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骇人的毒性
|
河豚会毒死人
河豚是指河豚科的鱼,在我国至少有15种。每年春季产卵时,它们从大海游向江河湖泊。因此,人们在江河湖海中都能捉到河豚。
河豚鱼肉味鲜美,但也有人因误食而中毒以至死亡。为什么河豚会毒死人呢?
河豚鱼的毒素主要是河豚毒素,这种毒素能溶于酸性溶液和60%的酒精溶液,微溶于水中。河豚毒素在PH7以上和PH3以下可分解为河豚酸,但毒性并不消失。一般中热不能使河豚毒素破坏分解,加热到220℃一个小时左右才能使毒素破坏分解。
河豚毒素能使人神经末稍和神经中枢发生麻痹,最后呼吸中枢和血管神经中枢会因麻痹而导致人死亡。
一般来说河豚的肌肉不含毒素,河豚毒素主要存在于皮、内脏和血中,若将新鲜的河豚剥去皮,去掉内脏,除去血液后,洗净并放在清水里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烧透,还是能够食用的。但是,死亡时间较长的河豚鱼,河豚毒素便会从血液、生殖腺等处渗入到肌肉里,极不容易洗掉,因此死烂的河豚鱼毒性极大,市场上是不容许出售死河豚鱼的。然而,经过水产公司加工制成罐头的河豚鱼肉,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卫生及食品单位又作过鉴定,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世上最毒的蛙
青蛙,大人小孩都见过,就是夏天雨后,田野、水塘边呱呱叫的小动物。但是,你知道小小的青蛙能致人死命吗?这不是无稽之谈,更不是吓唬人,也不是在编《天方夜谭》式的故事,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美洲有一种个头很小的蛙类,整个身体一般不超过5厘米。打个比方,充其量只有两个手指那么大,别小看这个不起眼的小东西,它背上藏的毒液,若是放出来,可使世上任何动物丧命。这种小小的蛙叫箭毒蛙,是世界上最毒的动物之一。它的毒是怎么藏在身上的?原来箭毒蛙的皮肤里藏了很多腺体,它分泌的粘液,既可保卫自己,又能滑润皮肤,毒性很强,任何动物去咬它,幸免一死的,绝不敢再碰它,可以这样说,除了人,箭蛙几乎没有对手、没有敌人。
据动物学家分析,哥伦比亚西部崔柯地方所产的箭毒蛙,可称毒蛙之冠,毒性大于一切毒蛙。取其1克的十万分之一的毒液,就可以使一个人,一个大动物中毒而死。五百万分之一克,就可以要了一只老鼠的命。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当地的印第安人,就懂得利用箭毒蛙的毒汁涂抹它们的箭头和标枪。他们用锋利的针把蛙弄死,然后放在小火上烘,当蛙被烘热时,毒汁就从腺体中渗析出来,这时他们就拿箭在蛙体上来回摩擦,毒箭就这样制成了。据记载,他们用一只箭毒蛙的毒汁,可抹涂50支镖、箭。用这样的箭射中鸟或其他动物,都会当场死亡。
箭毒蛙的蛙毒为什么能使动物见血封喉呢?这一直是个谜。后来两名美国医生作了复杂的研究,才知道这种蛙的毒物质能破坏神经系统正常活动。主要作用形式是:阻碍动物体内的离子交换,使神经细胞膜成为神经脉冲的不良导体。这样由神经中枢发出的指令,就不能正常到达器官组织,最终导致心脏停止跳动。
