鱼调转过来,以便接受者能够从头开始食用,而避免鱼鳍上的棘刺扎着咽部。这种好的风格只在交配和繁殖季节才能见到。
犀鸟自愿关“禁闭”
犀鸟是一种在洞穴中孵卵的鸟类,人们对它那巨大的嘴始终感到好奇和诧异,除此之外,还对它的一种生活习性深表同情,这就是犀鸟在孵卵期间,将自己禁闭在巢中达几星期之久的现象。
在繁殖期,雌鸟用雄鸟供给的材料将洞入口处几乎完全封上,只留下一个小缝与外界联系,每天雄鸟都给雌鸟带来食物,通过这一小缝传递进去。这道与世隔绝的墙是以雄犀鸟带来的唾液弄湿的泥丸,加上雌犀鸟自己的粪便为原料,混合之后筑成的。雌鸟将这些“建筑材料”放在需要的位置上,用宽大的嘴敲打结实,干燥后就变得很硬,形成一堵坚固的挡墙。
其实雌犀鸟是自愿关“禁闭”的,它闭门不出,能不受干扰地致力于孵卵和哺育后代的事业。况且在孵卵期它正在换羽毛,根本无法飞行,这一行为对犀鸟母子双方都有益。几个星期之后,雏鸟孵化了,雌鸟的羽毛也重新长成,雌鸟会打碎挡墙,和它的伴侣一道采集食物,以供给树洞内的雏鸟生长需要,因为雏鸟的胃口越来越大了,只靠父亲不足以维持温饱。
当雌犀鸟从树穴中飞出去之后,幼鸟又将挡墙复原,它们也甘愿在安全的暗室里再呆上几周,直到最后需要时,才自己破墙而出。看来犀鸟从小就有了自愿关“禁闭”的行为。
“温度计”鸟
产于澳洲的桉树鸟对温度的估计偏差不超过1℃,被人们誉为“温度计”鸟。
由于“温度计”鸟生活在干旱空旷的环境中,日温差和季节温差都很大,它每年都要花10~11个月的时间来调整巢的温度,以保证后代的正常生长。
“温度计”鸟在筑巢时,先挖一个深约1米的大坑,里面收集一些桉树叶,将大坑填满,然后继续堆植物叶和大量沙土,最后在坑上形成一个堆。叶堆很快就开始发酵,4个月后达到理想的恒温 (34℃),这时雄鸟在叶堆上挖一个孵化室,雌鸟在里面产卵,然后重新复原。这之后雄鸟几乎每天检查叶堆里的温度,它从孵化室边上挖一深洞将整个身子探进去,反复张开嘴巴试验,显然它的测温结构在舌头或口腔中,而且高度敏感。通过测试,要是发现叶堆太热,它就留下一个通风孔散热;要是温度不够,就再添些适于发酵的材料,然后封闭深洞,整个孵化期是6~7个月时间。
在不同的季节,桉树鸟还有不同的控制温度的措施:夏天,太阳的热量愈渗愈深,它就在叶堆上加厚沙土层隔热;到了秋天,太阳热量下降,叶的发酵也几乎停顿,它就扒开沙土,在阳光下不停地翻晒鸟蛋,在繁殖季节,桉树鸟的活动量相当大,而这一切活动都是后代健康正常发育所必不可少的。
昆虫的繁殖培育后代
昆虫历经3.5亿年漫长的历史,至今在动物中仍保持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而且久盛不衰的优势。其奥妙之一,是与它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多种繁殖方式和十分惊人的繁殖力有着密切关系。
昆虫腹部多为圆长筒形,由 10~11节组成,各节能伸缩。一般雄虫交配器长在腹部第9、10节,雌虫产卵器长在第8、9节。各种昆虫产卵器的形状、构造和选择产卵的场所各不相同。
