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

 




  波兰教师的小女孩儿

  1867年11月7日,在华沙一个中学教师的家里,大伙儿正为新生的小女孩儿热烈地祝贺着。这个小女儿是谁?她就是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的爸爸叫乌拉狄斯拉夫·斯可罗多夫斯基,是一位中学数理教师,妈妈也是中学教员。他们一共有五个孩子,居里夫人最小。爸爸妈妈给她起了个名字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人喜欢用爱称,所以,小时候,全家都亲热地喊她:玛妮雅!

  小玛妮雅的童年是很不幸的。妈妈得了非常严重的肺病,因为怕传染给小女儿,从来没有亲过她一下,是大姐姐素希雅代替母亲照顾她长大的。在小玛妮雅还不满10岁的时候,大姐和妈妈就都病死了。从此,这个小女孩更没人来照顾了。爸爸斯可罗多夫斯基性格耿直,有强烈的爱国心。当时,波兰早已被俄国、德国、奥地利三国瓜分了,华沙处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残暴统治之下。爸爸由于不肯作沙皇的驯顺“臣民”,被降职降薪,受到特务们的监视。外国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使斯可罗多夫斯基先生十分愤懑。这个教书先生本来就不会管理家务,妻子死后,他带着4个十几岁的儿女过日子,生活中充满了艰辛。玛妮雅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从小就磨练了非常坚强的性格和培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玛妮雅渐渐长大了,已经是个中学生了。她像父亲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那时候,俄属波兰成了沙俄的一个省,广大人民十分痛恨侵略者的头子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就在这个暴君被刺杀、沙俄政府强迫全体波兰人哀悼的时候,玛妮雅却高兴极了。她竟敢在教室里,和一个女同学热烈地欢呼着:

  “万岁!万岁!”,并且围着课桌跳起舞来。

  玛妮雅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她从上小学开始,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883年6月,玛妮雅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了,那时候,她才15岁。

  中学毕业以后,她到乡下住了一年多。后来,回到华沙,又热情地参加了爱国青年的秘密组织——“流动大学”的活动。她经常到一个缝纫机工厂的宿舍去,帮助那些深受压迫的女工读书识字……玛妮雅对学习有着特殊的爱好和强烈的兴趣,从不轻易放过一切学习的机会。她利用空余时间读了许多书,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

  19世纪的时候,科学还不算太发达,一般青年人既不重视,也不愿意终身从事科学技术工作。斯可罗多夫斯基先生早先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虽然他没有能够把很多知识教给小女儿,但是,他对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却深深地熏陶着小玛妮雅。玛妮雅从小就非常喜欢父亲的各种实验仪器。那些精巧的玻璃瓶,五颜六色的药水,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激起了层层浪花。这两年,她又读了许多有趣的自然科学书籍,更使她充满了幻想。她是多么渴望到科学世界去探索,去揭开大自然的一个又一个秘密!玛妮雅急切地盼望着能够早日去上大学。可是,当时,华沙所有的大学都不招女生。玛妮雅听说巴黎有个索尔本理学院,这个学院不仅是世界著名的学府,而且接受各国有才华的男女青年入学。她真想去啊!可是,钱在哪儿呢?而且斯可罗多夫斯基先生也快到退休的年龄,只能靠领取微薄的养老金过日子了。家里的生活已经很困难,哪里还有钱供给玛妮雅去巴黎上大学!况且,二姐布罗妮雅更盼望去巴黎学医哩!怎么办?

  玛妮雅是一个有高度自我牺牲精神的姑娘,她非常愿意帮助别人。19岁那年,她决定到职业介绍所去找个长期做家庭教师的地方,赚钱供二姐去巴黎上大学,等二姐毕业后有了工作,再帮助玛妮雅到巴黎去读书。当她把这个计划告诉二姐的时候,布罗妮雅感动极了!她想:小妹妹将为她付出多大的牺牲啊!