人们为了对付“蛙毒”已掌握了科学排毒方法。一位研究箭毒蛙的专家对其毒性进行惊人的有效“试验”。她在丛林里剥制一个小小的箭毒蛙时,被手术刀划破了手指而中毒,尽管口很小,但蛙毒的剧烈作用,使她立刻感觉到好像有一只强有力的手卡住了她的喉咙,使她透不过气来。她赶快挤压伤口,阻断血液循环,并用嘴吸吮伤部,可是仍感到胸口很难受。这样经过几分钟,她总算死里逃生了,两小时后,完全恢复了正常。这场惊心动魄的经历,应该归功于迅速而科学地处理伤口的方法。其实箭毒蛙的毒汁只能通过人的伤口起作用。如果不把手指划破,毒性顶多引起手指皮疹而不会致人于死地。印第安人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捕捉箭毒蛙时,总是用树叶把手包卷起来,以避免手指中毒。
箭毒蛙通身鲜明多彩,四肢满布鳞纹。其中以柠檬黄最为突出。除这类蛙外,还有一种草莓蛙,身体大部为火红色,后部及趾为暗褐色。红色部分缀有褐色小斑,使人见了联想起草莓的颜色。
伤人的蛇
澳洲热带丛林中,蛇非常多,其中毒蛇对当地居民威胁极大。人们赤脚走路,或无意把手伸进洞窟,常会发生被毒蛇咬伤中毒而死的惨事。居民为了防止儿童离开庭院,遭到毒蛇的侵害,多在住宅四周竖起铁丝网加以防范。
澳洲毒蛇主要有角蝰,细鳞片蛇等。居民根据它们的凶残程度及形态特点,分别冠以一些土名称,如“致命蛇”,“虎蛇”、“黑蛇”、“鞭蛇”……等。这些蛇可以致人以死命。如遭致命蛇咬的人,会立刻处于昏迷状态或含痛而死。“致命蛇”行动迟缓,否则这种毒蛇对人类的危害会更大。虎蛇性情凶狠,犹如老虎,人若激怒了它,它会像拼命三郎那样死缠住你不放,直至把你咬死为止。黑蛇,腹部为朱红色,形状长得很华丽;鞭蛇身体细长,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一段竿子,儿童常因去拣拾这根“竿子”而造成悲剧。这些是不是世界上最毒的毒蛇呢?它们还不够资格。
最近,在澳大利亚发现一种“细鳞片蛇”。经测定,这种蛇的毒性超过响尾蛇的300倍、眼镜蛇的20倍。在全世界800多种毒蛇中,它可称为“毒蛇之王”了,有的含毒液110毫克,平均45毫克,而相当可怕的水蛇含毒液仅有几个毫克。
蛇是由古代两栖动物演变而来的。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蛇摆脱了水生环境,到了中生代的晚期,定居到陆地,在长期适应不良的环境中,形成了“冬眠”的习性,它们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海蛇却是陆生的蛇再次下水定居的,因此,诲蛇就是经历了从海到陆,又从陆到海的两段历史。在适应水生生活的过程中,海蛇的前半部细小,呈圆柱形,后半部变粗,尾部侧扁像船桨,海蛇靠这柄桨在水里游动。不难想象,这种体形,如果在陆地上是寸步难行的。
海蛇习热怕冷,现存海蛇50余种,大都生活在澳洲、东南亚和我国南海等热带、亚热带海域里。我国沿海有海蛇15种,以南海最多,越往北越少,黄海、渤海只能在炎热的夏季才能捕到,数量极少。
海蛇和陆上的眼镜蛇有亲缘关系。人们一般认为眼镜蛇是最毒的蛇,但海蛇的毒性要比眼镜蛇的毒高50倍。有人把1毫克平颏海蛇的毒液注射到兔子身上,20分钟后,兔子颈部肌肉开始麻木,四肢瘫痪,最后死亡。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方,如果海蛇也多,它会对人构成威胁,被海蛇咬伤咬死的报道,屡见不鲜。
