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大王  爱迪生

 




  好奇的天性

  爱迪生是世界有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发明的东西大约有两千种,像留声机、电灯、电影、蓄电池等等。爱迪生对人类的贡献可大啦!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他的名字好像一颗明亮的星,永远闪耀着光辉。

  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诞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市。

  他小时候,身体比较瘦弱,也不爱讲话,很文静,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总是充满着一种好奇心。他常常一个人坐在村庄的十字路旁,看大榆树怎么冒出了绿芽,看秋风怎么染红了枫叶。他还久久地思索着:为什么清晨太阳总是从东方慢慢升起来,傍晚又躲到西边的山后去?为什么蓝色的天空里会有朵朵白云在飘浮……

  在他5岁那一年,有一天,爱迪生突然不见了。爸爸急得四处寻找,最后发现他在鸡窝里蹲着呢!

  “你在这儿干什么呀?”爸爸奇怪地问。

  “我在孵小鸡呢。”爱迪生认真地回答着。原来前一天,他看见母鸡卧在鸡蛋上孵出了小鸡,就想自己也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孵出小鸡来。

  爸爸又好气又好笑地拉起他来,对他说:“傻孩子!你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快走吧!”

  小爱迪生皱起眉头,不满意地问:“为什么我不能孵出小鸡,母鸡能呢?”

  爱迪生就是这样一个好奇的孩子,他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

  还有一次,他发现花园的篱笆上有一个野蜂窝。啊,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他小心翼翼地探头往里看了看,似乎蜂儿都不在家。真是好机会!他想:今天我倒要看看野蜂窝里部有些什么东西。他抄起一根棍子就往里边捅。这下可糟啦!一群野蜂“嗡”的一声从窝里飞出,直向他扑来。顿时,爱迪生的脸就肿得跟面包一样,痛得他丢了棍子就跑。

  他常去邻近的锯木厂、船厂,对那里的各种工具特别感兴趣,他总爱缠着工人师傅问这问那,有时问得别人无法回答,只好说“不知道”。他还不罢休,非追着问“为什么你不知道”。爱迪生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爱迪生7岁的时候,全家搬到密执安州的休伦港。在那里,他上学了。

  当时学校里只开读书、写字、算术三门课。在课堂上,老师讲得枯燥无味,却常用木板惩罚学生。偏偏爱迪生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经常问得老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老师恼羞成怒,常常当众骂他是“傻瓜”。

  爱迪生受不了这样的侮辱,眼泪汪汪地回到家中,向妈妈诉说自己的委屈,并表示再也不进学校的大门了。

  他妈妈当过教员,比较懂得教育方法。她很同情儿子的处境,生气地说:

  “老师不能这样对待学生!”她拉着儿子的手,找到学校,责备老师说:“你教不好这样的学生,只能说明你自己无能!我要自己教育他,让你看看,他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妈妈一怒之下,给爱迪生退了学。从此,爱迪生就离开了学校。

  回到家里,妈妈叫着他的小名,严肃地对他说:“汤姆,从今以后,我教你读书,你有没有决心学好?”

  妈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爱迪生的心。他以少有的严肃神情,回答说:“妈妈,您放心!我一定好好读书,长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

  爱迪生非常勤奋好学。他在妈妈的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认真学习了英语、算术、化学、地理、历史……其中最吸引他的还是化学。他想方设法找化学书看,并且把自己攒下的零用钱全去买了实验的仪器和药品。

  家里的地窖,成了他的“实验室”。在他自制的木架上面,有二百多个瓶子,里面装着各种的药品。每天他在妈妈那儿上完课以后,便飞快地跑进地窖,做他心爱的实验。这对爱迪生来说,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

  有一天,爱迪生抬头看见飞鸟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于是,脑子里就浮现出一个念头: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让人也飞上天去?他思索着,忽然想到:如果人的身体里充满了气体,不也会像气球一样升上天去吗?经过仔细观察,爱迪生发现,有一种药粉能产生气体。他高兴极了,就去动员小伙伴米吉利来做一次试验。爱迪生把一份大剂量的药粉让米吉利喝下去,不多一会儿,米吉利肚子痛得在地上直打滚,大声哭喊着,把全家人都惊动了。爸爸妈妈问明了情况,非常惊慌,赶紧请来医生,抢救了米吉利的性命。爸爸气得用柳条鞭狠狠地抽了爱迪生一顿。可是爱迪生一边挨打,一边心里还在想:“米吉利已经试验到一半,但他不肯忍耐,真可惜!”