  诺言是不能改变的。给有钱人家当家庭教师,除了教小孩儿学文化,还得兼做一部分佣人的活儿,十分劳累,常常受到歧视。尽管如此,玛妮雅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了。她自修了各门功课,一直到布罗妮雅在巴黎医学院毕业,当了医生。

  勤奋苦学

  1891年11月,玛妮雅已经24岁才来到巴黎,开始了她盼望多年的大学生活。

  1891年11月3日,巴黎大学理学院在索尔本开学了。来自欧洲的学生当中,有一位穿得十分朴素、情绪非常饱满的波兰女学生,当她在入学报名单上,用法文端正地填写着自己的名字: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的时候,心情无比激动。是啊!经过长期的艰难的路程,她终于来到了这所向往已久的有名的学府。

  这个渴望学习的异国女子,开学以后,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作每一道题。她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非常刻苦。玛丽最喜欢听李普曼教授的课,并且在他的指导下做实验。保罗·阿佩尔教授的课,也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这位学者,知识渊博,想象力丰富,好像整个宇宙都掐在他的手心里一样。他在讲天体物理的时候说:“我拿起太阳来,再把它扔出去……”玛丽听得都入迷了,她那浅灰色的眼睛里,闪动着兴奋的光芒。她想: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学习科学枯燥无味呢?还有什么能比掌握支配宇宙的规律更吸引人?能比发现宇宙的不变定律有更大的乐趣呢?……

  玛丽集中全副精力学习,她非常需要有个安静的环境。自从到巴黎以后,她一直住在二姐家里。那时候,布罗妮雅已经结婚,姐夫也是一个医生。姐姐和姐夫待她非常好,她们生活得很亲密很和谐。可是,不管白天还是夜晚,二姐家的病人和客人都多极了,影响她学习;再加上住处离理学院太远,每天必须坐公共马车去上学,花费也太大了。玛丽终于说服了二姐夫妇,同意她在学校附近的拉丁区租了一间房子住下来。

  这是一家有钱人家的住房的顶阁,在7层楼上,过去是仆人住的地方。这间小阁楼又窄又暗,但是很安静,租金也很便宜。玛丽的学习环境虽然有了改善,但是,生活却过得更加艰苦了。这时候,她每天的生活费只有三个法郎。在1892年的巴黎,这算是相当低的生活水平了。为了节省灯油和取暖费,天一黑,她就跑到附近的“圣日内维埃尔图书馆”去,那里成了玛丽的

  “幸福收容所”。图书馆里有明亮的煤气灯,也很暖和,这个不知疲倦的姑娘,每天坐在那张长方形的大桌子前面,手抱着头读书,一直到晚上10点图书馆关了门才走。回到小阁楼以后,她经常学习到深夜两点,实在困极了,才上床睡觉。冬天,屋里冷得很,冻得睡不着,把所有的衣服都盖在身上,还是不顶用,她就提起一把木椅子压在被子上。这位世界上少有的天才物理学家,竟然天真地幻想从重量中求得一丝温暖!

  自从搬进小阁楼,玛丽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可是,她的身体健康情况却越来越差了。她没有去过肉店,舍不得花时间做肉汤。她生活得十分节俭,只要有块面包,抹点黄油,喝杯茶水,就很满足了。由于营养不足,本来挺健壮的一个姑娘,很快得了贫血症。有一天,玛丽正和一位同学在一起,突然晕倒了。当二姐夫闻讯赶来,气喘吁吁爬到小阁楼的时候,他看到玛丽又在预习明天的功课了。她面色有些苍白,二姐夫一边细心地给她检查身体,一边详细地询问她的生活情况。原来,从头一天晚饭起,她唯一的食品就是一把小萝卜和半磅樱桃。她慢慢地嚼着这两样东西,学习到凌晨三点。中午放学回来,又嚼剩下的小萝卜,后来就晕倒了。二姐夫听完以后,又生气又难过,他埋怨玛丽不爱护身体,也埋怨自己对她照顾得不周到。他命令玛丽跟他一块回家去,玛丽笑着“抗议”。最后,这位医生姐夫只好像“绑架”似的,强迫她带上书籍和笔记本,暂时离开了小阁楼。二姐布罗妮雅心疼极了,想方设法地给她增加营养,玛丽这才慢慢地恢复了健康。