海蛇以鱼类为食,每当雨季来临,河水中带有大量有机物质,这时水质浑浊,大批鱼虾来到河口觅食,海蛇也跟踪赶来捕食鱼类。雨季过后,鱼群离开河口,海蛇也随着游走。有的海蛇有大规模集群游动的习性。常常成千上万条聚集在海面上。据报导,1932年5月4日,在马六甲海峡曾出现过海蛇排成了3米宽,60海浬长的一字形长蛇阵的场面。许多人看了惊心动魄!海蛇虽然有毒,但肉味鲜美,是海味中的珍肴,皮可以制琴膜及装饰品,胆可入药,只是在捕捉加工时需格外小心。目前人们正在着手海蛇毒素的研究工作。这种极毒的物质将对治疗一些特别难治的疾病 (如癌症、麻疯病等)有医疗作用。
蛇在一般人的眼中,是一种可怕的动物。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此话大有谈蛇色变之意。其实,蛇不过是一种爬行动物,其中一部分具有毒牙,能分泌出毒汁,被毒蛇咬后,可置人于死地,大部分不具备分泌毒汁的毒腺和毒牙,人们常抓来做为酒席上的一道佳肴。不经常接触蛇的人,观其身上的花纹斑点,就会感到毛骨悚然。但是确实也有被毒蛇咬死咬伤者。被毒蛇咬后,毒汁沿毒牙射入人体内,毒汁中有一种酶叫磷脂酶A,由不具活性变成具有催化活性,这种酶在钙离子和一种胆盐(胆汁与钠、钾形成的盐)物质的存在下,将卵磷脂分解,产生一种溶血卵磷脂,使人的血液溶解,造成死亡。如果治疗及时可以保命,治疗主要是破坏磷脂酶A的活性,达到解毒目的。德国有一位在化工厂工作的工人,回家时被毒蛇咬了一口,自认为不好,急忙往医院赶,当他走了几步回头瞧时,那条毒蛇反而死在路边,医生化验发现这位工人因长期从事有毒工作,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很高,毒蛇咬人时接触了这种有毒物质而死亡,工人却一点事也没有,真可谓是以毒攻毒了。
最危险的生物
蜘蛛是一种遍布世界各地的小动物。一般的蜘蛛很小,其中较大的也只能有蚕豆般大小,据目前所知,全世共有蜘蛛种类3.5万多种,它们大小悬殊,雌雄有别,构成生物世界中一支强大的节肢动物家族。它们绝大多数是益虫,常在屋檐墙角织网。主要的食物是各种能飞的小型害虫,蚊虫和苍蝇是它捕食的主要猎物。这些蜘蛛成为人类的朋友和“卫士”。
但是澳洲有一种蜘蛛对人却是很危险的。这种蜘蛛是黑色的,所以人称
“黑蜘蛛”,也有人叫它“悉尼蜘蛛”。原因是因为它只生长在澳洲最大的城市——悉尼市及其郊区,分布地区一般很少超出市区以外160公里。据科学家们研究,认为“悉尼蜘蛛”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对人类最有危险的生物。
“悉尼蜘蛛”有许多奇异的特点,最危险的是雄性蜘蛛,而雌性的危险则稍差一些。雄蜘蛛分泌出来的毒液,可致人于死地,但对老鼠和昆虫等小动物,却安然无恙,这种毒液则几乎完全失效。人受了这种毒液的侵害,后果也不完全一样,有些人被黑蜘蛛咬上后,半个小时之内,就会丧命,而另一些人被咬后,却能安然无事。这些奇怪的现象,人们至今还弄不清楚,成了解不开的自然之谜,为了揭开这个谜底,目前各国科学家仍在努力探索其中的奥秘。
据报道近年来,澳大利亚被黑蜘蛛咬伤的事例屡见不鲜。科学家们为了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解毒剂,花费了巨大的代价,但至今仍未取得任何成果。 1980年,有个年仅 岁的儿童被黑蜘蛛咬伤了,悉尼市派出了最好3的医生连续会诊了7天,使用了一切现代最新的技术和办法,也没能挽救这个儿童的生命,黑蜘蛛一张口,就活活夺去了一条人命。