直翅目昆虫,如蝗虫产卵器短且坚硬,末端尖,能张合活动,产卵时合拢呈锥状,钻进土中,并把能伸缩的腹部一起插入上中产卵。螽蟖和蟋蟀的产卵器是由两块产卵瓣组成,样子像一把利剑,也有的像一把镰刀或一根长矛,产卵瓣可前后滑动,产卵时刺入土中或植物组织中靠腹部的压力,使卵通过产卵瓣中间的通道产下来。如树蟋可将产卵器刺入树枝中产卵。
同翅目昆虫,除一部分过寄生生活的种类外,它们都有较发达的产卵器,产卵的产卵器从内凹的产卵鞘中脱出,并借助产卵瓣的滑动,一点点插入树木枝干或植物组织中。如蝉、飞虱、叶蝉。
膜翅目昆虫,产卵器与同翅目很近似,但由于各种蜂类产卵器功能不太一样,在构造上也有些相应的变化。如叶蜂的产卵器可前后滑动,并用其侧面锯齿状的脊突“锯”,锯破树木枝干或植物组织,将卵产在里面,所以有时把叶蜂也叫锯蜂。蜜蜂和胡蜂的产卵器失去原来产卵的功能,特化成能注射毒液的螫刺 (毒针),构造与产卵器基本相同,平时不外露,它与体内毒腺相通。当蜜蜂或胡蜂受到侵扰时,就会伸出毒针刺螫。胡蜂在捕捉昆虫时,也用同样办法刺螫昆虫,使昆虫麻醉,并保持新鲜,作为自己及饲喂儿女的食物。
在其他目的昆虫中,都没有上述特化的产卵器,因此,只能把卵产在物体表面或浅层的缝隙中,而且在卵上覆盖一些分泌物,起保护作用。如三化螟、二化螟的卵。有的把卵产在卵囊里,如蝗虫、螳螂的卵。又如绿豆象把卵分散产在一粒粒的绿豆皮上,免遭天敌的集中杀灭。还有的昆虫产卵时,那粒上下重叠覆盖,使上面的卵粒保护下面的卵粒免受敌害……
昆虫的生殖方式主要有5种:(1)两性生殖,通过雌雄交配,雌虫产下受精卵后,再发育成新个体。绝大多数昆虫都以这种方式繁衍后代。(2)孤雌生殖,雌虫的卵不经过交配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如蚜虫和一些粉虱、介壳虫、蓟马等。(3)卵胎生,雌虫未经交配受精的卵在母体内依靠卵黄供给营养经胚胎发育后,产出幼虫。如蚜虫。(4)多胚生殖,在一个卵中可分裂成2个以上胚胎,最多可达3000个新个体,受精卵发育成雌虫,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虫。如膜翅目中的茧蜂、跳小蜂、广腹细蜂等内寄生蜂。
孤雌生殖不仅能在短时间内繁殖大量后代,而且只要有1头雌虫被带到新地区就很容易扩散蔓延开来。多胚生殖用较少的营养物质和在较短时间内,就能繁殖大量后代。因此,昆虫在长期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产卵器官和多样性的生殖方式,对它们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和种群生存延续是非常重要的。母子情结
开天辟地,自古至今,在人类中母亲与子女的深切情感源远流长,慈祥的母亲用乳汁和心血抚育着子女茁壮成长,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在自然界中,动物同样也有着极为深切的母爱。
在昆虫中,有的母亲为儿女考虑的可周到了,安排照顾的也非常精细。