  爱迪生的鲁莽,使妈妈很恼火,她想,这些化学药品,大都有毒,随便吃下去会有生命危险的,小汤姆太胡闹了!于是,她生气地责备说:“这地窖不许你再用了,也不许你再搞实验了。”爱迪生一听急得都要哭了。他感到自己是做错了,怕妈妈真的不让做实验,所以他苦苦地哀求妈妈:“我要是不做实验,怎么能研究学问?怎么能做出一番事业来呢?”

  妈妈听了儿子的话,不禁暗暗地吃了一惊。原来孩子的誓言,不是随便说的,这是他铭刻在心里的志向。妈妈收回了禁令,爱迪生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室就这样存在下去了。

  特殊的实验室

  爱迪生12岁的时候,新修的从休伦到底特律的铁路通车了。他不想让爸爸妈妈为自己的实验经费增加开支,决定到火车上去卖报,挣点钱来贴补家用。

  爱迪生一边卖报,一边读书。他每天早晨七点钟出门,晚上九点半回家。火车在底特律要停几个小时,他就利用这个机会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看书,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

  有一天,忽然有位先生问他:“我常常在图书馆里看见你,你读过多少书了?”

  “我已经读了15英尺书了。”

  听了这奇特的回答,这位先生笑了起来,他严肃地问:“你刚才读的那本书,和你现在手里拿的这本书,内容完全不同,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爱迪生不明白问话的意思,他说:“我是按照书架上的次序读的,我想把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挨着个儿都读完!”

  这位先生更惊讶了,他说:“哎呀!你的志向真伟大!不过,读书如果没有目的,什么都看,效果却不会很大。希望你先选定一个目标,然后向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才会有收获。”

  这次偶然的谈话给爱迪生的启发很大,对他的读书、学习和成长,都有着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火车上,爱迪生除了卖报,还有一些空余的时间。他不愿意让时光白白流逝,就向老车长请求借用行李车上的一个角落来做实验。老车长虽然脾气暴躁,心地却很善良。他同意了这个少年的恳切要求。爱迪生高兴极了,他拿来了许多化学药品和器具。于是,这节小小的行李车厢很快就变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火车实验室。

  突然,灾祸降临了。

  那天,列车在高低不平的轨道上飞快地奔驰着,震得车厢左右摇晃。只听见“叭”的一声,一瓶白磷被震翻在地上。白磷是一种化学元素,它有两个怪脾气:一是容易氧化,一遇到空气就和空气中的氧化合,而且马上发热,使温度不断升高。二是燃点低,就是可以着火的温度很低,大概达到摄氏50度,它就自己烧着了。因此,当这瓶白磷被震翻在地时,顿时着起火来,这间小小的实验室里烟火弥漫。爱迪生见势不好,赶紧脱下外衣,使劲扑打,一面大喊:“救火啊!救火!”

  老车长和工人们闻讯赶来,顾不上查明起火原因,赶忙灭火。经过一场搏斗,火总算扑灭了。但是,老车长却火冒三丈,他扯高了嗓门,把爱迪生骂了一通,还重重地打了他几个耳光。当时,爱迪生只觉得“嗡”的一下,耳朵就什么也听不见了。原来他的右耳膜被震破了。这位未来的发明家,为他心爱的实验付出了一只耳朵的代价。

  不幸的遭遇并没有使爱迪生一蹶不振。他不能在火车上搞实验,就打算卖完报纸以后,回到家里去搞。这时候,他的兴趣已经转移到电学方面来了。

  爱迪生和邻居的孩子合伙,安装了一架简单的收发报机。他们在两家之间支起竹竿,拉起铁丝当电线,还找了一些玻璃瓶,当绝缘子,两个孩子常常从晚上练到深夜,有时候,一直练到清晨。

  说来也真凑巧,车厢着火以后不久,爱迪生忽然得到一个学习电学的好机会。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862年8月,一天早晨,爱迪生正在某个小车站上卖报。猛一抬头,只见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蹲在铁轨旁玩石子,一列货车正朝他飞驰而来。爱迪生“哎呀”一声,扔下报纸,奋不顾身地冲下站台,一把抢出小孩。这时候,火车擦着他的耳朵呼啸而过。好险哪!爱迪生抱着小男孩摔倒在铁轨旁,他的脸和手被划破了,然而,孩子得救了。

  小男孩的爸爸叫麦肯基,是这个站的站长,他是一位优秀的报务员。麦肯基亲眼看到这惊险的场面,感动得话都说不连贯了:“谢……谢谢,谢谢你救……救了我的孩子!”