值得庆幸的是墨尔本的免疫学家萨泽尔南德最近培养出一种菌类,能够作为黑蜘蛛咬伤的抗毒素。目前通过对猴子的试验,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们对付黑蜘蛛的办法快找到了。
花和蜘蛛合作吃人
在生物世界里,两种动物或两种植物共生的事屡见不鲜。然而在植物和动物之间,共生的现象实在不多。南美洲有一种叫做“黑寡妇”的蜘蛛,它又名叫斑蛛,身上披有少量灰黄色的刚毛,镶有人字形重叠斑纹。雄性的体色黝黑,步足长而粗壮,奔走很快,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蜘蛛,它的毒汁来自上颚内的毒腺。当它猎捕人畜时,立即跃起扑上去螫伤受骗者,这时蜘蛛体内毒腺分泌出一种神经性毒蛋白的液体,使受害者的运动神经中枢发生麻痹而死亡。它十分凶猛厉害,在拉丁美洲节肢动物中堪称一霸。
这种“黑寡妇”蜘蛛在南美洲亚马逊河的森林和沼泽里,与一种名叫“日轮花”的植物共生在一起,花、蛛合作狼狈为奸,在南美制造出一起合伙吃人的惨事来,广为流传,使人听了胆寒。花与蜘蛛二者到底是怎样伤人的呢?据科学家们考察,南美的日轮花生得细小鲜艳,香气诱人,漂亮的叶子长有30多厘米,这艳丽的身姿和香郁的气质,打动了痴情者的心。那些爱花成癖的人们,一见倾心地上前采摘,因而也就中了那花、蛛合谋的美人计,惨剧便立刻上演了:当人接触日轮花的叶子和花瓣时,叶片便马上纷纷卷过来,把人强行拖倒在地上。这时,埋伏在日轮花旁的蜘蛛“黑寡妇”大摇大摆地出现了,它迅速地赶到跟前,毫不客气地先把人毒死,然后再慢慢吃掉。最后将其粪便作为合作的报酬送给它的同谋者——日轮花。
五毒之首蜈蚣
蜈蚣体分头和躯干部,一般有体节15~177个。头部有丝状触角一对,大颚一对,小颚1~2对。躯干部除第一节的附肢形成颚足组成口器及末二节外,每节有足1对,那么足最多可达百多对,属多足纲动物,又叫百足,泛指蜈蚣、地蜈蚣、石蜈蚣、蚰蜒。
颚足内有毒腺,当咬住猎物时,由颚足尖端注入毒液,因而也叫毒颚。蜈蚣是肉食性的,捕食小虫、线虫、蜗牛、蚯蚓,一条6厘米长的蚯蚓经40分钟就能被咬食干净。热带的巨大蜈蚣能捕食蟾蜍、蜥蜴、小蛇、老鼠、小鸟,追捕猎物时能离地腾空跃起。非洲的大蜈蚣常咬死兔子,但咬死人的传说不多,记载有东南亚一个儿童被蜈蚣咬了头部,一天一夜后就死了;法国有位妇女,肩部被咬后,整个上臂全部红肿,经一昼夜才消退。蜈蚣是能伤人的。
民间所说的五毒就有蜈蚣。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所说的五毒种类不同,有的说是蜈蚣、蛇、蝎、壁虎、蟾蜍。有的说是蜈蚣、蛇、蝎、壁虎、蜘蛛,但不管各地所说有何不同,但蜈蚣总被列为五毒之首。
蜈蚣喜栖于石块、木材下,潮湿土壤中,挖蚯蚓时,常常也挖到蜈蚣,它们身体轻巧、行动敏捷,昼伏夜出。土穴内十分干净,土壁似用粘液涂抹过很光滑。平时独居,生殖期才成双居住,春季交配产卵,每次产卵30多个,有的有护卵行为,如地蜈蚣,一只雌蜈蚣守望着一堆卯,或抱着幼虫围成一堆。石蜈蚣不抱卵,它们的受精卵一个个零星分散开,产出时落在泥土和草堆中。
不能吃鲨鱼肝
鲨鱼的肝很大,占鲨鱼体重的 10%~15%左右。有人吃了鲨鱼的肝以后,便出现恶心、呕吐、头痛、两眼红肿、脱皮,全身的肌肉、骨关节感到疼痛等,甚至还有人发高烧,表现出一种中毒症状。为什么吃鲨鱼肝会中毒呢?
