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李大钊遇害案大揭秘

作者:浩 清

字体: 【




  坐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展览大厅里,摆放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绞刑架。
  “这是杀害李大钊同志的绞刑架原件。1927年,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山者。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英勇就义……”解说员用低沉的声音。对络绎不绝的观众介绍着。
  历经了近80年的岁月风尘,绞刑架看上去仍然坚固,似乎刚从当年的血腥刑场中移来。这座绞刑架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1
  
  1948年12月14日,伴随着解放战争胜利的炮火,一支由县团级、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外加8名党员大学生组成的108名保卫干部行军队伍,从中国共产党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出发。12月17日途经保定市时,中共北平(今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召开会议宣布:从今天起。成立北平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叶剑英以北平市市长身份对他们说:“从现在起。你们这‘一百单八将’就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人民警察。我命令你们。进入古都北平城。接管国民党警察局!”
  次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在中南海会见原国民党北平市各级官员。会上,北平市公安局局长谭政文与国民党北平市警察局代理局长徐澍见面,两位局长商谈了接交警察局的日期及程序。
  2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接管了国民党北平市警察局。当天“一百单八将”之一的朱文刚(后任市局四处内部保卫科科长),奉命带领8名警察和中央警卫团一个班的战士前去接管国民党警察局外七分局管辖的功德林监狱。朱文刚当时的职务是北平市公安局郊七分局局长。当年的北平市,内城设有七个公安分局。外城设五个,郊区设八个,简称“内七外五郊八”。朱文刚所在的郊七分局位于现在的北京市朝阳区。
  被留用的旧警察带着朱文刚等人逐处清点物品。走进一间大房子时,朱文刚一眼看见靠墙摆着的一个庞大铁架子。朱文刚曾当过山东省淄博县县长和淄博县公安局局长,他知道这是绞刑架,是外国人处决犯人时喜欢用的洋刑具。在接管前,他初步了解了一下这座监狱的历史。这里原来是一个叫功德林的庙宇。清朝时被改为顺天府习艺所;民国二年又改为宛平监狱。北洋军阀时期,功德林是段祺瑞执政北京时的一所“模范监狱”,又称“京师第二模范监狱”。从北洋军阀到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曾关押、迫害过许多革命党人及进步群众。
  绞刑架的底座是木质的,框架是黑森森的铁轨做成,同时可以绞杀两个人。朱文刚用手晃晃绞刑架,纹丝不动。他问身旁一名旧警察:“你们这个监狱用这个大家伙处决过死刑犯吗?”
  “没有……我在这当差的时候没用过……”留用旧警察知道朱文刚是局长。忙躬身回答。
  “哦.你知道什么时候用过?”朱文刚继续问。
  “听说绞死过共产党首领李大钊,那以后好像没再用过……”
  朱文刚心里一惊,认为自己听错了:“你再说一遍,绞死过谁?!”
  “李……”留用旧警察见朱文刚瞪着大眼睛,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不敢往下说了。但是朱文刚已经非常清晰地听见了李大钊这三个字。
  “看好它,你们把这绞刑架给我看好了,听见没有!”朱文刚边对旧警察厉声说着,边骑上自行车匆匆赶往位于前门公安街16号(现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位置)的北平市公安局去汇报。谭政文听了他的汇报后,马上又赶往彭真同志的办公室汇报,彭真马上意识到,杀害李大钊同志的绞刑架是一件革命文物,立即通知市政府文物部接管组的同志,并指示市公安局文保组的民警配合文物部接管组的同志,把绞刑架从功德林监狱运到北平故宫午门的北平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前身)。
  由于这座绞刑架是北平市文物部接管组接管的第一件文物,又是杀害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凶器,所以,被编为了0001号。
  1958年8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工程开工,北京市公安局搬到前门东大街9号(现在的办公地点)。
  第2年夏天,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作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这座绞刑架被移到革命博物馆珍藏,直至现在,它仍然占据着重要展位。
  
  2
  
  1951年6月5日,一封盖着“绝密”红戳的信封摆在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副局长兼侦查处处长冯基平(后任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北京市副市长、中央调查部副部长等职)的案头,他拆开来,五行竖排文字映入眼帘:
  冯副局长:
  本部房产管理所中统特务分子阎振郎反映:原李大钊同志被害之主谋人,即当时张作霖之侦缉处长吴郁文,化名吴博哉,现在住在北京后门鼓楼湾×号,希望迅速调查处理为荷。
  此致
  敬礼
  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公安局
  “真是及时雨,正找不着杀害李大钊的凶手呢!”冯基平马上把任务布置给了侦查处副处长狄飞(后任公安部12局局长)。狄飞从冯基平那里领了任务,拿着密函回到处里,叫来侦察员温振海。当时北京市公安局侦查处共分三个科:调查科,执行科,预审科。三个科职责分明,又相互协作,调查科把线索调查清楚后,交给执行科去抓人。当年的温振海就是调查科的一名侦查员。工作需要,调查科侦查员的身份是隐秘的,相当于现在的便衣警察或者秘密警察。秘密调查结束后,就轮到执行科的民警上场了,执行科抓到目标后,再交给预审科审理。
  见温振海进来,狄飞把密函一举:“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线索,一定要秘密进行调查,仅限你一个人知道,调查情况直接向我汇报。”
  “放心吧。我知道轻重。”
  第二天一大早,温振海就骑着自行车到了鼓楼地区,混在人群里在鼓楼内外的街上若无其事地转悠,锐利的眼睛却把走过的各家各户的门牌看得真真切切。
  旧鼓楼大街有没有一个叫吴博哉的老头儿?民警拿来户口底簿,翻到旧鼓楼大街4号时,发现有一个叫“吴博斋”的人,69岁,汉族,北京市密云县人,职业栏里写着“老人”,其余栏目里都空着。
  “吴博斋”,与密函里提到的“吴博哉”只差一个字,年龄也差不多,有谱。
  温振海心里想着,离开派出所径直奔了旧鼓楼大街。站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端详4号的院门。温振海支好自行车,进了院子。看样子,这里成了一个大杂院,东、西、南、北屋都住着人家,如果这房子过去是吴博哉的,解放后归政府分配了,那么,可能会把最好的北屋给他留下。于是他径直奔了北屋。门没锁,他敲了敲门,没人答应,接着敲,并且高喊:“于永奎,于永奎是住在这吗?”温振海随口编出一句话。
  “这院子里没你要找的人。”
  温振海循着声音看去,屋子东侧有一张床,床上歪躺着一个老头儿,声音就是这个老头儿发出来的。老头儿人很老,眼神却并不老,透着一股锋利。
  温振海走出四合院大门时,碰到一个人。温振海忙问他:“北屋那个老头儿姓什么?”“姓吴,都叫他吴老头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