  在索尔本理学院的几年时间,玛丽始终是这样刻苦地攻读。她的学习成绩使同学们羡慕,使教授们惊异。每个学期考试,玛丽都名列前茅。入学后两年,也就是1893年,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当中,她得了第一名。

  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人生的巧遇

  1894年初,法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出了一个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的题目,请人完成。学习物理成绩优异的年轻大学生玛丽,勇敢地接受了这个科研项目,这是她第一次独立进行科学实验和理论探讨。这项研究,不但对提高她的科研能力和增强信心很有好处,同时,还能得到一笔报酬,使她越来越困难的生活,得到一些改善。

  为了完成这项研究,她急需有一间大点的实验室,以便分析各种矿质,并且收集各种金属样品。正当这个女大学生为没有实验室而十分苦恼的时候,一位名叫比埃尔·居里的理化学校教师,帮她解决了难题,给她借到了一间大实验室。这位居里先生,当时已是法国成就突出的青年物理学家。他和玛丽一样,也是个对科学事业着了迷的人。他的一切,都被酷爱物理科学研究的神圣感情所支配。他已经35岁了,还没结婚。然而,生活是多么奇巧啊,他遇到了天才的玛丽,并且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贫穷的波兰女学生。他钦佩她有崇高的志向,顽强的进取精神。玛丽也爱这位举止安详、纯朴真诚的理化教师。决心用科学去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终于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了。1895年7月间,28岁的玛丽结婚了,从此,人们都尊敬地称她居里夫人。

  每天用8个小时搞科学研究,两三个小时料理家务,晚上还要根据当天的支出情况计划一下今后的生活如何过得更节俭。然后,玛丽专心准备大学毕业后的职业考试,居里埋头思索新理化课的教学大纲。只有当深感疲倦的时候,他们才抬起头来,相互凝望着,会心地微笑着……这就是居里夫妇的日常生活景象。

  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在中等教育界的任职考试,并且领到了任职文凭。

  1897年,居里夫人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写出专论,得到了好评。这一年,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出世了,取名叫伊瑞娜 (后来成了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这时候,居里夫人正好30岁。

  居里夫人生完孩子以后,身体刚刚复原,就开始了她伟大一生中的新征程。她不满足已得到的两个学士学位,决心考博士,并且确定了研究方向。现在,她正站在一条新的起跑线上,启步走前人未曾跋涉过的路。然而,这时候她要做母亲,抚养女儿;要照料家务,烧菜煮饭;还要从事科研,拿出成果。这是多么艰难的事情,需要何等坚韧的意志,要付出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研究放射性物质

  1903年6月的一天,36岁的居里夫人经历了一场很不平常的考试。

  这一天,风和日丽,索尔本理学院的一间平常的教室里,却是格外肃静。在一张长桌前面,坐着三位主考人,他们正在听居里夫人高声朗读一篇博士论文。

  居里夫人穿着一件黑色的连衣裙,站在主考人的对面。她那纤瘦的身材,蓬松的金发,深邃的眼睛,再加上宣读论文时,她那热烈的情绪和精辟的见解,这一切,都强烈地吸引着桌前的主考人。他们微笑着,交换着赞许的眼色,当居里夫人刚刚答辩完,三位主考人立刻一致通过了论文,并且决定:授予居里夫人博士学位。

  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叫做 《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居里夫人从1897年选定这个研究题目,到1903年完成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一共经过五年多的时间;这篇论文充分表现了居里夫人对待科学研究工作的高度创造精神和惊人的才华;也正是这个研究题目,把居里夫人带进了科学世界的崭新领域。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未经开发的园地,最后,终于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为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那么,居里夫人是怎样选定这个研究题目?怎样发现镭的呢?