  爱迪生却毫不在意地笑了笑,他从地上捡起报纸,拍打拍打身上的灰土,登上火车就走了。

  第二天,当爱迪生乘坐的火车进站的时候,麦肯基早已在站台上等候着了。他十分诚恳地对爱迪生说:“我没有什么可以酬谢你的。听说你对电报很有兴趣,要是你愿意,我可以教你收发报技术,使你成为一名报务员。”这番话正说在小爱迪生的心坎上。他高兴地接受了麦肯基的好意,跟着他学习收发电报的技术。

  爱迪生学习很专心,进步很快。才三个月的工夫,他收发电报的技术已经很熟练,麦肯基推荐他担任了火车站的报务员工作,这次非常意外的学习机会,为爱迪生以后进行的伟大发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探求学问

  在爱迪生16岁到21岁的5年之中,为了寻找职业,他被迫离开故乡,到处流浪,经常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但是,只要他有一点多余的钱,马上就去买书和实验用品。

  有一次,爱迪生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城市里当夜班报务员白天,他在旧书店里买了几十本书,准备下班以后带回家去。

  清晨,三四点钟,爱迪生下班回家了。他扛着沉甸甸的一大包书低头走着。夜间巡逻的警察远远看见他打着大包,走路匆忙,疑心是贼,大声喊他停步。可是爱迪生因为耳朵聋,根本没有听见,还在忽忽忙忙地赶路。警察误认为他要逃跑,举起枪就放,直到呼啸着的子弹掠过他的耳旁,他才站住,并立即卧倒。这时候,警察赶来把他抓住了。

  经过盘问以后,警察才知道他是个聋子。再打开包裹一看,里面全是旧书。警察说:“孩子啊,算你有运气!要是我的枪法准,那你就白送了一条命!”

  1868年的初冬,爱迪生经朋友介绍,到波士顿城的西方联合电报公司当报务员。这里的报务工作十分繁忙,电报经常大叠大叠地积压着,不能及时发出去。爱迪生想:要是能在一条线路上同时发送两份电报,效率不就提高了一倍?但是,他试验了许多次,都没有成功。有一次,他得到公司经理先生经济上的支持,于是,便日夜钻研起这个双重发报的方法。

  他的生活是多么紧张啊!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其余的时间全花在工作上。一天晚上,他买到一部《法拉第全集》。等夜里一下班,他就爱不释手地读起来,从半夜一直读到第二天上午。同屋的朋友问他:“你肚子不饿吗?”爱迪生抬头看了看,摇摇头,说:“人生太短促了,要干的事情那么多,我怎么能不分秒必争呢!”

  法拉第的著作打开了爱迪生的眼界,使他得到极其丰富的电学知识。他曾对人说,这是他读的书当中受教益最多的一本。从此,他搞实验的劲头更大了。终于,当春雪还未全部融化的时候,他成功地制造了一架双重发报机。爱迪生的名字开始在报纸上出现了。

  穷苦的生活

  1869年的一天,爱迪生坐汽船到纽约,想找一份职业。他身无分文,在纽约的第一顿早餐是乞讨来的一杯红茶。

  奔波了一天,他总算找到一位朋友,借了一元钱,得到一个歇脚的地方。朋友介绍他到金价交易所的机器房里借宿。在机器房的角落里铺上几个麻布袋。这就是爱迪生的床铺。

  交易所里有一架电动金价标示机,能自动显示当时当地的黄金牌价。标示机的枢纽部分就在这间屋子里。爱迪生对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他都仔细地研究这架机器。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他到纽约已经三天了,还没有找到职业。他只好每天静坐在机器房的屋角里,两眼注视着那些机械的动作。

  当时的美国金融界十分混乱,黄金价格的涨落能直接支配全市的物价,因此金价标示机自然就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偏巧在这个节骨眼儿上,金价标示机坏了。报道黄金牌价的通讯联络切断了。顿时,人群潮水般地拥到交易所门前,连叫带骂,吓得管理机器的技师连故障出在哪儿都不知道,急得经理劳斯在一旁直跳脚。这时候,聪明的爱迪生却在一旁沉着地观察着,他已经看出了毛病所在,便插嘴说:“机器里面有一个接触弹簧折断了,掉进了两个齿轮中间。”

  劳斯听见有人找出了原因,虽然他并不认识爱迪生,却连忙说:“装好它!装好它!赶快!”

