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相反,颇有造就者也乐意努力工作,但是却有严格的限制。对他们来说,工作不是一切。他们懂得怎样在工作之余去放松放松。他们能够将工作留在办公室里做。他们有自己的密友,有美满的家庭生活,可以同孩子或亲人在一起呆相当一段时间。
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职业
我的老同学杰克真正喜欢的工作,是编辑儿童读物。可是,他却干起了商业名录的出版工作,因为走这条路有可能多挣钱。30年来,每周五天他都得从床上挣扎着起来去干自己并不喜爱的工作,而这一工作也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能挣钱。
加菲尔德的研究表明,颇有成就者所选择的是自己真正喜爱的工作。他们花三分之二还要长一点的工作时间干自己喜欢的工作,只花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干些自己不喜欢干的琐事。他们喜欢内在的满足,而不只是外在的报偿,如提薪、提级和权力等。
当然,他们最后往往能得到这一切。因为他们欣赏自己的所为,工作越干越好,报偿自然也越高。
执行重要任务前,思想上要作好充分准备
在遇到困难的或是重大的场合之前,比如参加某个委员会、在公开场合露面、参加关键性的网球赛等,大多数颇有造就者都要在头脑里反复琢磨该怎么办。著名的高尔夫球运动员杰克·尼克拉斯每次击球前思想上一定要首先设计好出手的轨迹,球的飞出以及落地点。
否则,他从不轻易击球。
几乎人人都幻想着会遇上重大事件。但是,幻想并不等于考虑周详的思想准备工作。这种准备工作其实是琢磨将在实际活动中运用的技巧。
中国有位钢琴家曾在“文革”中被关押七年。可是刚一释放,就能演奏得同以往一样出色。他解释说:“我每天都在脑海里演奏着。”
追求的是出成果,而不是十全十美
不少有抱负而又刻苦的人过于追求十全十美,这样就出不了多少成果。我认识一位教授,她花了十年时间研究一位剧作家。由于生怕遗漏点什么,一直没有将手稿送去出版。
与此同时,那位在她开始研究时名气很大的剧作家却早已被人们所遗忘。这位作家的论文即便最后得以出版,也吸引不了什么人了。
勇于担风险
不少人站在“舒适区”,追求的是安全,即便这样做既平庸又枯燥无味,他们也不愿去碰碰机会。我认识一位歌剧女高音歌唱演员,她有一副好嗓子,是位出色的演员。可是,她只扮演一些小角色。她说:“我不愿承担重要角色,因为那样的话整个晚上的关键是我,观众们会注意我的每个音符。”
然而,颇有造就者都敢于冒风险,因为他们仔细地考虑过一旦失败,该怎样来挽回局面。某经理曾告诉加菲尔德:“在我准备采取重大一点的行动之前,总要给自己先设计一幅失败的图案,考虑到可能会发生的最坏的局面,然后问问自己看该怎么办。如果根本无法挽回,我便不去冒这个险。”
不要低估你的潜力
多少年以来,人人都知道要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跑完一英里的路程是不可能的。生理学刊物上刊登的文章也证明,人类的体力无法达到这个极限。但是,罗杰·贝尼斯特却于1954年打破了四分钟的记录。随后不到两年,又有十位运动员打破了这项记录。
这并不是说人类跑步的速度可以无极限,也并不是说一个人能举起的重量可以无限制,或者说一个人能够干好任何特殊工作。我主要想说明,我们实际上并不清楚到底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了极限。因此,不少人给自己规定的极限往往大大低于他们实际上能够达到的程度。
同自己竞争,而不要同别人竞争
颇有造就者往往重视如何在自己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而不是如何去击败对方。事实上,担心竞争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能很强)往往会自拆台脚,因为大多数颇有造就者所感兴趣的,是如何按照自己的标准,尽可能地干得出色一些。
他们想当“编队的运动员”,而不想独自干。他们认识到,集体能比个人更好地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因此,他们热心于让别人承担部分工作。独干的人往往过分关心对手的情况,因此不能承担做出决策的重任。
这种人局限性大,因为他们什么事都得靠自己干。
这就是颇有造就者的技巧所在。如果你不想埋没自己的潜力,如果你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的话,那么,请你学会运用这些技巧吧。
可以失败,但不能悲观
莎士比亚说过:“逆境使人发奋向上,要是你从未遭遇过失败,为了事业着想,也许应该经历一次。”
很多人都曾经犯过严重错误,遭辞退、降级,或者不知怎么失败了--然后又重新爬起。
齐曼只不过是其中一例;华特·迪斯尼就业之初,就曾有一次被上司革职,而迪斯尼和享利·福特两个人都曾在事业成功之前,做生意破产。
即使你从未失败过,也难保以后不会。今日的商业世界瞬息万变,置身其中必须面对不明朗的环境采取行动--换言之,偶尔跌倒是难免的。哈佛商业研究院教授约翰·科特说:“我可以想象得到,20年前行政人员讨论是否聘请某人担任高职的时候,如果有人指出:‘这个人32岁时有过一次惨败’,其他的人便说:‘不错,那的确是个污点。’我相信今天同样一群人在考虑是否聘请某一人选时却会说:‘我担心的是这个人从未失败过。’”
微软电脑公司的威廉·盖茨常有失败之举。他喜欢雇用曾经犯错的人。“那表示他们敢于冒险,”他说,“从那些人怎样应付出了错的事可以看出他们会怎样应变。”
可是,为什么有些人栽倒后便一蹶不振,而有些人能重振雄风?经历过挫折的行政人员和研究领导才能的专家分析过这些问题,提出的答案可供我们参考:
设想下一次赢得重大胜利
遇到失败时,一般人往往失去自信;适应能力强,不屈不挠的人却仍充满信心。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力曼研究过30种行业雇员的表现。
“能够重新振作起来的都是乐观的人,他们认为:我这个问题只不过是暂时的。”,他说。“悲观的人通常不能东山再起,他们认为自己一败就会涂地。”
不同的态度决定不同的结果,适当的给自己暗示,相信成功的大门就会为你敞开。
勇于冒险犯难
西吉奥·齐曼因事业受挫离开可口可乐公司后,有14个月没有和该公司的任何人来往。“那时候很寂寞。”他说。但他没有断绝社会上的接触。他跟人合伙开顾问公司,设在亚特兰大他家的地下室,设备简单,只有一台电脑、一个电话和一架传真机,客户包括微软电脑公司和米勒·布鲁恩公司等,他的座右铭是:打破传统,勇于冒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