  居里夫人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为了确定写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她经过了充分调查和研究。她阅读了许多最新发表的各种研究报告。其中,1896年发表的贝克勒尔写的一篇工作报告,引起了居里夫人特别的注意。贝克勒尔是法国的一位物理学家。在报告中,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射线,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贝克勒尔告诉人们:铀和铀的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眼睛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既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使气体电离;也和不久前伦琴发现的X射线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管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

  多么神秘的一种射线啊!既然,铀和铀的化合物能够不断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那么,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究竟又是什么呢?……一系列的“?”顿时在居里夫人的脑海中浮现。这是多么好的一个研究题目啊!它正等待着人们进行深入的探讨,早日找出答案!

  研究题目选定了,可是,上哪儿去试验呢?摆在玛丽面前的困难仍然很多。

  经过比埃尔·居里多次向理化学校校长请求,终于借到了一间破旧的贮藏室。这间房子阴冷、肮脏、潮湿,脚底下几乎能渗出水来,顶棚上的玻璃残破得遮不住风雨。居里夫人搞试验心切,她不奢望好条件,顽强地克服着每个困难。她把破房子打扫干净,安装了几样简单的设备,就愉快地工作起来了。时间已是初春,室温只有摄氏六度。潮湿和低温使敏感的仪器常常失灵,对人的身体也有很大损害。居里夫人在1898年2月6日的工作日志上记下了这个温度,在旁边打了10个惊叹号,以表示她征服任何困难的决心!

  铀射线的研究工作开始了!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找到一种简便的方法,准确地测量铀射线。居里夫人自己设计制造了一种测量铀射线的仪器,它不仅能测定某种物质里是不是存在看不见的射线,而且还能测出射线的强弱。

  经过多次测定,居里夫人发现:铀射线的强度是和物质中的含铀量成比例,而和铀存在的状态(指单质状态或化合状态),以及外界条件(指压力、温度以及是否照光或放置在电场、磁场之中等等)并没有什么关系。

  在研究过程中,她还给自己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什么根据可以认为铀是唯一能发出这种射线的化学元素?为什么别的元素不能有同样的力量?贝克勒尔发现铀里面有这种射线,会不会是偶然的?为什么人们不应该到别的地方去找找看呢?

  居里夫人果断地决定:把所有已经知道的化学元素和它们的化合物都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其他的物质,也具有这种放出射线的本领。

  经过这次全面的检查,果然,玛丽获得一次重要的发现。一种名叫钍的元素和它的化合物,也能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来。这样,居里夫人足以断定,这种现象决不单单是铀的特性。她认为,应当给这种现象确定一个新的名称。她提议把这种现象叫做“放射性”,铀和钍等等有放射性的化学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们放出的那种看不见的射线就叫做“放射线”。

  居里夫人完全被放射性的研究迷住了,她不知疲倦地细心地测试各种不同的化合物。后来,她还向理化学校借了他们采集的各种矿物样品来检查。检查之前,居里夫人曾经预料:含有铀或钍的矿物,一定有放射性;不含有铀或钍的矿物,一定没有放射性。

  仪器检查的结果证明:这个预见非常正确。居里夫人丢掉那些没有放射性的矿物,集中研究那些有放射性的矿物,进一步精确测量它们的放射性强度。

  在测量中,出现了一个十分意外的情况:在一种沥青铀矿中,居里夫人测得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要大得多!