脉翅目有一类叫草蛉的昆虫,它长有细长柔弱的身体和披着绿色轻纱似的双翅,头上长着一双金黄色的大眼睛和一对长须。长着一个锐利的嘴,天生爱吃荤,经常吃些危害庄稼的小虫,如危害棉花、果树、蔬菜的各种蚜虫。它是益虫,叫天敌昆虫。现在除在田间注意保护利用它消灭害虫外,还进行人工饲养繁殖并释放到田间灭虫,这叫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它吃荤消灭害虫是我们的朋友,但草蛉的幼虫(也叫蚜狮),虽也吃荤灭虫,但兄弟姐妹之间见了面,也要格斗厮杀,直到拼个你死我活方肯罢休,毫无手足之情。因此做母亲的草蛉在产卵时,就考虑到子女们的这种恶习,为了把儿女们在出生时就分开,产卵时在叶面上先分泌一根竖起的粘液细丝,然后在顶端粘连着一粒卵,就这样一根根竖起的丝顶端粘连着一粒粒相互分开的卵,避免先孵化出的幼虫把卵吃掉,或孵化出来的幼虫相互残杀。
在鞘翅目金龟甲中,有一类叫蜣螂的昆虫,俗名叫“屎克郎”。它头部和肩部都长着尖角,全身像披着黑色盔甲,并有一对开掘式的前足。它多生活在农田、粪堆旁,最爱吃人畜的粪便。你听说过或看见过人们常说的“屎克郎滚粪球”吗?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有时你会在田野看到一只或一对屎克郎头朝下,用后足倒推着一个粪球向前滚动,或一个推,一个拉,用尽全身力气把粪球滚到隐蔽安全的地方去。它所做的这一切,就是在为儿女着想,因为它把卵产在粪球里边了,同时这也是为儿女们出生时准备的丰富食物。生活环境安全,食料充足,这是屎克郎为儿女们奉献的一份厚礼,真可谓母子情深。目前有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已从我国引进蜣螂,经大量繁殖后,用来清除草原上的牛粪,对保护牧草,减少蚊、蝇的孽生地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半翅目昆虫中有一类叫负子蝽的,生活在水中。身体扁宽,前足粗大有力,后足长而扁,适于水中划行,追捕水中小动物为食。雌虫临产卵时,先爬到雄虫体背上,用前足紧紧地抱住雄虫前胸背部,后足蹬在雄虫的翅膀上,把身体支撑起来,然后腹部末端下弯,先把卵产在雄虫前胸背板上,逐步向后移动,边产卵尾部边左右摆动,使产下的卵左右成行,前后成排,非常整齐。白色的卵粒,外面被雌虫分泌的粘液包裹着,既可牢牢地粘固在雄虫体背上,又可使卵不溶于水而受损害。一般一只雌虫可产100多粒卵,产完卵,母亲的身体很虚弱,已精疲力尽了,再也无力把儿女们抚养长大了,从此便把哺育幼儿的重担交给父亲,而自己却拖着沉重的身体死去。父亲便驮着百余个小生灵到处游动,承担起保护子女的责任。不久,活泼可爱的子女便从父亲背上的卵壳中钻出来,并依附在父亲背上,再过一段时间,它们便离开父亲的体背,下水各自独立谋生去了。父亲体背的卵壳也脱落了,背负子女的任务才刚结束,它的体力也消耗贻尽而死掉了。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昆虫中,为了儿女情,父母负出了多大的牺牲啊!
