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特殊的妈妈,特殊的爱

作者:冰 子

字体: 【




  毋庸置疑,人类一切努力的结果最终都要留给孩子,留给未来。
  可是,罪犯的孩子却没有这一切。不是他们生而无权,也不是他们低人一等,只因为他们的父母犯罪。他们的人数不可小瞧。按中国各级法院每年审判的40万案件计算,罪犯人数至少在40万以上,已婚罪犯估算为70%,也就是说,约有28万名罪犯造成28万以上罪犯孩子的恶劣处境。
  就在这些孩子孤苦无依、四处流浪、精神和肉体遭受摧残的时候,“妈妈”出现了。10年来,“妈妈”不问寒暑劳累,自筹资金,先后在全国创办了6座儿童村。无偿救助罪犯的孩子600余名,使他们能依学龄上学,在那个遮风挡雨的“村”里可以生活到父母刑满释放为止。
  特殊的“妈妈”,奉献出了特殊的爱。
  “妈妈”的名子叫张淑琴。
  
  千里寻孤
  
  张淑琴,1948年生,高中毕业。在陕西省陇县度过了3年插队知青生活后.被招工到县卫生院当了一名护士,后来又调进一所山区医院,常年奔波在乡村之间。1985年,她进入陕西省监狱管理局从事报纸编辑工作;1995年,她在陕西省少年犯管教所从事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从此和犯人打了10年的交道。“病人和犯人展示给我的都是阴暗面,一个是身体上的,一个是心理上的,但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历练,他们给了我使命感。”张淑琴说。
  特殊的职业使张淑琴了解到由于父母服刑劳教而致使许多未成年孩子流落社会。她亲眼看到过一些孩子千里迢迢地到监狱找妈妈、爸爸。有个孩子从陕南的山里顺着铁路去汉中的监狱找爸爸。小脚上的两只凉鞋颜色不一。左红右绿.都绑着线绳。他饿了就吃路边地里的生包谷棒。渴了就喝路边的污水,困了就随地而倒,走了三天三夜到了汉中市,结果连监狱的影子都没找着。更别说找他的爸爸了。
  她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对兄妹,妈妈因盗窃入狱,爸爸最后跑掉了,下落不明,兄妹俩就终日在街上流浪。一天,他们用偷来的钱买了方便面和鞋,去监狱里看妈妈。隔着铁栅栏,终于看见日思夜想的妈妈了。兄妹俩嚎啕大哭,好久才说:“妈,快吃吧,这是我俩给你买的!”妈妈既喜又愧:唉,我没管孩子,孩子倒孝敬我……蓦地,她一激灵,神情紧张地问:“买东西的钱是从哪儿来的?”“我们……我们拿的……”“怎么拿的?”兄妹俩低头不语。妈妈当然知道“拿”的含义。她只觉得急火攻心,眼前一黑,“扑通”一声跪在孩子面前,说:“我求你们再也不要给我送东西了。我犯的就是盗窃罪,如果你们继续下去,我出不了监狱你们就得进监狱。”随即,她央求管教人员把两个孩子收留下来。尽管管教人员很同情他们,但也爱莫能助。那个时候,我们的社会还没有救助罪犯子女的专门机构。
  这群孩子是被忽视的,是被长期忽视的,应该给他们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张淑琴陷入了沉思。突然,一股火苗在她心里呼呼燃烧起来!那就是——创办儿童村!消息传开后,有人打电话质问她:“全国有那么多好人的孩子、孤儿、失学儿童你不管。为什么要管罪犯的孩子?”
  “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观念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人们把对烈士的敬佩、感激之情转移到烈士子女身上,同样也把对罪犯的痛恨、厌恶转移到他们的孩子身上,这是不公平的。”张淑琴说。
  1996年5月26日,全国第一家替罪犯代养代教未成年人的儿童村在企业家郭建华的支持下在陕西省三原县东周村建立。媒体誉其为“世界第一村”。
  紧接着。张淑琴和助手们开始了千里寻孤的征程。
  一天.她们从罪犯陈淑芳口中得知,由于她杀夫伏法,她的两个孩子在略阳县大伯家放牛养猪。每天,姐妹俩背着比自己瘦弱的身体还要重的猪草在山道上行走,由于人小力单,常常连人带草摔下沟去。猪草不够了,要挨骂;牛滚坡了,要挨打。更甚的是,姐妹俩晚上挤在一间无门无窗的草房里.随时会遭受狼群的侵袭……
  十万火急!
  当天下午,张淑琴一行就奔赴汉中。哪曾料。在宝鸡遇到了大暴雨和塌方,只得三绕凤县。第二天下午一点才赶到略阳县官亭乡。面对东道主摆下的丰盛午宴,张淑琴第一句话就是:
  “孩子呢?”
  “孩子……先吃饭吧。”县司法局长欲言又止。
  “先见孩子吧。”张淑琴很执著。
  “孩子流落到宁强县另一个伯父家了……”
  “对不起,我们马上赶往宁强!”张淑琴第一个扭头钻进车里。
  颠簸120公里,她们一行于黄昏时分到达宁强,一打听,孩子还在15公里外的龙王乡。马不停蹄地赶到龙王乡时,太阳已经落山了。她们过了好几条河又爬上了一座大山。山上全是羊肠小道。
  “小凤!小萍!”张淑琴焦急地唤着两个孩子的名字,声音嘶哑。
  好久.从草丛中露出了两颗小脑袋。
  小凤走在前面。破烂的花格衣裳露出了半截肚皮。小萍跟在后面。裤腿一只高一只低,布鞋跟草鞋差不多——脚趾全在外面露着。
  看到陌生人,孩子战战兢兢的,额头上渗出密密的汗珠,互相牵拉着手。
  一股母爱的温情袭上张淑琴的心头,她一把搂住两个孩子,泪水夺眶而出……
  这时,围观的乡亲们凑到了张淑琴的身边说:“快带走孩子吧.晚了会没命的。”
  又开始了夜行车。
  连续两天两夜的奔波。50岁的张淑琴不免困倦,但看看正在怀中、腿上熟睡的姐妹俩,她硬是挺了一个通宵……
  事后,张淑琴无限深情地说:“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都生活在正常的家庭里,过正常孩子的生活——就像有父母在身边……”
  