  爱迪生赶快拆开机器,按正齿轮,把断了的弹簧取出来。他整整忙了两个小时,机器又正常地运转了。

  劳斯非常感激爱迪生,他打听了爱迪生的来历后,马上在一堆化学、物理书旁,对爱迪生进行了严格的考试。劳斯很欣赏这个青年人,发现他不仅对这架机器的构造了如指掌,而且还想了许多改善的办法。劳斯决定雇用爱迪生,负责管理机器的全部技术工作,月薪300元。爱迪生喜出望外,因为他从来没有挣过这么多钱。从此,他就可以买到更多的书籍和实验用品。而且这个工作还能使自己的聪明才智进一步得到发挥。后来,爱迪生又发明了一种新式的商情报价机,报酬是4万美金。爱迪生没有被金钱引诱去过花天酒地的生活,他用全部钱开了一家工厂,一心一意地从事发明工作。

  发明家的生涯使爱迪生更加辛苦,他常常日以继夜地工作。他曾经对别人说过:“睡眠是对研究工作的最大妨碍。人反正都有一死,死了以后就可以长眠,所以生前用不着多睡,活着的时候应该多做一些工作。”

  发明留声机

  随着岁月的推移,爱迪生的发明事业也逐渐扩大,1876年他创立了门罗公园研究所。一些重大的发明如炭素电话机、留声机、电灯……都是他在这个研究所里研究成功的。

  1877年,爱迪生开始做电话机的试验。有一天,他忽然发现送话器里的炭质薄膜,随着声音的颤动而振动,说话的声音大,薄膜振动就大;反之,振动就小。随后,他又找来一根较短的细钢针,一头固定在炭质薄膜上,让钢针尖接触手指。当他对着送话器讲话的时候,针尖随着声音的频率和强度也相应地振动着。这一偶然的发现,使他沉思起来:假如把声音的颤动变成机械的振动,并且用针尖记录下来,一定能把人的声音贮存起来。反过来,如果让针尖带动薄膜重新再振动,它也一定能发出原来的声音。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试验,要是成功了,将是一架十分奇妙的“留声的机器”。爱迪生完全被这美妙的幻想吸引住了。他想,要把声音贮存起来,最好把钢针尖放在一层比较软的锡箔上以滑动,刻下深浅不一的纹路,并且使这些纹路不重迭。怎么办呢?他又想,如果把这片锡箔裹在一个能转动的带有细螺纹的圆筒上面,那么,当圆筒转动的时候,针尖就会自然地在锡箔上以螺旋形向前滑动,声音就能贮存起来。他根据这种设想,集中精力开始设计。他决心要攻破这个难关。

  8月12日,爱迪生把一张奇怪的图纸交给他的助手克鲁西。图纸上画着一个金属的圆筒,上面包着一层锡箔,圆筒联着一根长轴,轴和圆筒上都有相同的细螺纹,轴的一端还有个能转动的曲柄。在圆筒的旁边有个扁圆形的木质发话器,就好像电话机的送话器。发话器的中心有个小洞;发话器的底部有一片很薄的铁片,一根尖细的钢针装在铁片的中央,钢针尖与圆筒上的锡箔相接触。“这是什么东西?”克鲁西一边看,一边想,实在猜不出来。他按照爱迪生画的图纸,日夜加班,用了30个小时就做完了这个小机器,送到爱迪生那里,并问:

  “这是干什么用的?”

  爱迪生认真地告诉他:“这是一个会讲话的小机器。”

  朴实的克鲁西微笑了一下,怀疑地摇摇头,他以为爱迪生在开玩笑。这时候,工头卡门也在旁边,他也不相信机器会说话,并且愿意以一盒雪茄烟打赌。克鲁西也参加了,他情愿出两元钱。

  爱迪生笑着说:“我没有带钱,克鲁西,我很愿意和你赌一篮苹果。”

  爱迪生仔细检查了克鲁西制成的这架机器,把一张锡箔小心地裹在刻有细螺纹的圆筒上,他用手转动曲柄,锡箔却突然“叭”的一声裂开来。这时候,卡门满以为可以吃到爱迪生赌输的苹果,他笑嘻嘻地对克鲁西眨了眨眼睛。克鲁西也高兴地拍了一下额角,得意地看着爱迪生。

