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通过乱象丛生的上海社保案透视腐败利益共同体

作者:慕 衡

字体: 【




  社保,一个让人感到新鲜而又充满诱惑力的名称。虽然我们还没有发展到为鼻子和大腿投保的地步,但是,社保确实已经扑入人们的视野。中国人的社保意识曾经是很淡薄的,“十一五”期间,仅江西省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就高达213亿元。
  上海对社保进行了规模浩大的投资,虽有制度滞后于实践的历史背景,却也凸显了决策人与执行者的冒险和交织着权力寻租的灰幕。上海社保收缴在全国名列前茅,向以高效、足额发放养老金闻名,但近年也已收不抵支,加上对外投资所埋下的隐患,未来支付风险不可小视。
  
  一
  
  本刊2006年10期以《上海震惊:32亿保命钱被挪用》为题,报道了成立8年的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简称上海市社保局)正陷于一场漩涡中。主政多年的“一把手”祝均一在2006年7月中旬被中纪委“双规”。本期又以《令人目眩的“上海第一秘”》为题,报道了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副书记、区长秦裕涉嫌严重违纪,正在接受调查。
  愈演愈烈的上海反腐风暴,已使包括祝均一和秦裕、王成明、韩国璋、吴明烈等多个正局级或实力级人物与民企富豪相继被查,这在多年来甚少负面新闻的上海引起极大震荡。尽管司法程序尚未展开,外界难明就里,但这起牵连甚广的重大腐败窝案、串案的冰山一角已浮出水面,其中包括历年来违规乃至违法操作的灰色资金链条的核心联结也逐步清晰起来。由于秦裕曾经长期担任原中共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的秘书,此案更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和各种猜测。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一种新的官商勾结方式正逐渐暴露出来:腐败的时尚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的钱权交易、权色交易、行贿受贿,更多的高官与富商如今被巨额资本财富捆绑在一条船上共同受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二
  
  上海的社保资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即因进入房地产等行业出现投资亏损。为止损,更为增值,政府一度将全市社保资金委托给1992年8月2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于1993年1月9日正式开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下称浦发行)社保部经营,高峰时超过100亿元。
  1999年,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获准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交易代码:600000)。随后,社保部脱钩,经过一段过渡期,至2002年转回社保。其时,部分资金仍在房地产业中沉淀;而转回社保局的自营部分,又再度进入“长期项目”。
  这期间,是中国社会保障机制从草创至摸索,又在无序中不断走向规范的15年。
  长期以来,上海政府部门集社保资金行政主管与投资运营人为一身,即便在社保资金法制监管、市场运营呼声日高的今天,也未有实质性改变。这一超强垄断的现实,既构成上海社保之于全国社保的案例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今日乱象之源。
  祝均一履新市劳动局局长当年,上海申宝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下称申宝公司)已运营四载。申宝公司由上海市退休费统筹管理所划拨1亿元资金创立,后者正是早年上海市统管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缴交、发放的全权机构,隶属上海市劳动局。申宝的使命,则是利用养老金“部分结余”投资房地产,以保值增值。申宝公司一些人员既是劳动局干部,又是申宝公司高管。
  知情人透露,申宝早年既涉足房地产,也买卖当时紧俏的钢材,因操作水平低下,造成逾2亿元亏损,曾遭中央审计部门调查。
  1993年初,上海市社会保险管理局成立,下设上海市养老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统一经办全市社保基金,同样是集行政管理与商业运营为一体。原上海市退休费统筹管理所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申宝公司也相应划转上海市社会保险管理局。
  鉴于申宝公司经营社保基金严重亏损,上海市政府意欲将全市社保基金转予专业金融机构运营投资,1992年方始成立、本身亟需业务的浦发行遂成首选。
  约在1994年,浦发行成立社保基金部,专司接口社保基金。原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人事处处长张洛敏调入浦发行,任社保部主,任从此在前台主掌社保基金运营大权。
  随后,上海社会保险管理局将超过40亿元社保基金划入浦发行社保基金专户,后者对政府有保底收益的承诺。
  社保基金这一托管运营模式,曾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也曾写进1994年颁行的《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办法》第四十一条称:“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运营委托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进行。”
  然而,相关制度的正名,并不必然确保早年社保基金走上合法和理性的投资轨道。浦发行社保部在受托巨额社保基金后,面临巨大的投资增值压力。此时,上海房地产市场开始升温,巨额社保基金遂大举投向楼市。 “1996年前后,是社保基金投资房地产的高峰期,投入资金在60亿元左右。但社保投资性质不清,产权不明,非常危险。”一位接近早期浦发行社保基金部的知情人告诉记者。
  
  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社保基金投入的五大房地产项目均已动工,分别是如今的明天广场、永银大厦、东银大厦、东海广场和来福士广场。
  然而,社保基金选择投入上述房地产项目,并非全部由受托机构浦发行社保部主导,当时的上海市社会保险管理局也不是最终拍板人。其中主要项目系指令项目,有些项目所有人根本没有资金开发。只是拥有一块地块,甚至连地价也未支付,全靠社保基金启动开发。而在最初,大笔社保基金投入,只获得“参建”的身份。
  这是一种严重不规范的投资行为。由于有关房地产项目未成立项目公司,社保基金的巨额投入无法构成产权投资,只能采取借款参建形式。当时的合作方式,是由社保基金与项目所有人签约,后者承诺先还本付息,待项目建成后再予分红。
  当年社保基金借款与浦发行社保部商定的利息,是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和物价指数之间取高者,再加两个百分点,由此最初确定的年息约在15%-20%:分红比例则一般定为四六开,项目合作方得四成,社保基金获六成。这是一个如意算盘——假设房地产项目开发完毕,全部售出,则社保基金既能收回本息。又能获得丰厚分红。但是,如果项目开发失败,合作方并没有一分钱投入,完全可以一走了之。约定的借款利息高达20%,几乎形同高利贷,即便打起官司来,也不会获得司法认可。所有的风险全落到社保基金头上。
  很快,上海社保基金就遭遇了第一次重大风险,“我们之前所担心的所有问题,全部集中爆发了。”知情人说。
  这个突然爆发危机的房地产项目,就是东海广场。
  
  四
  
  在号称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西路的黄金版图上,上海商城、恒隆广场、嘉里中心、中信泰富、锦沧文华、梅龙镇广场、中欣大厦被誉为银河七星。然而,10年来,总高185米、共50层的东海广场却一直在这“七星”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