  科学家对于意外现象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怀疑。居里夫人也不例外。她想:一定是实验中出了什么差错!于是,她更加细心地重新测量,用同样的矿石,重复作了一二十次,结果还是相同。最后,测出这种矿石的放射性,要比其中所含铀的放射性强4倍。

  居里夫人搞科学实验,不但耐心细致,而且善于思索。经过反复考虑,她认为,这种反常现象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沥青铀矿石中,一定还含有一种未知的放射性更强的元素,这种未知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她估计不会超过 1%,因为这种沥青铀矿早已被许多化学家分析过了,矿石的成分是什么也已经精确地知道了。

  1898年4月,居里夫人断定沥青铀矿石中含有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于是,她在送给理科博士学院的报告里,宣布沥青铀矿中“含有一种比铀的放射性强得多的元素”。但是,这毕竟只是一种大胆的假定。现在,她必须用实验来证实这个假定,并且尽快地把这种放射性物质找出来。

  这时候,比埃尔·居里已经感觉到玛丽的研究太重要了,他毅然停下自己关于结晶体的研究,来和妻子一道研究这种新元素。现在,奋斗的力量和智慧都加了倍。在这间潮湿的实验室里,是两颗火热的心和四只勤劳的手,在共同捕捉这种有影无踪的新元素。

  在分离新元素的研究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居里夫妇并不知道这种新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只知道它具有很强的放射性。这是他们寻找新元素的唯一线索。他们就是根据这一点,创造了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方法:先用普通的化学分析方法把组成沥青铀矿石的各种元素分开,然后分别测量各个组成部分的放射性。

  几个星期以后,他们渐渐看清了这种“反常的”强烈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沥青铀矿石的两个组成部分里面,这是有两种不同的新元素存在的象征!好得很啊!要找一个,竟然得到了俩!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居里夫妇已经从沥青铀矿石中分离出一种同铋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并且测量出它的放射性强度,远远超过铀。根据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1898年7月,他们在送交理科博士学院的报告中宣布:“我们由沥青铀矿石中提取的物质,含有一种尚未经人注意的金属,它的分解特性与铋相近。……我们提议把它叫做钋,纪念我们中之一的祖国。”

  “钋”——polonium这个名字是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居里给取的。钋的词根和波兰国名——poland的词根一样,借以表示她对惨遭沙俄奴役的祖国的深深怀念!这个新发现的钋,就是后来被列为 《元素周期表》上的第84号元素。

  研究工作在继续进行。从沥青铀矿石分离出来的含有钡的化合物的另一部分物质,也表现出异常的放射性。又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终于从中分离出了很少一点、而且很不纯净的新元素的氯化物。在这个期间,居里夫人既要深入探求另一种新元素,又要做家务。夏天,她就要煮好过冬吃的果冻,每天,她还要给刚长了七颗牙齿的女儿洗澡。真是忙极了,累极了!

  1898年12月26日,理科博士学院又发表了居里夫妇送来的第三次科学报告。他们在这篇报告中宣布了另一种新元素的存在,并且提议把它叫做

  “镭”。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当居里夫妇拿到一点点新元素的化合物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所作的 1%的估计是太乐观了。实际上,沥青铀矿石中所含的镭还不到百万分之一。当时,他们获得的新元素的化合物中,大部分是混在其中的氯化钡,氯化镭的量极少。但是,这种混合物的放射性很强,比铀的放射性要强几百倍。现在我们知道,镭的放射性比铀要强二百多万倍,所以,含有微量的镭盐的物质表现出比铀要强几百倍的放射性,当然是不奇怪的事情。

  从1897年底立志研究放射现象,到1898年底宣布发现镭,居里夫妇走着开拓者的道路,每一步都是艰苦的。然而,更艰苦的事情还在后头呢!

  获得成功

  钋和镭的发现,以及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动摇了几世纪以来学者们所信奉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科学家们历来都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变的。按照这样的观点,当然无法解释钋和镭这些元素为什么能够自动地发出放射线来。当时,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居然对居里夫妇的研究工作都很感兴趣,但是心中都不免存在着疑团。特别是化学家们的态度更为严厉。他们在相信一种新元素存在之前,必须要看见它,触到它,用各种化学试剂检查它的化学性质,并且定出它的原子量。

  为了要把镭拿给人们看,向全世界证实镭的存在,也为了进一步研究镭的各种性质,并且能够测定它的原子量,居里夫妇需要从沥青铀矿石中分离出更多的,并且是纯净的镭盐。为此,居里夫妇又展开了一场新的战斗,连续4年和放射性物质天天打交道,在有毒的气体中劳动和生活。这是这对伟大科学家夫妇一生中最英勇、最艰苦、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

  当时,最使他们忧虑的有三个问题:一是怎样才能弄到他们急需的大量沥青铀矿石?二是到什么地方去进行炼制工作?三是如何得到必需的研究经费?