原来这和鲨鱼肝的成分有关。鲨鱼肝除了含有大量脂肪等外,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A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缺少它能引起发育不良,干眼病、夜盲症和皮肤干燥等。但若维生素A吃得太多,反而对身体有害就产生了维生素A中毒病症。由于鲨鱼肝含维生素A的量很大,一般人只要吃上一两就能引起中毒。因此国家规定不许出售鲨鱼的肝。
鱼胆使人中毒
有一个孩子咳嗽、发低烧、还有黄痰,吃了很多消炎止咳药也没见效。她母亲听说鱼胆有清热止咳的作用,便弄了5条小鱼胆给孩子吃,谁知不久孩子便开始恶心、呕吐,进而腹痛、腹泻,皮肤、巩膜也发黄,还血尿,最后终因病情恶化而死亡。前不久湖北鄂州市一居民听说吃青鱼胆能“明目”,就吞食了两个青鱼胆,谁知当天就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持续几天无尿,伴随而来的是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鱼肉那样鲜美,为什么小小的鱼胆就能置人于死地呢?原来有些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鲛鱼、鳕鱼等的鱼胆里含有一种叫做“胆汁毒素”的物质。这种物质不但毒性强,而且化学结构比较稳定,具有耐热、耐酸的特点,当它进入人体后,可在半小时内使人产生胃肠中毒反应,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随着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又被带到肾脏,使肾内血管强烈收缩、痉挛,发生缺血现象。肾脏的持续缺血,导致肾脏排泄毒素的能力急剧下降,使病人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如抢救不及时就会很快死亡。
为了避免鱼胆中毒,最好不要盲目服用,另外,狗、狼、熊胆也有一定毒性,过量服用也会致命。一旦发现中毒现象,就要立刻送往医院抢救,千万不能贻误,以免发生悲剧。
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季。是由于摄入了含有致病量的病原菌或其产生的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多发、危害较大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分布极广,遍及自然界,特别是动物性食品。如肉类和蛋类最容易被沙门氏菌侵蚀,当人体摄入被污染的食品后,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严重时可使机体出现菌血症,引起全身感染。沙门氏菌在小肠淋巴结和网状内皮系统被破坏而放出内毒素。大量沙门氏菌作用于胃肠道,可以使胃肠粘膜发炎、水肿、充血和出血。引起发病往往是由于大量活菌及其释放的内毒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这类细菌是怎么污染食品的呢?因为在牛、羊、猪等动物的肠道中,常有沙门氏菌,当这些动物患病或其他原因,抵抗力降低时,肠道中的沙门氏菌就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动物的肌肉、肝、脾、肾等部位。从牲畜屠宰到肉食烹调加工的各个环节,许多因素都可以使肉类食品被沙门氏菌污染。加上肉类食品营养丰富,水分较多,酸碱度近中性,物理性状也适合细菌的生长繁殖。这种宰后污染也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
葡萄球菌毒素中毒: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空气、土壤、水及人的皮肤、鼻咽腔等处。人或牛患有葡萄球菌性皮炎、乳房炎、上呼吸道感染时,而带菌率更高。通过患者的手、上呼吸道和皮肤以及患有乳房炎的病牛、牛奶中的葡萄球菌污染食品,尤其在含有充分水分、蛋白质和淀粉丰富的食品中,它将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肉毒梭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以及在人、畜及鱼的肠道或粪便中。我国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植物性食品,如家庭自制臭豆腐、豆酱等;其次是动物性食品。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主要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的。这种外毒素是目前已知细菌毒素中最强的剧毒蛋白之一。人口服用其致死量约为0.0005毫克。
此外,还有副溶血性孤菌食物中毒、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等等。
麦粒肿
麦粒肿和眼结石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眼病。麦粒肿可分为内外两种,外麦粒肿是睫毛根部皮脂腺受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化脓性炎症;内麦粒肿也称睑板腺炎,是睑板腺的化脓性炎症。此病初起时,患病部位皮肤红肿、疼痛,用手触摸有较硬的感觉,逐渐发展,便肿胀起来,严重时先是睁不开眼,几天后,肿疖上出现黄色脓疱,慢慢自然破溃,流出脓血。
麦粒肿或睑腺炎,俗称“偷针眼”。人们常说,针眼是由于偷人针、偷人线,长个针眼给人看。这只是笑谈。那么,麦粒肿是怎么引起的呢?