在革翅目昆虫中的听蠼螋,俗名叫耳夹子虫,它们长条形的身体,表皮坚韧,有较短的角质前翅,后翅膜质扇形,平时折叠在前翅下,有一对坚硬的钳状尾须。喜欢生活在石头下、树皮下、树洞、土缝及肥料垃圾堆中。一般夜间活动,与人类关系不十分密切。在雌虫交配后,还未产卵前,就用嘴和足忙着为子女挖一个8~10厘米深的小土洞,作为育儿室,并把里边修理得非常整齐,同时还从嘴中分泌粘液涂沫在洞壁表面,犹如装饰房间粉刷墙壁一样,显得更加光滑明亮。母亲认为做的育儿室很满意,便进入孕房,并用泥土把洞口封严实,在洞内开始作临产前的休息和准备。当产完一粒粒卵后,雌虫便像母鸡孵小鸡一样卧伏在卵堆上,不吃不动,约经20多天的耐心等待,小幼虫便出世了,并爬在母亲背上休息,有时兄弟姐妹们还相互追逐玩耍,可开心了。约三天后,夜深人静时,母亲便小心翼翼地把洞口打开,拖着劳累的身体为儿女们去寻找食物,离洞前,唯恐顽皮的子女偷偷溜出来,被伤害或丢失,还从洞外衔上把洞口堵好,才能放心地离去。当子女蜕一次皮长到二龄时,母亲才打开洞口,只允许它们在夜间外出到洞口附近活动一下,并学习找食物的谋生本领,当有个别顽皮的子女远离洞口时,母亲担心出差错,还用触角驱赶它们赶快回到洞口附近,如遇不听话的,还会咬上一口,以示警告它速回。直到子女蜕完两次皮到三龄时,才允许它们随意出洞,各奔东西,独立生活。耳夹子虫对子女的关怀照顾,可说是无微不至。巧筑育婴室
在昆虫中,膜翅目的蜜蜂、胡蜂、泥蜂和蚂蚁,以及属于等翅目的白蚁等昆虫,都过着有严格分工的群体社会性生活,它们为儿女做的育儿室,可说是达到了巧夺天工,真可称得起是昆虫中的建筑师了。
家养蜜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另一种是意大利蜂,简称意蜂。它们构筑育儿的巢房是在木箱内,人工造的活动的木框上,由几千个巢房组成一个巢脾。巢脾上的巢房因用途不同,大小也不一样。巢房主要分工蜂房、雄蜂房和蜂王台,此外还有少量过渡类型的巢房。
工蜂房:在巢脾上最多,每个巢房都是六菱形的筒状,筒的底面由三个菱形面组成。各个巢房有规则地排列,相互都连接着。这种结构的巢房既牢固又节省材料,是用来哺育工蜂及存放蜂蜜和蜂粮的。
雄蜂房:是巢脾上靠下方稍大些的巢房,主要是培育雄蜂的,也能贮存蜂蜜。
母蜂台(王台):专门用来培育母蜂的巢房,多在巢脾下方,形状像一个花生向下垂着,外表有凹凸不平的皱纹。
过渡型巢房:在工蜂房和雄蜂房之间,以及连接巢框的地方,形状为不规则的多角形。主要用来贮存蜂蜜和加固巢脾。
蜜蜂通过分泌蜡鳞在巢房上,构筑如此牢固精美、复杂科学的蜂巢。
胡蜂也叫马蜂,由于是野生的,它的蜂巢主要建筑在树木枝干上、屋檐下、树洞里或房屋内,也有在地下的。胡蜂群体中,也有女王、工蜂和雄蜂之分。一般在春天,女王到各处寻找衔叨木质纤维和碎纸屑,经咀嚼成纸浆状,便开始筑巢。选好筑巢地点后,先筑成一个短圆柱形基础,然后在此处逐渐扩大,倒悬挂在筑巢的物体上。每个蜂房口朝下,内产一粒受精卵,待孵化出幼虫后,由工蜂猎捕小昆虫或蜜糖等营养物质喂养,幼虫老熟化蛹时,成蜂便用纸浆做盖子将蜂房封闭,待蛹羽化为成虫时,自己咬破封闭的纸盖爬出来。雄蜂与幼女王交配后即死亡,只留成熟的雌蜂渡过寒冬,等到第二年开春时又重建新蜂巢。最大的蜂巢直径可达66厘米,这样一个多层的蜂巢倒悬挂在树上或岩石上,真好像是一座空中楼阁。这样的结构对免受天敌侵害和雨水冲刷十分有利。它与蜜蜂筑巢异曲同工,都可谓是昆虫中技巧高超的建筑师了。繁殖力最强的昆虫
昆虫在长期进化发展中,能够保持久盛不衰,这其中的一个奥秘,是与它们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许多昆虫的一只雌虫一次生产下成百上千粒卵已是很普遍的现象。如危害玉米的玉米螟一只雌虫可产卵1250粒;危害棉花的棉蛉虫一只雌虫可产卵2700粒;一只介壳虫雌虫可产卵4500粒。获得高产称号的蜜蜂的蜂王,一天就能产2000~3000粒卵;白蚁的蚁后一昼夜可产卵3万多粒。它们的一生恐怕要产数亿卵了,它们的繁殖能力是多么惊人啊!