  爱迪生一点没有在意,他重新裹上第二张锡箔,谨慎地把两头胶合在一起。他再把圆简前后转了几下,确定各部分都稳妥了,然后就开始试验。

  他一边将钢针接触锡箔,用手转动曲柄,一边对着发话器高声地唱出他心爱的歌曲:“玛丽有只小羊羔,它的绒毛白似雪……”这时候,发话器底部的薄铁片受到声波的影响,发生振动,带动着钢针尖在锡箔上面刻下了深浅不一的纹路。爱迪生唱完以后,提起发话器离开圆筒,再把曲柄倒退地转动着,使圆筒退回到钢针最初接触的纹路上,等他再向前转动曲柄的时候,突然,机器里也唱起来:“玛丽有只小羊羔,它的绒毛白似雪……”声音非常清晰,这不就是刚才爱迪生自己唱过的歌吗?

  爱迪生和伙伴们又惊又喜,围着这架机器欢呼啊,跳跃啊,高兴得一夜未睡。

  但是,爱迪生并不满意这架小机器,他认为设计得很粗糙,还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

  几个星期以后,爱迪生把初步改良的留声机,用布包好,兴高采烈地去访问著名的美国科学杂志《科学的美国人》的主编俾契。一走进办公室,爱迪生便把包裹放在俾契的办公桌上。

  “这是什么?”俾契疑惑地问。爱迪生笑了笑,没有说话。

  俾契打开包裹一看:啊!一架奇怪的小机器!爱迪生请俾契把曲柄摇了几下,忽然机器说起话来:

  “早安,先生!你知道留声机是什么东西吗?”

  俾契大吃一惊,他连连后退了几步,逗得爱迪生哈哈大笑起来。

  “爱迪生拿来一个会说话的机器!”这消息像闪电一样传开了。杂志社的全体人员都朝俾契的办公室拥去,大家多想亲眼看一看爱迪生神奇的表演啊!人越围越多,连各报社的编辑也都闻讯赶来。俾契唯恐这么多人把地板踩塌了,请求发明家停止表演,人群才逐渐散去。

  第二天,各报纸都以大字标题刊登了这条惊人的新闻:

  “今日最大发明——一个机器会说话”。

  经过爱迪生以及后来许多科学家一次又一次地改良,留声机不仅在内部构造上越来越精细,在外形上也更加美观大方。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为推动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一个灯泡

  19世纪初期,欧美一些国家,大都用弧光灯来照明。弧光灯为什么能照明呢?原来,弧光灯是根据弧光放电的原理制成的,它把两根炭棒分别装在一组电池的正负极上,使炭棒接触后,再拉开一定距离,这时候,电流仍能通过空隙,使两极间产生电弧,从而发出非常刺眼的强光。

  弧光灯的光虽然可以用来照明,但是缺点很突出:要经常调节炭棒的距离,使用不方便;光线太强,耗电量大;还会产生一些有害的气体。因此,不适合家庭照明使用。弧光灯的缺点,使爱迪生陷入了沉思:怎样使刺眼的强光变得柔和,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使用呢?

  为了克服弧光灯的缺点,人们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勇敢地探索着。首先,是英国人戴维发现:很细的白金丝通上电流,会发出极微弱的光来。过后,白金丝在空气中很快地就烧掉了。但是,这一点点微弱的光亮,却使爱迪生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爱迪生根据戴维的发现,在门罗公园研究所,花费了13年的心血,终于研究成功了白炽电灯!

  爱迪生在研制白炽电灯的过程中,经常去图书馆查找资料,他一面翻看,一面随手摘记下来,不多久,摘记簿就一共写了200册,总页数竟达到4万以上。

  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常常连续工作24个小时到36个小时,有时候,甚至接连5个昼夜不合眼,实在疲倦了,就用书当枕头,在实验桌上打盹。有人开玩笑地说:“怪不得爱迪生懂得那么多知识,原来他连睡觉的时候都在吸收书里的营养。”他考查了大量的资料以后,设想了一下未来的电灯。他认为,要使电灯能照明,关键在于寻找一小段电阻不大、而又耐高温的导体材料,把这种材料装在玻璃泡里,通上电流,它就会发出光来。于是,他试着用一寸长的纸条烧成炭来做灯丝。把灯丝的两端接到电池的正负极上,纸条亮了一下,就断了。这是炭丝和空气中的氧气起了化学反应捣的鬼,由此,爱迪生又知道了,玻璃泡里的空气是发明电灯的大敌。他决定立即从改进灯丝,和把玻璃泡抽成真空这两个方面入手。