  悲喜人生
  
  考虑到城市的环境更为复杂,1997年张淑琴在西安市成立了第二个儿童村,即新城儿童村(2005年8月28日,搬到了灞桥区狄寨塬迷鹿村);1998年,同样是在企业家的支持下,在陕西省宝鸡市钓鱼台成立了第三个儿童村。
  这期间,张淑琴收到全国四、五百封来信,有罪犯的,也有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的,希望帮他们代养孩子、寻找孩子;也有一些来信是希望在他们的省份办一个儿童村。她觉得应该把陕西的做法向全国推广。所以,她把眼光瞄向了北京。她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并开展一些理论研究。
  2001年年底,张淑琴以特殊儿童救助工作部的名义挂靠在中华慈善总会下面,在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板桥村成立了北京示范儿童村,名为“太阳村特殊儿童救助研究中心。”
  为了节省开支,张淑琴当时是在西安带了烧饼去北京申办的。由于是纯慈善机构,孩子吃的、喝的、用的全靠社会捐助。为了筹款,她几乎天天奔走于一些公司和慈善机构之间,磨破嘴皮、遭人白眼、住地下室、啃方便面,甚至在大街上转悠到天明……但她始终在坚持着,这坚持出于一种信念,那就是:父母犯罪。孩子无辜。
  张淑琴是个喜忧外露的人,高兴时,潇洒倜傥;苦恼时,心灰意懒。她又是一个女人,柔弱的一面更增添了苦恼的分量。一个女人家。表面上性格泼辣,但拉下脸求人可就难张口了。女人最忌讳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