危害棉花的棉蚜及危害桃树等果树和蔬菜、烟草、花卉的桃蚜,它们的身体虽只有2~3毫米长,可是身体的形状和类型在一年中却有多种性行为的变化,而且繁殖下代的方法也非常奇特。生活在桃树和其他果树上的桃蚜,可分有翅孤雌蚜和无翅孤雌蚜,两种类型的蚜虫又能都产下有翅的雌性母和无翅的雄性母,同时分别可产生孤雌胎生无翅雌性蚜和有翅雄性蚜,后两者交配后可产下越冬卵。而在烟草上生活的桃蚜则孤雌胎生15~17代有翅迁移蚜(也叫侨蚜),迁至蔬菜上侨居繁殖5~6代后,便产生性母蚜,再产下有翅雌性母,迁返桃树上……如此形态不同的多类型,转移寄主生活及孤雌胎生和有性生殖相互交错的繁殖方式,使桃蚜一年可繁殖20至30代,其后代如果不死,恐怕要布满整个地球,到那时我们人类在地球上恐怕很难找到立足之地了。据有人推测,棉蚜在6~10月的150天中,所繁殖的多达6万亿亿只后代如果都活着,把它们头与尾相接起来,可绕地球3圈。
在大自然中,当然不会出现这种蚜虫布满全球的景象,原因是大自然中的气候千变万化,风、雨、冰、雹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们采取综合治理害虫的各种措施,才使昆虫与其他生物长久保持生态平衡的状态下,互相制约又互相生存发展。孤雌生殖的轮虫
科学家们在早期研究轮虫时,发现它们都是雌虫,根本找不到雄虫,这是为什么呢?直到1948年,一位科学家才偶然发现了雄性轮虫,而且数量极少。动物学家们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终于揭示了轮虫生殖的秘密。
原来轮虫在一年中会繁殖多代,而且多数世代是没有“父亲”的,完全雌虫单独进行生殖,故称为孤雌生殖。轮虫的生殖方式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很大,如果条件适宜,雌虫会产出大量的不需受精卵,这些虫卵落入水底后,可以直接发育为轮虫。在一年的生活中,轮虫会进行20至40代的孤雌生殖。当环境条件比较恶劣时,轮虫才进行有性生殖,它们的有性生殖非常有趣;首先由雌虫产出需精卵,这种卵比较特殊,当它遇到了精子时,会与精子结合沉入水底,并且形成一个厚厚的保护壳,用来抵抗不良的环境,等待条件转好后再发育为成虫。若是需精卵未能遇到精子,它们会立刻改换性别,生殖为雄虫,在水中寻找雌虫进行交配,以便延续后代。雄轮虫的身体很小,而且结构简单,不吃食物,专行交配,几天内就会死亡。轮虫每年只进行 1到2次有性生殖。所以人们很难找到雄虫。
轮虫的多代孤雌生殖和少量的有性生殖现象,是动物界中的一种适应方式。动物学家们认为,轮虫的生殖能够最有效的利用环境和时间的变化,因为在条件适宜时,孤雌生殖会使繁殖速度加快,后代数量剧增。当条件不好时进行有性生殖,可以改善后代的遗传质量,增强适应能力。当两种生殖在一年中交替进行时,后代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对种族的繁衍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轮虫家族极为兴旺,构成了最常见的水生浮游生物类群之一。