  沥青铀矿是一种很贵重的矿物,出产在当时属于奥地利的波希米亚,是提炼一种制玻璃用的铀盐的原料。要从那么远的地方买几吨沥青铀矿石来,居里夫妇根本拿不出这笔钱。为了提炼这种百万分之一的物质,他们绞尽了脑汁。终于,智慧帮助他们克服了财力的困难。居里夫妇想到:在人家提炼过铀盐后的渣滓中,一定还保存有矿石中所含的镭,而渣滓的价钱要比矿石便宜得多。经过奥地利科学家和科学院的帮助,奥地利政府决定把一吨他们认为“无用”的残渣,赠给两位认为“有用”的“疯子”。当然,居里夫妇要付运费。后来,奥地利政府不赠送了,他们又买了8吨。所用的钱,都是他们从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

  在巴黎,在索尔本,有无数的建筑,难道找不出一间可以借给居里夫妇去最后完成他们的伟大发现吗?居里夫妇曾经四出借房,都徒劳无功。只好再求助于居里先生任教的理化学校。在这里,他们又借到一间残破不堪的木板屋。过去医学院曾把它用作解剖室;现在,是大家认为连撂死尸都不合适的地方。然而,居里夫妇却很满意了,他们想,只要有块地方就行了。镭啊,多么珍贵的镭啊,终于在这间破屋子里出世了!

  居里夫妇没有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他们只有一些自己购买的、或者自己设计制造的简单仪器,只有火炉、大锅、铁棍、木头水桶、玻璃瓶子,没有专门装置,更没有防护设备。夏天,他们在院子里炼制;冬天,火炉都烧红了,屋里的温度还在零度以下。无论怎样冷,也得敞着窗子,以便把煤烟和有毒气体放出去。4年的时间啊,年年都是这样度过的。

  开始的时候,居里夫妇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分离工作,并且研究他们得到的这种化学物质的放射作用。后来,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可能更高,就由居里先生试验确定镭的特性;居里夫人则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这样,玛丽始终承担着最重的劳动。总数达八九千公斤的沥青铀矿渣,要一锅一锅地煮沸,一刻钟也不能停止搅拌;一瓶一瓶地倒出倒进,一丁点一丁点地结晶。这是多么繁重的劳动,要有何等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坚持下来啊!她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整天穿着沾满灰尘和酸液染渍的旧工作服,站在大锅旁,烟熏火燎,眼睛流泪,喉咙刺痒,挥动一根和她一样高的铁棍,每天晚上,都感到精疲力尽。煮成溶液后,要装进大瓶子,搬进搬出,然后还要和居里一起做细致的试验,记录下各种数据和公式,进行理论探讨……整整45个月,1300多天,她每天既是学者,又是专门工人;是技师,也是苦力;同时,还是一个家庭的主妇,孩子的母亲!

  有志者事竟成!大自然的每一个奥秘,终究都要被那些向它顽强进攻的人们揭开!1902年底,也就是居里夫人宣布沥青铀矿中存在镭之后的45个多月,他们终于打胜了这场科学研究的持久战!玛丽已经提炼出了1/10克极纯净的氯化镭。这是一种极难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它的形体是有光泽的、像细盐一样的白色结晶。在光谱分析中,它清楚地显示出镭的特有的谱线,与已知的任何元素的谱线都不相同。玛丽还第一次测出它的原子量是225(现代精确测定为226.0254)。

  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最后的证实!

