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管理环节断链



是设备陈旧吗?不是。据称,中国的井控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属于一流,而发生事故的四川石油管理局则是中国井控技术的领先者;发生事故的川东钻井公司无论技术还是设备,都是一流的。作为天然气大省的四川,不仅生产天然气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水平很高,而且在井控技术上也有全国最好的设备和专家。海湾战争后前往科威特油井灭火的中国救援队,主要就是由四川派出的。

  既不缺乏规则,也不缺乏监管体系,技术设备又是一流的,却造成了死亡二百多条人命的特大安全事故,为什么?

  应该说,安全事故是在任何国家都会发生的,为什么我们的伤亡率要比其它国家高那么多呢?这次井喷事故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社会各界和多种媒体都有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讨论,笔者觉得以下三点是值得再提的:

  一、某些管理者把“以人为本”的口号还只是挂在嘴上。

  胡锦涛总书记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当各级领导、各个企业真正能把群众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时,就没有什么“小事”了。

  二、事故前预防机制的缺失,管理环节断链。

  我看到关于重庆井喷事故的报道,油井的工作人员还是很尽力的:一个当班的班长,当时仍在坚持操作,试图关闭闸门;井队队长吴斌往井台上冲了三次,也没有成功,跪在地上大喊,但已回天无力,只好组织员工撤退。钻井队队员除了两位通知群众的队员牺牲外,没有伤亡,但吴斌的眼睛却受了重伤。工作人员的英雄行为没能挽救众多群众的生命。

  我现在在一家涂料公司做CEO,属于安全防火重点行业,自然很关心这种公共灾难。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事故前的预防机制的缺失,细节的不到位。

  天然气这种高危行业,管理部门是否进行了事先的安全和环保评估?或者,即使是评估了,管理部门是否执行到位?

  据专家介绍,这种天然气井附近,生产部门应划出一个至少500米的安全距离,在1公里的范围之内不应有常住居民,而据《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调查:在矿井周围30米内便有六七户人家,而周围1公里的范围内,则是村舍林立,鸡犬相闻,大约有数百户。

  管理部门没有对周边群众进行安全防范方面的教育和逃生培训。

  我看到这样的景象:不少村民在撤离之后,想起家里的猪没有喂,竟然穿过封锁线回家去看看,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感慨的画面。我们真的不应该嘲笑农民们的无知。这次事故中伤亡最惨重的高桥镇的干部和村民都说:没有任何人曾经向他们宣传过井喷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事故发生后如何自救。

  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石油管理部门除了办理征地手续、交税外,很少与当地直接打交道。

  通讯设施的缺乏。晓阳村6组组长廖代宜事后说:“要是有个高音喇叭,就不会死那么多人了。”难道从来就没有人考虑过“万一”吗?

  三、事故后处理措施的不当。

  如果说事前预防机制有缺失,当事人能在事故中采取正确的措施,损失也不至于这么惨重。从专家们对事故调查的结果中,让我们看看事故中的一些细小环节的失误:

  起钻时泥浆液的密度不够,造成压力失衡。

  顶驱没有及时抢接或抢接失败,导致井喷无法控制。

  没有及时点火,导致硫化氢飘逸,有毒气体四散,当然这涉及管理体制问题,点燃井口不是基层的工人能决定的。

  矿井出事后,井队首先把情况报告给上级--川东钻探公司,而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及时得到消息,贻误了救援良机。高桥镇的干部周厚轩说:“如果矿井把情况第一时间报告给我们,就会节约很多时间,就有可能挽回一些人的生命。”

  以上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启示:思想意识上的轻视、疏忽,没有把群众利益当成大事,事前准备和事后抢救中的小节上的疏漏,导致了这场惨剧的发生。每次灾难发生以后,都会有一批人被处理,一些企业被处罚,可是无论如何,我们能唤回那些逝去的生命吗?我们能分担那些伤残者的终身痛苦吗?都不能。我们的管理者只有重视起来,从安全生产的每个细节抓起,我们才能把人身伤亡数字降下来。

  美国从1975年到1996年,也发生了208起硫化氢泄漏事故,却没有一个人因此丧生。

  美国也是世界上主要产煤国之一,近年来每年煤矿死亡人数只有40名左右,1976年以来,美国一次死亡5人以上的矿难仅有13起,平均两年发生一起。

  再看看我们,仅贵州一个省,2003年1-5月煤矿发生死亡事故205起,死亡398人。我们的管理者是不是应更多地研究一下人家的经验,看看我们缺了些什么?

  我们的企业一定也会有很多的规章制度,管理者应该认真检查一下是否完善,执行者应自查一下是否执行的到位,不要放过每一个细节。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

  一件没有预料的事件可能引起故障,一个长久被忽视的问题可能导致一次危机。

  --H.明茨伯格(加拿大管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