在动物界中,孤雌生殖并不是轮虫所特有的现象,我们常见的水蚤 (鱼虫)、卤虫和蚜虫等都有这种生殖现象。看不到新郎的叉螠
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千奇百怪,变幻莫测。在海滨泥沙滩生活的叉螠,亦可称为奇特的一类。它们的雄虫与雌虫差别极大,雄虫小的可怜,也不会自己取食,只能像寄生虫一样生活在雌性动物的身体中,靠雌虫供给营养,虽不能称之为“懒汉”,却可算是“新娘”肚子中的“新郎”了。
叉螠是环节动物沙蚕的近亲,但与沙蚕的身体差别很大。它的雌虫体长约8厘米,却有一个近1米长的吻,吻的末端分为双叉,故称它们为叉螠。在它的身体表面有许多的乳头状突起,用来分泌大量粘液,可使身体表面润滑,减少泥沙的磨擦。在生活时,雌性叉螠将身体强烈收缩,可迅速钻入松软的泥沙之中,行穴居生活。随后,叉螠将体前端的吻舒展开来,沿泥沙的管道伸出洞穴,不断摆动两个吻叉,捕捉微小的藻类及动物,送入吻内的口道之中。在叉螠的口道内有纤毛构成的食物沟,可将食物转运到口中。当外界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叉螠可以立刻将1米左右长的吻全部收回,顿时变得无影无踪,使它们的天敌毫无办法,只得怏怏离去。
起初,动物学家在研究叉螠时只发现了雌虫,从未见过雄虫,那么雄虫到哪里去了呢?后来在解剖雌性叉螠时,在它们的体腔和肾囊里发现了一种微小的动物,经过鉴定确认为是雄性叉螠,它的身体只有1到3毫米长,结构极为简单,体表披着纤毛,没有吻和消化道,只有生殖器官。
为什么叉螠的雌虫与雄虫的差异会如此之大呢?动物学家在认真研究了叉螠的生活史以后找到了答案;原来叉螠的幼虫时期是不分雌性与雄性的,幼虫在海水中游动时,若遇到了雌虫的吻叉,就会被吞入体内,但不会像食物一样被消化,而是转移到雌虫的肾囊中,这时幼小的虫体由于受到了成年雌虫激素的诱导,逐渐发育为雄虫。在每个雌性叉螠的体内可以找到大约20个左右的“新郎”。如果叉螠的幼虫在海水中没有接触到雌虫,一年以后,就变成成熟的雌虫在水底生活了,同时也开始筹备自己的婚姻大事,招募幼虫,贮备“新郎官”了。
可见,叉螠的性别是由环境条件所决定的,幼虫没有性别差异,成虫的性别取决于是否遇到雌虫。动物学中称这种现象为激素诱导,这也说明不同的动物都有自己适应环境的独特方式。玫瑰花做的育儿巢
在一些地区观察玫瑰、丁香能找到一些上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缺口的树叶,通过仔细辨认会发现这些痕迹是昆虫留下的,那些咬掉的部分,是让昆虫当作食物吃了吗?
原来有一种昆虫——切叶蜂经常光顾玫瑰和丁香等植物的叶子,它们用锋利的上颚,从这些叶子的边缘切取椭圆形或圆形的叶肉,再利用自身的体重,把其中椭圆形的叶片卷成筒状,运到巢穴所在地。切叶蜂的巢穴一般建在地面的扁石下或两块木板之间的窄缝处,或者利用腐朽木头中其他昆虫丢弃的洞穴。它把这种椭圆形叶片卷成的套管送入巢穴中当作幼虫的孵化室,室中间放上一块花蜜花粉,在其中产一粒卵,然后拿切好的几片圆形的叶片做一个盖子盖在套管口上;接着再做套管,再产卵,加盖,重复几次,完成繁殖后代的活动。一连串的套管连在一起,就像一支香烟,它能起到防潮的作用,这种具有防潮隔离层的孵化室,是保证幼蜂良好发育的场所。
