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炙热营销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坦白说,我很赞成有中国特色的“三板斧”营销:利益+感情+人际关系。利益肯定是第一位的,在商不言利就像上学不读书一样,是不道德的;感情,特别是参杂了商业目的的友情,是做成生意的有力保障;人际关系是一种生产力,不管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外部营销还是内部营销,都是如此。
但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来看待这件事的话,就会发现“三板斧”营销进行到一定阶段就很难再往上走了。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自从上世纪80年代起飞以来,每年平均以8-9%的速度在高速增长,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亮丽的风景线。但是,中国企业的成长局面却并不像它的经济增长那样耀眼。相反,在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状况总体上却每况愈下,与经济的高速增长形成了非常不协调的局面。
中国经济强大了,而中国的品牌却不够强大。
远的不说,我们身边的日本、韩国以及印度,就是企业的成长推动着经济的成长。新加坡、台湾和香港也有许多与其经济规模不成比例的名牌企业。
事实上,我们是通过那些国际化品牌企业来认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的。撇开日韩名企不说,让我们来看一下印度的情况。印度经济多年来保持着6%的增长率,拥有大量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根据哈佛大学商学院黄亚声教授提供的资料,中国最大的私人企业集团四川希望集团1999年的年销售额约为6亿美元;而印度最大的私人企业,塔塔集团(Tata Group),在1995年的年销售额就达到了72亿美元,仅茶叶这一项,每年的销售额就有1.6亿美元。在制药行业,印度最大的制药企业之一,兰巴可西公司Ranbaxy,在1995年的年销售额为22亿7千万美元。而相比之下,尽管中国的药品市场3倍于印度,但是作为中国最大的制药企业,三九集团的年销售额仅有6.7亿美元。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自己的企业到底做了些什么呢?为什么20年来我们没有像日本和韩国的高速增长时期那样产生出大量国际化名牌企业呢?
也许你会说,我们也有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集团呀。但是,这些企业集团主要集中在盘踞国内的垄断地位的石化和天然气行业。它们不断地向世界输出产品,却没有“输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品牌。
从经济学角度讲,离开资本市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很难形成。但是在品牌力竞争时代,我们有出奇制胜的可能:短时间内我们的规模实力难以与行业大鳄抗衡,可以用“出位” 品牌的无形资产赢得博取未来的筹码和时机。事实上,产品全程营销的“PBI模型”就是将“先做强后做大”这一发展口号付诸实践的途径之一。
营销是一项事业,挫折是难免的。“败,不失气;胜,不改志”是我们应有的气概。还有就是真诚,在我不多的营销阅历中,我发现笑到最后的营销人总是那些真诚的人。
这本书虽然没有砖头厚,但我还是奢望能靠它引出藏在你脑海深处的智慧之玉。
姚瑶
于家乡太原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