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1.理财:三岁不早,六十不老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你认为钱是万恶之源吗?如果回答不是则表明你有科学理财、让钱生钱的愿望。那么接着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理财规划的?许多人会说,当然是在有收入以后了,没钱怎么理财?也有人会说,我现在退休了,一辈子都是稀里糊涂地挣钱、花钱,现在再谈理财岂不是为时已晚?国内外理财专家的研究和一些理财实例表明:理财观念是一生一世的事,从三岁顽童,到耄耋老年,只要生命存在,只要你需要生活,你就不应离开理财。
小A和小C都是大四学生,二人家庭经济条件相当,每月的家庭供给都是400元。小A的父母从事商业工作,他们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孩子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放权”把买零食、学习用品的开支交给孩子自己打理,加上父母耳濡目染的影响,小A的理财能力大大高于一般孩子。上大学以后,小A每月将400元进行规划,购物货比三家,花钱精打细算,每月竟然渐渐有了结余。后来他见学校鼓励勤工俭学,便用结余的钱从图书市场批发一些学生喜欢的畅销书,在学校内摆摊出售,从小养成的理财能力和经济头脑,使他很快成为了学校有名的小书商,此后的大学生活他不但没有再花父母的钱,而且还攒了一笔不大不小的积蓄。学生小C的父母是公务员,他们对孩子过于溺爱,从小学到升入大学,孩子的各种开销都是父母一手包办,小C从小基本没有和钱打过交道。上大学以后,这种“全包”的教子方式的缺点逐渐露出端倪,小C的理财能力很差,将400元花得稀里糊涂,经常寅吃卯粮,有时还要靠借债度日。
从这两个学生的例子可以看出,从小注重孩子的理财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人对钱产生概念性的认识大约是在两三岁左右,孩子知道这些花花绿绿的纸片能换取糖果和玩具,这时应当让孩子区分各种面额的钞票,并灌输一些钱的概念;六七岁的时候,孩子可以替大人打酱油了,这时不妨将买酱油剩下的零钱送给孩子作为“收入基金”,引导其正确地进行支配,并且要让孩子知道父母赚钱的辛苦,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总之,对孩子的理财教育越早越好,家长注重引导,刻意培养,这样,孩子成人后将受益终生。
退休之后,人的收入一般不会再增加,而是依靠积蓄和养老保险维持生活。这时,能否将积蓄和养老保险金进行科学打理会直接影响晚年的生活质量。有的老年人觉得理财“高深莫测”,有的人认为投资“充满风险”,只好把钱存成活期或定期储蓄,而有些精明的老人则不甘于这种“被动”理财,积极涉足一些既稳妥收益又高的国债、基金、收藏等新投资渠道,比如选择一家好的开放式基金,年收益可能达到20%以上,是任何储蓄无法比拟的———不注重晚年理财者只能坐吃山空,生活质量难以保证;而积极主动规划“夕阳理财”则会不断创造新的价值,使晚年生活迈向富足快乐的健康之路。
请记住这句话:理财,三岁不早,六十不老。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