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玫瑰、丁香树叶上的圆形和椭圆形缺口是被切叶蜂切去给它的小宝宝造育儿室去了。虽然这样的孵化室和蜜蜂的巢材料不同,但功效一样,同时还经济、耐用、美观。泥蜂妈妈
有些昆虫的行为真是又“聪明”又有“理性”,比如泥蜂。
泥蜂在繁殖后代的活动中,有一系列孵卵、护卵的措施。它在产卵前,先在沙中挖一竖式井穴,底部加宽构成一侧室。它的前脚上有一组硬毛可挖掘沙土,挖下的沙土用上颚和胸部夹住运出竖井,撒在周围。天气好时,这一工程有一小时便可完工。泥蜂对这个竖井要加以临时封闭,用一个小石子嵌在井口上,再盖上细碎的沙石,防止其他的“不速之客”入侵。为了找到这块大小合适的小石子,可费掉泥蜂不少的精力,太大嵌不进去,太小又落到井底,因此它需要反复试验多次才完成保护性的封闭工作,很多不合适的石子不得不舍弃。
封好了井口,泥蜂下一步要去猎蛆,先将蛆麻痹,再费力地拖回巢穴,将覆盖井口的小盖石小心地放在一边,然后泥蜂倒退着拖着扭进入井底测室,在蛆上产一粒卵,再爬上来,再一次填好竖井口,开始为产下一粒卵筑巢。
每天早上泥蜂都要逐个巢穴检查一番,假如幼虫还未孵出,便又填好竖井;要是幼虫已经孵出并开始吃食的话,泥蜂这位尽职的母亲就会捕来一只或两只蛆补充食物。下次再检查时,又会补充6~7条,以后就封好竖井再也不回来了。
泥蜂长期形成的有利后代生长发育的保护行为,真可谓周到细致。鱼虫有冬卵和夏卵
鱼虫即枝角类有两种生殖方式:即孤雌生殖(单性生殖)和两性生殖。
单性生殖产夏卵,是在温暖季节、条件适宜的环境,卵巢不断有卵成熟,从输卵管排出,卵内含有许多浅色的脂肪小滴和一颗较大的杂色油滴,卵外包着一层柔软的卵膜,这是从输卵管排出时由卵的细胞质转化而成的,卵较小未经受精就能发育,所以又叫非需精卵,由输卵管进入育儿囊 (孵育囊)内,迅速发育,很短时间就孵出幼体,经几次蜕壳,约需1~4天离开母体、独立生活,属卵胎生生殖,每胎能产很多幼体。母体产后几小时,蜕壳一次,长大一龄,接着孵育第二胎。夏卵是连续排出的,约间隔25秒钟排一个。大型枝角类一生能排夏卵 1千多个。枝角类的寿命 与温度和食物有关,低温、缺食条件比高温、足食条件寿命长。大型溞寿命较长,约为 90天,个体较大,它在 8℃条件下寿命 100多天,28℃条件下,只有 25.6天。夏卵孵育的幼体除最后一代外,几乎都是雌性的。幼体的性别形成,受外界条件很大影响,在夏卵进入孵育囊前15分钟,如果是处于缺食和低温等条件就会促使夏卵孵出雄体。
两性生殖产生冬卵,在环境条件恶化时,夏卵不仅孵化出雌体也孵化出雄体。卵巢内的卵细胞也是4个一群的相互集合。大多数细胞群形成营养细胞,少数细胞群像夏卵的形成一样,各群中的一个细胞形成卵母细胞,其他3个形成营养细胞,因此有两种营养细胞供一个卵母细胞吸收并经过其它变化,形成冬卵,卵的个体较大,内含多数小而黑色的卵黄粒,卵排入输卵管或孵育囊,等待受精。群体出现雄体,即进行雌雄交配,雄体小,利用其带粗钩或长鞭的第一胸肢以及小触角的刚毛攀附于雌体,将后腹部伸入雌体壳瓣内,射精于孵育囊或输卵管内。有时两只雄体与一只雌体同时交配,合抱的雌雄体在水中游泳,长达一天。