  那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夜晚。

  这天晚上9点钟,居里夫人给女儿伊瑞娜洗了澡,然后哄着她入睡了。玛丽走下楼来,拿起针线,想接着把女儿的新围裙缝好。可是,这一晚她怎么也不能专心缝纫,在娄蒙路的小棚屋里,她还有一个刚刚诞生的“孩子”在召唤她呀!她轻轻地说了一声:

  “比埃尔,我们到实验室去一下好吗?”

  于是,他们穿上外衣,挽臂而行。一路上,话语极少。她想起了在祖国给人做家庭教师的情景,想起了理学院附近那间小阁楼,想起了他们勇敢地宣布发现镭的那一天……

  到了,还是那一间小破屋。居里先生打开锁,他刚跨入门槛,玛丽说道:

  “不要点灯!”她微笑着又说了一句:“‘我希望镭有美丽的颜色’!这是你说过的话,不记得吗?”

  看见了!看见了!美极了!美极了!这间破屋简直成了一座魔宫。那个装着镭盐的白色粉末的小玻璃管里,正在发着一种略带蓝色的荧光,这是神圣的科学之光啊!镭不仅有“美丽的颜色”,还自动发光,这是在它“诞生”之前,谁也不曾料到的!

  居里夫妇摸到椅子,轻轻坐下来,相互依偎着,谁也不说话,深沉地、久久地凝视着那美丽的光,这是他们抛弃一切安闲和享乐,费尽全部心血和智慧,才从那无限神秘的天然放射性物质里夺来的一束永恒的光啊!

  不为盛名所动

  镭,虽然不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具有放射性的元素,但是,这丝毫也没有降低发现镭的重大意义。镭的放射强度要比铀强二百多万倍,利用镭的强大放射性,科学家就能进一步查明放射线的许多新性质,其中有些性质还很快得到了实际的应用。

  居里夫妇从分离出第一批镭盐的时候起,就开始了对放射线各种性质的广泛研究。1899年到1904年之间,他们有时候一起,有时候单独,有时候与别人合作,一共发表了32篇科学报告,记录了他们在放射科学上所取得的每一个巨大的胜利。

  由于镭的发现以及后来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人们开始明白:过去认为化学元素不变性的观念并不正确,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看法也是不对的。

  居里先生在一次讲演中谈到发现镭的意义的时候,曾经说: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事情确实就是这样。

  就在居里夫人分离出镭盐不久,有一次,贝克勒尔从居里夫妇那里借了少量的镭盐,把它封在一支玻璃试管里,以便讲课的时候,把镭的性质表演给学生看。他随手把这支试管插在背心的口袋里,大约有几个小时。几天以后,他发现挨着背心口袋的皮肤发红,形状竟和装镭样品的玻璃试管完全一样。又过了几天,贝克勒尔感到那块地方非常痛,皮肤开始破裂,溃烂。后来,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才痊愈。因此,贝克勒尔曾经对居里夫妇说:“我非常喜欢你们这个镭,但是,我又生它的气!”

  为了证实贝克勒尔告诉他们的镭射线的作用,居里先生特地亲自作了一次试验。他用镭射线在一个手指上照射了十个小时,几天以后,出现了同样的后果:被放射的手指发红,发炎,溃疡。治好这个伤口,整整花了四个月。

  后来,经过许多医生研究,发现镭射线对于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作用却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细胞被镭射线一照射,很快就都破坏了。这个发现,使镭成为治疗人类可怕的疾病——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异常迅速的细胞组成的,所以镭射线对它的破坏作用要比对癌瘤周围健康组织的破坏作用大得多。这种新的治疗方法——镭疗术(在法国被称为居里治疗术),很快便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

  镭的发现对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在实际的应用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居里夫人的这一发现,便成了震惊世界的成就!103年12月,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全世界都公认居里夫妇是卓越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了。可是,居里夫妇还是那样谦逊,那样勤奋,生活也照常艰苦。居里先生在两所理科学校授课,玛丽也开始在女子师范学校教书,他们就靠这些薪金过日子。一直到1904年,居里先生才被任命为巴黎大学教授,玛丽才当上了该校的实验室主任。

