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结下不解之缘



年轻的哈默干劲十足,很快就办起了石棉厂,并取得了东西伯利亚开采石棉矿的许可证,成为第一个获取特许权的外国人。

  1924年,列宁去世,但未影响哈默在苏联的活动,他联合了30多家美国公司与苏联做生意,成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橡胶公司、艾查机构设备公司、打字公司等驻苏的总代表。

  哈默的经营思想十分灵活,善于捕捉灵感。有一次上街买铅笔,发现德国进口铅笔比美国的价格贵近10倍,他说服了苏联有关领导人,办起了铅笔厂。

  哈默从德国的法伯铅笔厂聘来了高级技师,从荷兰引进先进设备,仅半年时间,产量达1亿多支,出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1929年,苏联实行企业国有化,取消租让制,哈默的承租业被政府收购,哈默带着难言的遗憾离开苏联回到了美国纽约。

  经过20多年苦心经营,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已成为美国第八大能源企业,第十二大工业公司,1986年公司收入达160亿美元,其业务遍及五大洲,在全球50多个国家设有了公司。哈默因此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石油大亨。

  哈默的成功正是由于他精彩地施用了小投入大回报之计,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开端。哈默以较小的代价(赊销给苏联价值100万美元小麦),而换得了苏联政府的信任,为他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

  身无分文而成为世界船王

  常言道:身无分文寸步难行。然而这句话用在丹尼尔·洛维洛身上,却并不绝对,虽然他一无所有,但他充分发挥才智,筹得一大笔资金,为自己成为“世界船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丹尼尔·洛维洛,自小就与船结下了不解之缘,令人惊讶的是,他未用一分钱,竟筹到了钱、赚到了钱,最后还成了世界著名的船王。

  1937年,丹尼尔·洛维洛一到纽约,便匆匆出入于几家银行之间,做着儿时便想做的事——借钱买船。他想向银行贷款把一艘船买下来,改装成油轮,因为其时载油比载货赚钱。银行的人问他有什么可做抵押。他说,他有一艘老油轮在水上,正在跑运输。接着,丹尼尔将自己的打算告诉对方,他把油轮租给了一家石油公司。他每个月收的租金,正好每月分期还他要借的这笔款子。所以,他建议把租契交给银行,由银行向那家石油公司收租金,如此也就等于他在分期付款。

  这种做法看似荒唐,许多银行肯定叫他走人。但实际上,它对银行是相对保险的。丹尼尔·洛维洛本身的信用或许并非万无一失,但那家石油公司却是可靠的。银行可以假定石油公司会按月付钱没问题,除非有预料不到的重要灾祸发生。退一步说,如果丹尼尔把货轮改装成油轮的做法结果也跟其他做法一样而失败了,但只要那艘老油轮和石油公司在,银行就不怕收不到钱。最后,钱转到了丹尼尔手中。丹尼尔·洛维洛用这笔钱买了他要买的旧货轮,改为油轮租了出去,然后再利用它去借另一笔款子,再去买一艘船。如此几年后,每当一笔债付清了,丹尼尔就成了这艘船的主人。租金不再被银行拿去,而是由他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丹尼尔·洛维洛没掏一分钱,便拥有了一支船队,并赢得了一笔可观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