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走过忧郁的美丽过程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善与恶
对于所谓的善、恶,其实,常常令人无法分辨。
每个人的成长经验,都会自塑对于好与坏的判断准则,小时候认为对自己好的人就是好人,而对自己坏的人就是坏人,这种以自己的喜好或厌恶作为判断的情形,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累积,渐渐会变成以自己为标准的主观,转化到社会,好与坏,便成为正面与负面的行为准则。
世间事,要找出绝对的善恶、是非,很难。人性的错综复杂,因缘的巧合多变,是很难厘清的,就如同人性都有幽暗的一面是一样的。奥修说:"自由的人超越好与坏、善与恶,超越一切二分法。他两者都是,也都不是。"
净空法师云:"世间事有真、有妄、有正,有邪、有是、有非、有善、有恶,一般人对于善恶、邪正、是非,没有能力分辨,总是把邪当正,把恶当善。"
自己也曾在需要业绩的环境里工作,在那里看到许多人性的弱点,也看到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为了抢业绩什么事都可以做的出来,也许是太竞争了,所以,心是动的,也是乱的,各种小动作都出笼,在那个环境下,人是没有尊严的,凡事只向"业绩"看齐,所以,不择手段的争取,变成必要的恶。
以善来说,有真善假善,有端正之善与歪曲之善,有阴善阳善,有半善满善,有大小之善,难易之善。
有益人群,则打人骂人皆算善。若为了自己私利,则尊敬别人、礼让别人也算恶。发自内心的善行是真善,装给别人看的善行是假善;无所求是真善,有所谋而为之是假善。
天地神鬼对于善恶的观念,都与圣人的观念相同,而与世俗的眼光相反,有人积德行善,只是想讨好世人,掩人耳目,其媚世之心及愤世之心,则是虚伪的善罢了。
先知纪伯伦曾说,善与恶犹如黑线和白线交织成的布,而真正善良的人不会问赤裸的人:"你的衣服呢?"也不会问没有家的人:"你的房子怎么了?"
走过忧郁的美丽过程
有些人常会说:"早知道如此,我就不会浪费许多时间了。"
若是没有那些浪费掉的时间,就没有后来的你,有些过程回想起来虽然酸涩,但是那些错误、失败的经验却使你必须努力去追求更好、更美的将来,所以那些过程中的阻碍,其实也是美丽的。
很多过程是不可能跳过,一下子就到达的成功,是充满危险的。
若能欣赏过程中的美,品尝那些苦味,你才会发现后来的甜味。
要如何肯定自己,接受别人,是做人的生活智慧,而生活智慧一方面要从自身的成长过程中获取经验,另一方面则要充实这一方面的知识,经验与知识要和谐融洽,才足以缔造出生活的哲慧,才能在生命中绽开出心灵的花园。
曾是"星星、月亮、太阳"少女偶像组合的胡晓菁,回想生病了七八年的往事,犹如是一场噩梦,由于胡晓菁从小一直都被母亲以负面的教养方式教导,致使她记忆中始终都是负面评价居多,念书的时候成绩不好,之后踏入演艺圈,希望自己能有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让大家对她刮目相看。
但是从小就缺乏自信的胡晓菁,太在意别人的批评,她始终听到别人说:"胡晓菁怎么那么胖",站在两位漂亮同伴的身边,过去不愉快的记忆皆涌上心头,这也是她发病的前兆,接下来的日子,则是她把自己封闭起来,演艺工作算是停摆了,整天吃和睡,动不动就哭,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极度厌恶自己。
情形坏到连自己都无法自救,后来总算走到就医和信仰的路,病好了,人生也亮了起来,现在的她,有一个好先生、有一份好工作,一个可爱的小孩。走过了死荫幽谷的胡晓菁说:"多爱自己一点!多疼自己一点。未来绝对是有希望的。"
我一直觉得,若没有那些过程,我们对得到的"幸运",是否会充满感恩?
如果你现在仍陷在困境里,请相信!只要撑过去,一切的美好一定会来临,就如同要走过冬天,春天才会来临。
君子与小人
君子与小人不是色彩上的黑与白,其实也有所谓灰色地带。
名作家朱炎先生对人性提出了双衬的观点,有人对他说:"人性没有你想像得那样低鄙,也没有你所想像得那样善良高贵;然而,我的认知却是,人性有想像不到的邪恶低鄙,也有想像不到的善良高贵。"古人云:"何谓善人?无损于世者,则谓之善人;何谓恶人?有害于世者,则谓之恶人。"所谓:"无善无恶是圣人,善多恶少是贤者,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有善无恶是仙佛。"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利之辨来判别君子或小人,是儒家基本的论点之一。
君子与小人的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均有,只是大小不等而已。我们把小人的那一面隐藏得极为隐密,在某一个时候才伺机而出,很多人不敢面对自己,是害怕面对真实内在的自己,不过,我们对外在的丑陋却表现出绝不宽容的态度,尽可能的予以揭发。其实人的内心原有善与美的潜能存在,此潜能一旦释出,则小人之质则会被掩盖。
人有时也有双重标准,对别人存有较高的道德标准,对自己则反之。人是复杂的也是单纯的,当我们的君子特质越来越多的时候,小人的特质就会越来越少。
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喜欢你的人说你是君子,不喜欢的说你是小人,不管如何表现?别人对你仍然会有好、坏,褒、贬不同的看法。古人说:"宁为小人之所骂,毋为君子之所鄙。"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