交配后,雌雄分开,雄体再与别的雌体交配。冬卵经受精后发育,所以又称需精卵,在孵育囊内两天后发育至囊胚期离开母体。过去认为冬卵必须经受精才能发育,但近年发现北极地区的枝角类,由于温暖季节短,在形成冬卵时,种群中没有雄体出现,冬卵在环境条件改善后,即能孵出幼体。冬卵每胎仅1~2个,卵数在各种中恒定不变,冬卵的卵膜特别厚,卵膜外还有其他结构,有的是输卵管分泌的透明胶膜,有的是孵育囊底部的腺上皮分泌形成硬壳,有的由母体的壳瓣全部和部分形成卵鞍。有的卵鞍内形成储气室,而飘浮水面群集于岸边,有的卵鞍边缘有钩,刺附于动物体上,或被动物吞食排出,而得到传播,冬卵能抵抗寒冷与干旱等不良条件,在泥土中干燥达20年以上的冬卵仍能孵出幼体。文明的蚂蚁王国
在《格利弗游记》一书中,斯威夫特描写了一次到“小人国”旅行。此地居民是一些很小的人,他们是技术高超的工程师、数学家和机械师。
世界上确实存在一个真正的小人王国,早在人类出现于地球的数百万年前,那里的文明就已经繁荣兴盛起来了。这是一种蜜蜂、蚂蚁和白蚁的文明,它们的工作效率超过任何人类社会,它们的数目也远远超过整个人类。
恐龙还在世上漫游时,白蚁创造了地球上第一个拱顶;蜜蜂是空中航行的先驱,它数百万年前就在太阳的引导下旅行;蚂蚁是最早的农学家,它们用谷物做“面包”,养“家中”,并且贮存肉类。而蚂蚁的社会是很严密的,它常常作为动物行为学家的研究对象。蚂蚁社会主要由不会生育的工蚁组成,蚁后是唯一能生育的母蚁,一天产卵成千上万。蚁群组织工作极好,一旦有一个“侦察兵”发现了一只死蚱蜢,很快消息就会传到蚂蚁山,蚂蚁便成百上千地赶赴现场,分工合作,把食物分割、搬运、存贮完毕。它们的工作效率极高,协调极好,值得行政官员学习。可是有一天,蚂蚁会全部放假,原来,未受精的蚁后和年轻的雄蚁要举行婚礼,这时全国一片欢腾,它们举行空中飞行婚礼。此后,每个新蚁后就将得到一个属于她自己的蚁群,或者和另外蚁后共同占有一个蚁群。
蚂蚁有10余个用气味来表达的“字”,用气味来传递消息,指示方位,识别朋友。蚁群间有谈判,有战斗,还会计划生育。
18世纪,有人请数学家玛拉蒂解答问题——“容器应该是怎样的形状才能用最少的材料达到最大的容量?”回答是——六角形。然而早在数百万年前,蜜蜂在建造一个蜂巢时,它们就做出了这一创造。它们是天生的酿造工人和建筑师。前苏联生物学家马祖金·波士尼亚可夫声称,蜜蜂懂得数学和几何学。他准备了一组牌,上面画着不同数目的小圆点,然后把一小碟糖浆放在有3个圆点的牌上,让蜜蜂饱餐一顿。几天后,他又准备了一套牌,这样上次蜜蜂到3号牌上去所留下的气味就不复存在了。然而这时,蜜蜂却直接飞到了3号牌上,在那里期待受到款待。后来,科学家将糠浆移到7号牌上,第2天它们又飞到了7号牌上。显然,它们会数每张牌上的点数。此外,他们会识别一个四方形、三角形、十字形、圆圈,甚至更为复杂的图案。
白蚁也是天然的建筑师,几个世纪里,它们一粒土接一粒土地建造了直径达100米,重量达数千吨的建筑物。这些巨大的巢穴丝毫不差于地面的南北轴线。好像在建筑过程中使用了指南针。
不能忘记,世界上占所有动物总数 80%的是昆虫,人们可以称地球为昆虫的行星。昆虫是值得我们关切的种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