麦粒肿往往是由于平时不注意眼的卫生,常用不干净的手揉眼睛,致使细菌进入睑腺而引起的。另外,由于机体的抵抗力降低,睡眠不足,过度用眼,或有近视、远视、散光等毛病没有及时配戴眼镜以及眼睛患沙眼和结膜炎未坚持治疗等,这些都是诱因。中医则认为是外感热毒。
对麦粒肿的治疗,早期可以用温毛巾热敷,每日两次,每次约15分钟左右;也可在眼的局部敷消炎眼药膏及消炎药水。如果有了脓头,去医院请医生切开排脓,很快就会好;如果自行溃破,可用药棉将脓擦净,然后局部涂抗生素眼膏,以促使炎症彻底消退。总之,眼上生疖肿千万不能用手挤,因为眼和大脑邻近,挤压时,有可能把脓液中的细菌和毒素,通过血液带入大脑,容易引起脑感染或发病,那将危及生命。另外,也不能随便挑破,更不能用麦粒或谷粒刺破然后排脓。这些做法也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们可以将毒力更强的细菌或病毒带入体内,使红肿加重,病情恶化。
麦角菌引起人中毒
欧洲历史上有不少由于麦角菌中毒而使人们遭受灾难的记载。人由于误食了混有多量麦角的面粉而感到恶心、呕吐、腹疼、知觉消失、头晕及痉挛等。那么,麦角菌是什么呢?
麦角菌是一种真菌,它属于子囊菌中的一员,通常多寄生在黑麦上,菌丝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在麦粒上形成菌核。这种菌核的外形呈角状,紫黑色或黑褐色,人们把它叫做麦角。黑麦生有这种黑色麦角,就是得了麦角病。不但产量减少,更严重的是麦角中所含的生物碱具有毒性,容易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但是,随着面粉工业的改进和发展,能除去混在小麦里的麦角,麦角病也就得到了控制。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逐渐认识和掌握了麦角的特性,利用麦角的毒性,可以使它们成为一些重要的药物。麦角中含有12种生物碱,分为麦角胺、麦角毒碱、麦角新碱3大类,其药用价值是很高的。主要是能引起肌肉的痉挛收缩,所以,麦角制剂可作子宫和子宫出血或内部器官出血的止血剂。
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和内毒素是细茵产生的两大类毒素物质。外毒素是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物质。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我们把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经过滤除培养液中的细菌,即可得到外毒素。
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毒性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用3%~4%的甲醛溶液处理,其毒性完全消失。外毒素的抗原性较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外毒素的毒性很强,例如纯化的肉毒杆菌外毒素,1毫克可以杀死2000万只小鼠,对人的最小致死量为0.1微克,其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
各种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组织的毒性作用有高度的选择性,各自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白喉杆菌产生的白喉外毒素,能抑制人体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变性死亡,导致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和神经麻痹;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是破伤风外毒素,作用到脊髓和脑,引起肌肉的痉挛和强直;霍乱杆菌产生的肠毒素作用到小肠粘膜,使粘膜细胞分泌功能加强,引起严重的呕吐和腹泻。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在生活时不能释放出来,当细胞死亡而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时才释放出来,因而称为内毒素。常用超声波处理细菌或反复冻融细菌的方法制备内毒素。
内毒素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它是磷酸一多糖一蛋白质的复合物。主要成分为脂多糖。其性质较稳定、耐热、毒性比外毒素低、其作用没有组织器官选择性,不同病原菌所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都能引起机体体温升高、腹泻和出现出血性休克和其他组织损伤现象。