  爱迪生最初用的炭化纸条很娇气,一不小心就会碰断。爱迪生和他的伙伴们,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最后才把它放进玻璃泡里去。接着,爱迪生又做了一架比较精密的抽气机,小心谨慎地抽出玻璃泡里的空气,再把抽气口密封好,接通电流,果然,炭化纸条就发亮了。不过,只保持了8分钟,最后还是断裂熄灭了。

  从实践中,爱迪生发现:灯丝的耐久力除了和空气有关系,和灯丝的质量也有很大关系。

  他又用铀和白金等不易熔断的合金丝做灯丝,在空气和真空中试验,虽然有进展,可是因为电流太强,最后还是把金属丝烧断了。

  究竟用什么来做灯丝好呢?爱迪生煞费苦心,绞尽脑汁。他前前后后研究了1600多种矿物和金属的耐热材料,然而全都失败了。

  说怪话的人一天天多起来,报纸上的新闻也攻击爱迪生。他们讽刺、讥笑,说发明电灯是白日做梦;说爱迪生是个疯子,连许多科学家也都认为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

  爱迪生没有向困难低头。他和实验工厂的工人们废寝忘食地干,连实验室的大门都不出,试验整整进行了13个月,最后比较理想的灯丝依然没有找到。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们不但没有泄气,在工厂里,还常常飘荡着一片快乐的歌声。

  有一天,爱迪生独自坐在实验室里,默默地思考着这上万次失败的教训,桌上放着一堆从煤油灯罩上刮下来的油烟(这也是未经充分燃烧的炭)。他心不在焉地拿在手里揉搓,不知不觉就搓成了一根细线。偶然,他瞥见了这根细线,顿时,眼睛一亮,他马上站起来,对助手们大声喊:“快!快拿几轴棉线来!”

  爱迪生指着棉线说:“我们赶快来试试这个。”他们把棉线放在一个特殊的镍制模型里,送到高温密闭的炉中去加热。当炉内温度达到摄氏800度的时候,棉线就被烤成一根炭丝。爱迪生把装有炭丝的模型从炉中取出来,等它慢慢冷却以后,又很小心地从模型中取出这根极其脆弱的细炭丝。可是稍一震动就断裂了。断了再烧!就这样,爱迪生和助手们一直干到第三天,才烧出了一条完整的细炭丝。这是多么惊人的毅力啊!

  但是,要把这又细、又脆、又易碎的炭丝,送到玻璃工厂那里去装进灯泡,该多不容易啊!走路必须非常轻巧,以防炭丝折断。爱迪生的助手捧着炭丝,小心翼翼地在前边走,爱迪生像保护珍宝似地紧跟在后面。

  唉!真倒霉!偏偏这么巧!刚走到玻璃工厂门前,忽然,这根炭丝断了!三天的工夫全白费了!多么令人懊丧啊!

  不能泄气!从头来!当天傍晚,他们又烧出第二根炭丝,不巧,又让一个玉匠的改锥掉在上面,打碎了。不断的挫折没有使他们灰心,他们又继续试验。半夜,终于烧成了第三根炭丝。这一次,他们成功了!在玻璃工的帮助下,炭丝顺利地装进灯泡里去。

  天快亮了,爱迪生让助手赶快用借来的、性能良好的抽气机,抽出灯泡里的空气,把抽气口密封起来,接通电流。看!电灯亮啦!这一天,正是1879年10月21日。这是一个多么值得纪念的日子啊!他们日夜用全部心血浇灌的电灯,终于放出了明亮的光辉!世界上第一盏白炽灯诞生啦!从此,人类进入了用电灯照明的新时代。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高兴得又蹦又跳,又唱又笑,这明亮的灯光,凝聚着他们多少血汗啊!实验室里的每个人都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个世界上的奇迹。然而,遗憾的是,这第一盏电灯只亮了45个小时。

  为了进一步探索棉线灯丝的结构,爱迪生决定把灯泡砸碎,取出烧断的灯丝,仔细观察。他认为棉线灯丝难制造、价钱贵,必须寻找一种既便宜又耐用的灯丝!

