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北大的“七年之痒”(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决定找工作之后,还有一段时间是在犹豫中度过的。主要的困扰,就是去政府部门还是公司。如果决定去公司,那么到底该去国企、私企还是外企?家里的意见是想让我走仕途,可能这也是好多我们这个年龄段人的父母的共识,他们希望我稳定、体面。本科阶段我比较听话,如他们所说,做了一个又红又专的共产党员学生,可后来听的见的多了,就觉得自己没多少心眼,涉足官场肯定不久就玩完。关于进什么类型的企业,因上一原因的影响,国企被排在了最后。而私企和外企,就要看我找工作过程中自己的造化了。
第一次亲密接触——实习篇
为什么还是这么“暧昧”的题目?
离开学校的第一份工作合同,就像一张结婚证,这段工作经历对将来的职业观往往非常关键,是影响一生的。而“婚姻”前的实习就像谈恋爱,从“恋爱”中认清自己的心,认清自己将来选择的“婚姻对象”,是必要的。
决定去公司后,就开始进行前期准备了。先从获取与工作有关的信息开始。新闻、BBS、找前辈们。每天关注的新闻内容最让人郁闷。大家都在说,和尚越来越多,粥不够喝了,为了混口粥喝,得比别人要更会念经。早早地约了几个已经工作的师兄师姐,向他们取些经。由于这几位都是在“洋庙”里供佛,所以给俺的建议就是: 张嘴就呱呱的英语、名目琳琅的学生活动、体面的兼职或实习经历。
接下去的时日里,便按着学长们的指点,逐项地准备了。我天生对英语很白痴,一个单词背20遍和背50遍对我来说都一样——只知道自己又背了个单词,但它长什么样子就不晓得了。本科时代好不容易才熬过了国家六级——61分,现在又要嚼英语了。虽然很头疼,但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后来,在找工作的失利中,才体会到英语这个“国际通用语言”对找个“洋活”是蛮重要的!学生活动还好,因为自己在系里待的日子比较长,又比较忠厚,多年媳妇熬成婆,本科阶段悄无声息的我在读研的时候却被选为系研究生党支部的书记,后来做了一年,又被选为系研究生会主席,也就按部就班地算是做了一些学生工作,不过琳琅满目却远远谈不上;但觉得应该是够用了吧,否则我们班的其他兄弟姐妹们怎么办?关于体面的兼职或实习经验,搜刮了半天,好像自己当年为了糊口还是做了一些私活的,但除了新浪网的兼职可以拿出来晾晾以外,其他的也就是家教啦,校订啦,帮人搞个电脑啦,这些都跟所谓的“体面”差好多。
于是就把找工作前那个暑假的目标定位在“体面”的实习上,一来可以为找工作准备一些资历,二来可以熟悉一些行业并找到自己的定位,三来就是让自己赶紧动起来,为找工作热身。嗯,于是就开始着手准备简历、行话、披挂等必备道具。
厚着脸皮向学长们讨要了一些简历,结果先被他们吓了一个月,看起来每个人都比俺牛百倍啊!结果写简历这一步就让我徘徊不前,不知道该怎样动笔才好。两个月准备,简历时间就花了我一个月!其实很多事情在开始什么都不了解的时候,往往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起步,真正开始做了,可能费的时间和精力却并不多。因为心里没底,这一个月就在看一些写简历的书啊,网上的一些宝典啦,简历也浏览了不下100份,搞得脑袋都涨了。后来动手做就是在某一天(实在急了),从网上下载了一份模板,相应填入我的资料就ok了。然后扔给几个学长,让他们帮忙修改。然后自己再稍加整理,突然感觉咋就看来跟学长们一样牛了呢!许多看起来平常的东西,变成文字感觉就不一样了啊。看小说和看电影就是有很不同的感觉!当然简历在后来真正使用时,还作了细小的调整,以针对某些行业、某些职位。
“行话”就是某个行业、某个职位经常用的一些术语之类的。看有关的新闻报道,看人家的面试经验,看职场的一些故事和小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想搞到什么资讯都不是难事。还有就是跟圈子内的人多交流。
“披挂”是花几百块钱买的便宜货,这样的我还一直舍不得穿呢。结果临阵前穿上后,搞得自己很别扭,言谈举止很多都变形了,很不自然,全然一个十足的土老冒加暴发户。后来慢慢感觉,职业装的档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披挂整齐,并且还要披挂起来后能和言谈举止配合,相得益彰。所以还是要提前学一些商务礼仪之类的东西,没事的时候多穿上晾晾,让自己习惯成自然。
弄好简历之后,就开始四处撒种了。俺的八字战略方针是: 广泛培养,重点捕捞。因为属于找实习,所以也没有十分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行业,适合干什么,倒是想通过实习寻找答案。那段时间基本上每天都上未名和水木的job版以及ChinaHR,51job,zhaopin等网站。发现网上投的简历的要求和自己准备的简历差别好大,于是按照人家要求的格式重新整理和更新。网上简历筛选这一关挺不好过的,后来在一门专业课上才了解到其中蹊跷。以前是手写简历,每个人精力有限,所以投的单位不是很多;再就是打印版(复印),也是要花一些成本的;网络投递,对于学生来讲,基本上不花什么成本,比较容易,另外用人单位也不用费劲一份一份看简历了,只需要用软件从数据库中按照既定标准选取就行了。但这样一来,就造成每个求职者以前可能只投10份简历,现在却可以投100份,每个公司的应聘者都显得多了,而公司面试的规模和能力却没有变,所以在简历这一关就会咔掉好多人。大部分的筛选是靠软件,大体就是每个公司针对自身文化和职位的要求,对简历中的项目设定不同的加权,最后简历符合一定加权的就可以进入下一轮了。有的时候很多公司的筛选方式都是买一些人力资源公司的方案,所以造成有的人被狂拒,而有的人被狂面试!不过还好,还是有好多公司的加权方法差别很大,我最终还是有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