慎用鹿花菌
鹿花菌属于子囊菌纲中的一种真菌。它的形状特别,菌盖呈不规则的球形,直径2~10厘米,表面初期红褐色,以后变为咖啡色至黑褐色,上有细绒毛,凹凸不平,菌盖边缘有部分连接在菌柄上。它的菌肉较薄、蜡质、易脆。菌柄一般是灰白色至浅黄色,较短。
鹿花菌常于春秋季生于沙土松软地上,单生。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云南等地,鹿花菌是一种有剧毒,但处理后可食的美味食用菌。据许多文献记载,该菌的毒性因人而异,有的人食了味美可口,平安无事,有的人食后则易中毒致死。英美等国很早以前就开始食用。据研究分析,鹿花菌的毒素主要集中在孢子里,孢子里含有溶血素。如果误食了带孢子的菌体,往往表现为溶血型中毒症状。一般发病比较慢,潜伏期长达6~12小时。发病后,最初表现为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病症。由于存在一种马鞍菌酸使红血球大量破坏,很快出现急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以及肝脏、脾脏肿大和周围血网组织细胞增多等。严重者需补充新鲜血液或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但是,溶血性毒素为水溶性物质,只要将其孢子洗净,再煮食就无毒了 (这种溶血性物质在60℃以上就分解),而且味道十分鲜美。因此,在欧美、日本、印度等国,把这种菌亦列为美味食用菌。现在一些国家已进行人工栽培。
慎用墨汁鬼伞
墨汁鬼伞又名鬼菌,柳树蘑。它是担子菌纲中的一种伞菌。墨汁鬼伞的菌盖初期呈卵圆形,以后渐变为钟形或钝圆锥形,初期灰褐色,表面覆盖灰白色粉,不久很快消失,周边灰紫色,最后变成黑色,边缘常呈花瓣状。菌肉白色或稍带灰色,较薄。其菌褶离生,稠密,初期白色,后变成黑色,老熟后潮解成黑汁滴下。
墨汁鬼伞夏秋季常生于田野、路旁、阔叶林中杨、柳等阔叶树基部附近的地上或草丛中以及腐木上,丛生。
墨汁鬼伞幼嫩时可食,味道鲜美可口,据说不宜与鸡肉同煮或用鸡汤煮食,饮酒时也不宜食用,否则容易中毒。中医认为,该菌性寒味甘,有益肠胃、理气化痰、解毒消肿等功效,经常食用可增进食欲、祛痰,其粉末用醋调和后敷于患处,可治疗无名肿痛、肿毒和疮疽。墨汁鬼伞新鲜时易于潮解腐烂,若要晒干备用时,必须要先将其菌煮熟后再晒,否则因潮解腐烂而晒不到干菇。
认清毒莽草
八角茴香的果实俗称大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制作菜肴的调味香料。八角茴香还是制造芳香油的原料,大名鼎鼎的巴黎香水中就有八角油的成分。八角茴香还是名贵药材,可医治呕吐、腹胀、腹痛等症。
莽草与八角茴香同是八角科八角属的植物,但不是一种植物。莽草的果实有剧毒,它的样子与大料极相似,人误食几钱就会有生命危险。怎样区别这两种植物的果实呢?八角茴香的果实成熟时有八九个“角”(也有少到五六个角的),每个“角”都是一个蓇葖果,每个蓇葖果的顶端是钝头(或钝尖);莽草的果实成熟时有10~13个“角”,也就是有10~13个蓇葖果,每个蓇葖果尖端长而且弯曲。从果实上区分这两种植物很重要。另外,从动植物体上说,八角茴香是乔木,高达20米,它的花有雄蕊11~20枚;莽草是灌木或小乔木,高3~10米,它的花有雄蕊6~11枚。
见血封喉箭毒木
1859年,英国军队凭借洋枪洋炮等先进武器,入侵东印度群岛,残酷侵吞、掠夺土著民族的大量财富,激起土著人的强烈反抗。婆罗洲的土人把芦苇薄片的一端削成箭头,蘸上箭毒木的汁液射向来犯的英军。英军中箭后纷纷倒地死亡。这种武器狠狠打击了来犯者的嚣张气焰。除了美洲、亚洲,非洲的土人也有用箭毒木的毒汁制造武器抵御外来入侵者或打猎的历史,箭毒木因而也被称为“死亡之树”。
在我国西双版纳,傣族人民把这种植物叫做“贯三水”,意思是用这种树液制成的箭射中野兽之后,任凭它多么凶猛,跳不出三步,必然倒毙。傣族猎人在出猎前,要走到村寨边的箭盒中。等到他们抬着猎物归来时,又要把剩下的箭射在这种树的树干上,以免带进村寨误伤人畜。我国把箭毒木又称为“见血封喉”。
箭毒木是一种高大的常绿乔木,树干挺直,树冠庞大,叶为长椭圆形,春夏开黄花,紫红色卵形果实,有蜜味。树皮和叶子中白色乳汁有剧毒,人兽如果不小心眼中滴进这种白色乳汁,眼睛会顿时失明;皮肤破了,粘上乳汁,会使血液凝固,心脏停止跳动;人、兽误食了它,也会引起心脏麻痹或窒息而死。
箭毒木虽然非常可怕,但它却是工业上的重要原料。民间用它的乳汁涂在床板上,用来防止臭虫、跳蚤非常有效。医药还用它来提取强心剂和催吐剂等。因为它的药用价值,已被国家列为三级重点保护植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