  爱迪生根据棉线的性质,集中力量考察了大批植物纤维的性能。他先后试用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一天,有位朋友来看他,朋友的红胡须也引起了他的兴趣。后来,他甚至将红胡须也列为试验材料。

  爱迪生时时在想着灯丝的试验。1880年初春的一天,在实验室里,他忽然看见桌上放着一把竹扇,他随手拿了起来,一个念头像电光一般从脑海里闪过:“为什么不去试试扇子上面的竹丝呢?”

  他立即吩咐助手们将扇子的竹边削成竹丝,烧成炭丝,经过试验,果然成功。电灯竟亮了1200个小时 (50天)。以后又经过反复试验,效果都超过了他以前试验过的任何材料。

  意外的收获使得爱迪生非常激动,他马上派人跑遍东方各国收集竹料,以便大量制造,供应市场。在以后的几年中,东方的竹子就成为制造灯丝的好材料而闻名世界。

  白炽电灯比起弧光灯来,优点是很明显的。它光线柔和,使用安全,耗电少,成本低,所以,人们希望早日使用这种灯。

  1882年,爱迪生在纽约建立了第一个发电站。从此,人们在一片光明中,开始了新的生活。

  以后,人们又不断改良灯泡,采用一种熔点高达摄氏3,400多度的灯丝——钨丝,还在灯泡中注入一种不与钨丝起化学变化的气体——氮气,以防止灯丝在真空中蒸发而烧断,大大延长了灯泡的寿命。这种充氮气的钨丝灯的灯丝,温度可达摄氏2500度,光亮,耐用,我们现在用的就是这种灯泡。

  不倦的探索

  在爱迪生一生发明的东西当中,除了电灯,最费心血的要算是蓄电池了。他一共花费了整整10个年头,经过了5万次左右的试验,才把容易腐蚀的铅硫酸电池,改造成镍铁硷蓄电池。

  无数次的失败,使得他最得力的助手都有些忍受不住,而爱迪生却坚韧不拔,继续试验。他每天不停地战斗,经常是通宵达旦,实在困了,就在椅子背上靠一靠,不让时间一分一秒白白浪费掉。

  一天,有个朋友去找他。他正坐在实验桌前,桌上摆满试验用的小电池。当时试验已经失败了9000次。

  朋友惋惜地说:“你做了这么大量的工作,有什么结果呢?”

  爱迪生微笑着反驳说:“啊,结果吗?朋友!我的结果就是知道有好几千样东西是不能用的。”

  有些试验是用敞口酒杯做的,每次要用400只左右。有一次,试验失败以后,所有的酒杯差不多都打破了。一个助手忧虑地说:“爱迪生先生,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爱迪生望着大堆玻璃屑,坚定地说:“我以为我们还能做的事情,便是再去弄许多酒杯来,继续干!”

  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攻破了千千万万个难关,爱迪生终于找到了用氢氧化钾水溶液代替硫酸溶液,用镍和铁代替铅来造蓄电池的新方法。这样的电池,克服了容易腐蚀的缺点,经久耐用。人们热烈地欢呼着新型的镍铁硷蓄电池的诞生!但是,正式供应市场不久,爱迪生发现电池还有漏电的毛病。他想,不能把不合格的产品供应市场,坑害人民。他果断地作出决定:关闭工厂,停止制造。爱迪生认真负责的精神,感动了他的助手,于是,他们又开始了一个比较长时期的试验。当爱迪生认为比较理想的蓄电池问世的时候,已经是1909年——5年后的事情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爱迪生的头发变成了银白色,但是他仍然不辞辛苦地坚持工作。爱迪生最后的发明是人造橡胶,这是当时工业发展非常需要的原料。

  在研究橡胶的几年中,他希望把家里的一切东西都变成橡胶。他谈的是橡胶,想的是橡胶。晚上睡觉做的梦也还是橡胶。他甚至都不允许家里人做任何与橡胶无关的事情。

  他说过:“世界上不可能的事情是没有的。我们只是还不知道怎样去做罢了。”

  1931年10月18日,凌晨3点24分,这位闻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与世长辞了。终年84岁。

  有人作过统计:爱迪生一生中的发明,在专利局正式登记的有1300种左右。1881年是他发明的最高纪录年。这一年,他申请立案的发明就有141种,平均每三天就有一种新发明。

  伟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生告诉我们:巨大的成就,出于艰巨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