  从此,这一对科学家夫妇的生活状况才有所好转,学术研究也在继续进展。然而,万万没有想到,1906年4月19日那天,比埃尔·居里先生在大街上被载重马车轧死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天才夭折了!居里夫人悲痛万分!她承受了这极大的不幸,她要一个人来完成他们俩的科学志愿。

  巴黎大学决定由居里夫人接替居里先生,在理科学院讲授物理课。这是世界著名的巴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次任命妇女担任教授职务,这件事立即成了轰动整个社会的头条新闻。她的课讲得好极了,她带各国来的研究生,指导他们做实验……

  1910年,居里夫人又写成了《放射性专论》一书,共900多页,内容非常丰富,是这门科学的权威著作。同年,她还同德比尔纳合作,用电解的方法,第一次制出了金属镭。

  1911年,她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独一无二的事情!因为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别的科学家,无论男女,一人得到过两次诺贝尔奖金的!

  1914年7月,在巴黎居里路上,建成了“镭学研究院”,居里夫人担任研究指导。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居里夫人继续在大学里授课,研究镭,写专论,提炼新放射性元素锕……许多国家的学术团体和理科大学请她去讲学,她毫不吝啬地把科学知识传播给一切想要学习的人。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了,她快乐地去参加了开幕典礼。这一年,她已经65岁,这是她在祖国怀抱里的最后一次逗留。

  玛丽从16岁开始,一直没日没夜地工作,学习了整整50年,现在已经到了晚年,理应好好休息一下了。但是,无论是姐姐劝告,还是女儿恳求,都丝毫改变不了她那严格的生活方式。她依然像从前一样,凌晨起来就去实验室,傍晚七点才回家,有时甚至工作到深夜。

  居里夫妇的科学功勋盖世,然而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他们担心过高的荣誉会带来灾难,最厌烦那些拥上门来不断地要求签名、照相的社会名流们,居里夫妇甚至下决心要去过“野人生活”。他们把自己一生中的一切奉献给科学事业,但并不想从中捞取个人的私利。居里夫人提炼镭成功之后,曾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可以发大财。比埃尔让玛丽作决定,玛丽说:“不应当要专利,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这是何等崇高的思想啊!居里夫妇得到的诺贝尔奖金,玛丽却大量地赠送了别人。那些像她年轻的时候一样贫困的波兰大学生,生活无着的女工和实验室助手,都得到了优厚的赠款。她甚至记起了中学时代在华沙教她法文的那位女教师。她是一个巴黎人,一直梦想着回家乡看一眼,可是她没有钱。玛丽给这位老妇人寄去了全部旅费,并且从巴黎车站把她接回家里,供她膳宿,使她高高兴兴地住了好长时间,了却了一桩心愿。居里先生去世后,玛丽把她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镭,赠给了用它研究治癌的实验室。这些镭,价值一百万以上金法郎。亲友们曾经责备她,劝告她把这笔巨额财产留给两个女儿。居里夫人说,她希望女儿们长大后自己去谋生,她只留给她们精神财富,把她们引上正确的生活道路,而决不给她们留金法郎!

  1934年7月4日,这是科学史上永远发出悲声的一天。居里夫人非凡的头脑停止思考了!神圣的科学事业,本来需要她活得更久,然而她却在 67岁的时候,永远地离开了人间。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这是她长期无畏地和强烈放射性物质打交道造成的。她创造、发展了这门科学,然而它也夺去了她的生命!她最后对亲人嘱咐说,决不要为她举行惊动社会的葬仪,她希望埋到巴黎郊区的梭镇,永远和皮埃尔·居里在一起!

  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居里一生中,共得过诺贝尔等十种奖金;得过各国高级学术机构送来的16枚奖章;从1904年到1933年,世界各国授予她的博士、院士、名誉会员等各种光荣头衔,竟有107个。她的荣誉可以说是达到了顶点!然而,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