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卖馒头出身的金领CEO

作者:张东亮

字体: 【




  一个连高中都没有念完的打工仔,却创造了一连串奇迹:托福满分是670分,清华的一些高材生考600分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他考了630分;他是一个卖馒头的人,却被《人民日报》评为“中国十大年度新闻人物”;签名售书、到各大名校讲课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2008年8月,他被一家美国著名公司聘为CEO。从一名大学食堂普通切菜工,到金领硕士,张立勇是怎样完成这种人生跳跃的?
  
  清华打工,不挣钞票攒知识
  
  在中国,清华大学是公认的藏龙卧虎之地,堪称传奇人物的摇篮。然而,见惯了拔尖人物的清华学子们,却津津乐道“馒头神”张立勇的传奇故事。这位农民工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是因为他在卖馒头时,会脱口而出流利的英语。
  这天傍晚,学生们下课晚了,食堂窗口挤满了人,有的学生急不可耐地把碗塞进来:“两个馒头!”“3个,我要3个!”叫声和晃动的饭碗让张立勇眼花缭乱,他随口说:“Would you please wait for a while(请等一下好吗)?”声音不大,但清晰有力,学生们怔住了。卖馒头的小师傅会说地道的英语?伸进窗内的手和碗缩回了。“Thanks for you patience(谢谢你的耐心)。”张立勇又微笑着加了一句。第二天,两个学生在卖饭窗口前讨论英语单词中有没有馒头这个词,“有,是steam-bun。”张立勇接过话茬。有一次,两个学生在争“bean”能否指代豌豆。窗口里面的张立勇说:“bean是豆类的总称,pea才是豌豆。”两个学生听了,先点头称是,继而一脸惊愕地嘀咕:“这个卖饭的……好强!”
  后来,食堂干脆让张立勇设立了一个“英语窗口”,专门用英语卖馒头。他的窗口前总是排起一溜长队,就连不太爱吃馒头的学生也加入了排队行列,只为和小张切磋英语。当他们了解张立勇的经历后,更对这位北漂小伙子的打拼精神钦佩不已。
  1975年,张立勇出生在革命老区江西崇义县茶滩乡。为帮家里还债,18岁的他高中未读完就只身到广州打工。在一家中外合资的玩具厂,张立勇谋了份工作。因为这里的玩具都销往欧美国家,所以定单、包装等全是英文。看不懂这些外国文字,玩具的尺寸、颜色、填充物要多少等都无法确定,更无从下手。张立勇从帆布包里掏出从家乡带来的高中英语课本,又买来英语词典当助手,对照着包装箱上的英文,再翻译出汉字来。这时的他,已经感觉到了英语的重要性。
  一次,有位美国客商来这家玩具厂谈业务,他叽哩咕噜地说了一大通英语,在场的厂领导们硬是没有一个人能听懂。女翻译闻讯赶来后,马上就用英文和洋客商有说有笑地愉快交流起来,这让张立勇万分羡慕和佩服。
  和别的打工仔不同,张立勇并不想做一台挣钱的机器,工作之余他心里还鼓胀着强烈的求知欲,他坚信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不过,尽管南下时背了不少书籍,工作的劳累和周围的环境,却根本不允许他自学。“在一间狭小潮湿的屋子里住着8个工友,大家每天不是打牌就是喝酒,我想学习也没有那个环境和氛围。”
  1996年,张立勇通过几年苦干,总算帮家里还清了近万元的债务。这时他已厌倦了在广州的打工生活,每天很累,脑子里却很空虚,简直有一种虚度光阴的感觉。当年6月,他与北京的一位亲戚通了电话,对方说:“这边倒是有个机会,但工资有点低,一个月才200元。你在广州一月能挣多少钱?”“1000块左右。”亲戚一听工资悬殊这么大,以为准没戏了。不料,当张立勇听说这份工作是在清华大学的食堂当厨工,不由精神一振,欣然同意了。
  能在清华读大学,曾经是张立勇瑰丽的梦想,这所百年名校一直是他心底的圣地。“别说当厨工,就是到清华园做个清洁工,哪怕不给工资我都愿意去!”就这样,小伙子带着朝圣的虔诚,以另一种身份跨进了这座梦中的象牙塔。
  每天在清华园的这片芳草地上,就像触摸着它温热的肌肤一般,与它一同呼吸,一同生长……这对张立勇而言,真是一个如鱼得水的好地方。尽管待遇要比广州低很多,但只要能维持生活,有一个氛围和环境让自己学习,他就觉得很充实,很开心了。
  
  一鸣惊人,卖馒头也玩英语脱口秀
  
  在清华大学第15食堂,张立勇成了一名切菜工,兼卖馒头。同时,他将自己感兴趣的英语作为突破口,开始了自学,但自学的艰难他始料未及。月薪微薄请不起老师,一台旧收音机成了他的先生。
  上班不久,他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份高三学生般残酷的作息时间表——每天5:00起床,刷牙洗脸后花半小时去跑步,5:40-7:20背英语,7:30分上班。食堂规定,在给学生开饭之前,厨工们先吃,吃饭时间只有15分钟。为了能让自己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张立勇规定自己必须在7分钟内吃完饭,挤出8分钟躲到食堂后面一个放碗柜的地方背英语单词。很多同事都难以理解他这种怪异行为,别人吃完饭都要聊聊天、开开玩笑轻松一下,张立勇却总是匆匆扒完饭,把碗一推就躲起来背单词。“一个切菜工,学这有用吗?如果这小子没疯,肯定是我疯了!”一名厨师揶揄说。
  因为每天要在菜墩、窗口前一站10多个小时,每天晚上下班后,张立勇都感到腰酸腿软,人困马乏,书没看上几页,眼睛就睁不开了。这么下去可不行!后来,小张发现喝烫水治瞌睡。每次看书前,他就先灌满一壶开水,故意把舌头烫得钻心痛,以此驱散瞌睡虫。就这样,他可以看书学单词到夜间11点,然后从11:30收听英语广播到凌晨1点,平均每天只睡4个小时。
  和清华的学生不同,张立勇没有充足的时间,也不能正规学习,只能这样不断地积累时间,一分一秒都不放过。他就像一只上紧发条的闹钟,哪怕每天工作再苦再累,自学英语从不间断。在床头的墙上,贴着张立勇用毛笔写的“克己”和清华“自强不息,行胜于言”的校训,以告诫自己不许偷懒。
  除了要像海绵挤水一样挤时间,张立勇还要求自己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长时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以前找他喝酒或参加生日聚会的同事、朋友特别多,可他一没钱二没时间,就婉言谢绝了。“后来他们有了活动就不再喊我,久而久之朋友们都认为我不愿花钱,抠门,还送我一个外号——铁公鸡!”张立勇笑着说。
  在他眼里,北京这座城市就是一本流动的英语辞典,走到哪里都会有英语的身影。只要留心,随时随地都可以学,每一块广告牌,每一个路标,每一座饭店名称,每一个地铁站口,只要有英文,张立勇就记。甚至泡一袋方便面,他都能学5个单词:盐(salt)、糖(sugar)、味精(MSG)、脱水菜(Dehydrated vegetables)、调味包(Seasoning packet)。滴水穿石,这名切菜工的英语大厦就这样一砖一砖地堆砌了起来。
  当然,张立勇不敢本末倒置,因为学习而忽视自己的工作。由于每年年底都要考核厨师和杂工们的工作能力,为了能够长期留在清华校园,食堂里一些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