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一位民警和一条吸毒街的故事

作者:秦 镇

字体: 【




  
  三天三夜说不完
  
  西闸巷的陈阿姨是西闸巷的热心人,喜欢做好事。她说她做的好事远远没有陈军为西闸巷做的好事多,“陈军做的好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梁阿婆有九十多岁了,原来她有个侄女跟他一起生活,后来侄女嫁了人就撂下她不管了,过年过节也不回来,老人生病了也不回来看一看,老人很是伤心。陈军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经常买水果去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梁阿婆感动得直对陈军说:陈公安,你真是个大好人。梁阿婆临去世前,她的侄女回来了,问她房产证在哪里。梁阿婆很生气,不想给她。有一天陈军去看她,梁阿婆拉着他的手说:陈公安,我信得过你,我这房产证交给你,你认为值得给我侄女就给,要是认为不能给就不给。后来陈军说服她侄女回来给老人送终,了却了老人的心愿。
  西闸巷上街有个叫龙光明的盲人,父亲是个痴呆,他原先讨了一个农村老婆,后来他老婆嫌家里穷,丢下两个儿女离家出走。陈军知道后,跑上跑下,没要他一分钱,帮他把儿女的户口办到市里来。开学了,这一对儿女没钱读书,陈军又跑政府申请,动员西闸巷的居民捐资,让孩子上了学。
  西闸巷有雷氏两兄弟,都成了家,一个住楼上,一个住楼下。两兄弟脾气不和,经常吵架,有一天竟你死我活地打了起来,客厅内一片狼藉。有人赶快告诉了陈军,陈军急冲冲赶到雷家。两兄弟被劝开了,但气呼呼地,随时可能再打起来。陈军说:“俗话说血浓于水,你们亲兄弟有什么不可解决的,非要打架,你看打成什么样子了。”陈军看到一地的碎玻璃,便拿起扫把打扫起来。两兄弟愣愣地看着陈军把地扫完,当哥的脸上挂不住了,“陈公安,你一个外人,都这样为我们家着想,我们俩兄弟再不和睦,就不像话了。”弟弟也跟着认了错,此后两兄弟再没吵过架。
  西闸巷每年都有二十多个从“两劳一少”和戒毒所回来的人,陈军密切掌握着他们的动向,不管这些人是白天到家还是半夜进门,每次都是他们前脚刚踏进家门,陈军后脚也到了,及时地鼓励他们重新做人,重树生活的信心。
  西闸巷的犯罪以青少年为主,他们的犯罪成因多是法制意识淡薄,每天无所事事。陈军四处奔波,在西闸巷办起了一个“青少年图书室”。陈军经常与青少年在此聚会,谈人生,谈法律。学校放假了,缺少了管教的学生娃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很容易寻衅滋事,“必须管好起来!”于是学校一放假,陈军就逐个上门到学生家中,发动他们组织社团,开展有益的活动……
  派出所教导员张新喜曾接到过一封“举报信”,信里反映,管段民警陈军经常在其管辖的西闸巷里吃吃喝喝。张新喜看了信,又生气又疑惑。气的是陈军作为一名民警,怎么能在居民家吃喝;疑惑的是,陈军不像是胡吃乱喝那种人啊。张新喜马上对此事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让他啼笑皆非。写“举报信”的是西闸巷的阿全,他曾多次邀请陈军到家里吃饭,但陈军一直没去。
  一次,他碰巧看到陈军在邻居家吃饭,他心里便不“平衡”起来:“我多次请他,他都不来,却在邻居家吃饭,是不是看不起我?”于是他就写了一封“举报信”。但寄出去后,又觉得这样冤枉陈军千不该万不该,于是还未等张新喜来教育他,他马上跑去派出所承认了错误。
  对于整天“泡”在西闸巷的陈军来说,有时连回家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也就不得不在居民家“混饭吃”了。按他的话来说,他吃“百家饭”,领的是百家情。
  陈军以他的真诚和汗水一天天改变着西闸巷。西闸巷不仅吸毒现象杜绝了,社会治安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家庭争吵少了,邻居纠纷少了,街头打架少了;人们的安全感多了,来这里开店的多了,街头巷尾欢歌笑语多了。以前是陈军孤军巡夜,如今西闸巷的居民自发成立了柳南派出所责任区内义务治安巡逻队。这支治安巡逻队抓获犯罪嫌疑人150多人,有效地预防了各种犯罪,案发率大幅度下降。2005年8月初,一名在外面抢劫的歹徒躲进西闸巷,刚出现在巷里,就被巡逻人员抓获。这名歹徒哀叹道:“我以为西闸巷还是像过去那样好躲藏,哪晓得一进来就栽了,真是找错了地方。”现在西闸巷一年发生刑事案件仅几起,呈现出祥和文明、蓬勃向上的局面。
  (责编:伟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