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白日点灯案

作者:沈 河

字体: 【




  1960年春,北京发生了一起被英国路透社向全世界报道的白日点灯事件,惊动了国家主席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彭真严肃认真过问这一事件……
  
  一
  
  1960年3月12日,星期六。
  中午时分,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游客行人渐渐多起来了。
  11时许,从东长安街方向走来了一个四十来岁的小个男子。这人穿一身黑色衣衫,脏兮兮的已经泛着油光了,肩上搭着一个比衣服还要脏的包袱,乱发蓬蓬,青灰色的脸上笼罩着一层晦气。这人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抬头仰望了片刻,没有走上台阶,一个拐弯转到了旁边。那里背风,高高的纪念碑座基正好把不时吹刮过来的还带着寒气的风挡住;又是迎着太阳的,略有些春暖之意,所以停留有好几个人。小个男子走过去,在一旁坐下,慢慢地打开他那个包袱。
  小个男子从包袱里取出了一件在旁人眼里看上去显得有点稀奇古怪的东西,那是一团折叠着的白色绵纸,呈不规则形状,一头用细细的麻绳连结着一根尺把长的木棍。旁边的人被吸引住了,盯着他看。小个男子随即把白色绵纸拉开,众人吃惊:这竟是一个长圆形状的纸灯笼!
  游览天安门广场的人很杂,带什么东西的都有,但从来没有听说过带一个纸灯笼来的。这主儿想干什么?只见他在众人惊讶的目光的注视下,又从包袱里拿出一支红色蜡烛,点燃后,小心翼翼地插在灯笼里面底部的一根钉子上。
  然后,小个男子就提着这盏纸灯笼,离开了纪念碑,慢慢地朝广场的南侧方向走去。他的背后,聚集了许多道目光,伴随着声声议论:这人这是干什么?这人患着精神病啊,这人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这人是从哪里来的?……
  没有人回答这些疑问,小个男子本人当然也不会开口作什么解释。纪念碑那里的游人七嘴八舌议论来议论去,自己找到了一个似乎最有可能的说法:这人可能是来悼念他家已经去世的哪位亲人的。
  这时,那小个男子已经在众人的视线中消失了。
  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如果不是两天后英国路透社发布的一条短消息,北京大概也没有人想到这小个男子竟然制造了一起被外国新闻媒体称为“带明显政治倾向”的事件!
  路透社的这条消息是转发了英国伦敦《新快讯报》的一则报道,还配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那个提着灯笼的人正是在天安门广场点燃白色纸灯笼的小个男子,他手执灯笼,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旁着无人地行走着,背后,可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上半截。从这一角度分析,照片应是在后来盖了毛主席纪念堂的那个位置拍摄的。
  《新快讯报》报道:3月12日,中国首都北京被民众认为是政治中心的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一个四十来岁的不明身份的小个头男子,他手里提着一盏白色灯笼,里面用红色蜡烛点燃了一束微弱的烛光。这个男子显然,是用这种方式来抗议中国大陆的“暗无天日”。
  路透社转发的这条短消息在播出后几小时内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获悉,外交部部长陈毅决定立即向总理汇报。
  周恩来获悉,果然非常重视。这是有原因的:1960年3月6日,周恩来刚从广东从化主持会议返回北京,就接到了毛泽东主席批转过来的一个文件,这份材料向中央反映当前农村缺粮情况严重,已经出现了农民非正常死亡的事例,毛主席在材料上批示:“此件请各地同志看看,这些问题,各省、市、区都有,如不注意处理,一定要脱离群众。山东正在开一万二千人的大会,每个公社到六个人。这个办法似较好。”
  中央办公厅还没有把这个文件下发时,周恩来自己也接到了一封寄自安徽省会合肥的挂号信函。这封信函的署名是“一个不愿署名的政协委员”,向周恩来反映以下情况:安徽省和县、无为县发生产重粮荒,和县铜城闸已经有多人饿死,两县农民审的许多人已经外出逃荒,有的不得已抛弃了子女,当地干部作风恶劣,不但无法解决此类问题,还迫害敢于说话的群众。
  周恩来接到这封信函后,当天就批转给了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要求曾阅后务必派人前往两县查明情况,将结果报给他本人。
  就在这时候,外国新闻媒体报道了白日点灯事,周恩来自是特别重视,当即批示身边工作人员询问中共北京市委。但北京市委并不清楚此事,于是便询问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公安局也不知道3月12日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这一幕,于是便向市委如实说明,并表示立刻开展调查,查明情况后立刻向市委汇报。
  由于事关重大,不但市委过问,连总理办公室也在关注此事。因此,北京市公安局的值班人员不敢疏忽,当即往局长冯基平家打电话汇报。已经躺下休息的冯基平马上起身,急赴市局,召集有关人员举行紧急会议。
  冯基平当场提出要求:必须要在24小时内查明情况。
  受命调查的8人小组连夜对此事进行了分析,认为必须迅速找到那个制造白日点灯案的人。但是,当时还没有找到一个目击者,只能从路透社的报道中知道那个人是一个四十来岁的小个头男子。如果要了解此人的面目,要么向外交部求援,借用那张《新快讯报》;要么通过警方的刑侦、政保情报系统进行查摸。由于时间紧迫,最后决定还是双管齐下。
  午夜时分,两名警察驱车赶到外交部,结果迎头碰壁:外交部的情况是通过中国驻英国大使馆获得的,大使馆并没有提供《新快讯报》。
  幸亏另一步还可以走走:上午9时许,就有消息传来,说已经找到了三名3月12日在天安门广场亲眼目睹小个头男子制造白日点灯案的目击者。
  这三名目击者,是江苏省无锡市到北京出差的工厂技术人员。抵达北京后,因为办事还需要等待数日,就先游览京城。那天,他们比那小个男子先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照完相正准备歇歇脚时,小个男子就过来了,于是目睹了那个人的全部动作。调查人员听了他们陈述后,作了笔录。
  这样,警方调查人员对于目标的年龄、外形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从此人那身脏兮兮的衣服和带着一个包袱这两点来判断,极有可能是从外地到首都的人员,估计在北京没有亲友。于是通知各分局、派出所在全市的饭店、旅馆、车站、澡堂、茶馆、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查找。
  这些措施布置下去的时候,已是中午时分。从头一天晚上忙碌到中午还没有合一合眼的调查人员,刚想吃点东西抽支烟休息一下时,从天安门广场传来消息:那个主儿又出现在广场上,并且再次企图制造白日点灯案。警方早已作了防范安排,当场予以制止,那个竟然上了大洋彼岸西方报纸版面的灯笼也被同时查获。
  
  二
  
  公安人员随即对小个子男子进行了讯问,很快就查明了事实真相——
  他名叫何明渊,四川达县人氏,中农成分,身份是公社社员。何明渊因不满当地的粮食征购政策和经办干部的作风,认为同村和邻村人出现的不少农民因饥饿而死亡就是由此而造成的,其中包括他的母亲和两个孩子的饿死,其妻因此而失踪。近三个月中,何明渊一边要饭糊口,一边去专区、省城上访反映情况,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