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50节 人民币升值:一种可能性(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但中国输入通胀,对国内市场冲击极其巨大。而治理通胀的难度远大于治理通缩,无法治理的通胀,必然伴随利率危机,央行不得不调高利率,但利率调整对于资本市场将构成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中国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也导致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日高。而这种呼声,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个别行业的实际利益受损。中国的生产能力与美国相比,存在结构性差异。因而从中国流向美国的物资流,其类别组成并不均衡。它对美国市场的冲击,不仅降低整体物价,更改变美国国内的物价结构。那些与中国产能重合的行业,因价格上无法与中国产品竞争,而面临被挤出市场的危险。这些行业及其政治代表,必然要求美国政府与中国交涉,要求中国升值人民币,或对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关税。
二是人云亦云,占了便宜又卖乖。将贸易顺差视为好事,贸易逆差视为坏事,是近代欧洲重商主义的一贯传统。这种说法虽然经不起推敲,但很有蛊惑人心的作用。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收益最大的是美国消费者,但美国政界部分人物或者是不明其理、真的糊涂,或者是转嫁矛盾、故作糊涂,总之以贸易逆差为理由,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或在其他问题上做出让步。
三是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短期利益背后的长期危机。对外的贸易逆差,短期看是美国发行货币而无偿占有其他国家物资,但长期来看则存在重大风险可能。一旦这些流出的货币返回美国市场购买美国物资,则美国将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而美国作为自由贸易国家,不可能限制境外主体入内购物。另一方面,长期依赖外来物资将抑制美国自身的生产能力增长,进一步扩大这种危机发生的可能及其杀伤力。而如果人民币被低估,从中国到美国的单边物资流就不可避免。按照美方统计,2002年对华贸易逆差高达1031亿美元,占当年美国贸易逆差总额23.7%,中国连续三年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出于这种担忧,一些美国有识之士呼吁美国政府促成人民币升值。
对人民币升值的诸多忧虑皆不能成立
既然美国有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中国自然也有反对人民币升值的说法。近期在围绕人民币升值的利弊讨论中,出现了不少对人民币升值的忧虑。但严格来说,这些反对人民币升值的理由无一成立。
理由之一是,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外汇储备缩水。比如,在人民币对美元8:1的情况下,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相当于40000亿人民币,假如人民币升值为对美元6:1,则外汇储备整整缩水1万亿人民币。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中国作为人民币的发行者,可以拥有无限的人民币供应来源,毫无必要将手中美元主动兑换为人民币,因此以人民币折算额作为外汇储备的价值尺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以美元储备为例,美国物价上涨会导致其缩水,美元对欧元、日元贬值会导致其缩水,但人民币升值绝不会产生同样的作用。
理由之二是,人民币升值会损害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而影响到外资进入与国内就业。这种说法的错误之处在于,中外之间的物价差距必然要消除,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不通过人民币升值的方式消除,就会以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的方式消除,最后的结果都是中外物价趋于平衡。选择人民币升值还是选择通货膨胀,二者必居其一;对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最终影响二者相同(尤其人民币缓慢升值与通货膨胀相比,对出口的影响无论短期长期都没有差别),但对于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人民币升值远小于国内通货膨胀。因此,出口竞争力、吸引外资和促进国内就业都不是否定人民币升值的有效理由。
理由之三是,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会导致热钱进入中国套利,并侵蚀中国外汇储备,带来金融风险。这种说法是最有说服力的。所谓热钱套利,指的是在预期人民币升值前,外币以投资名义进入中国兑换人民币,待人民币升值后,再兑换回美元,撤资退出中国。除非中国修改对外国投资者的利润汇出和撤资汇出承诺,否则无法制止此种套利行为,也难以规避由此带来的外汇储备净损失。而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总额(截至9月底为5145亿美元)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截至8月底为5450.29亿美元)基本相当,如果在外汇储备遭受损失后,随之发生外资的大规模撤资,中国外汇储备确有不足支付之虞。
但问题在于,即使人民币不升值,这一漏洞仍然存在,热钱还是可以进入中国套利,只是换一种方式而已。因为人民币不升值,就意味着国内一定会出现通货膨胀,热钱在进入中国后,可以任意购买实物资产,坐待通货膨胀完成,然后兑换美元撤出中国。除此之外,热钱还可以直接在中国购买物资拉到美国卖掉,顺顺当当赚钱。要尽可能避免热钱的套利,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在更多热钱进入中国前,壮士断腕,立即升值人民币并一次到位,如此可以将以上两个漏洞同时堵住。所以,对热钱进入中国的担心,不仅不是否定人民币升值的理由,反而是人民币应该尽快升值的理由。
理由之四是,可能导致通货紧缩。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夸大通货紧缩的危害而忽视通货膨胀的危害。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是收敛性的,不会出现通货膨胀那样的恶性循环,而治理通货紧缩,难度也远低于治理通货膨胀。在中国产能急剧提升的情况下,短期内出现通货紧缩是正常现象,日后自然不药而愈;而现在中国对投资过热存在高度警惕,但通货紧缩正好对投资过热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一边搞宏观调控,一边担心通货紧缩,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理由之五是,可能增加国内低收入阶层负担。这种说法的提出者,只有一个非常模糊的理由,就是人民币升值可能导致“暴富效应”,此消彼长,低收入阶层的支出负担可能加剧。问题是,这种“此消彼长”的简单思维在逻辑上根本无法成立。所谓暴富效应,指的是社会富有阶层的财富按外币计算突然上升,但是这对于低收入阶层有何影响呢?基本上是没有影响,即使有也是正面影响居多。外币财富上升将促进进口,抑制出口,更多物资将进入国内市场,物价得到平抑,对于低收入阶层来说,这显然是福音而不是灾难。
人民币升值: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综上所述,对人民币升值的各种忧虑皆不能成立。从社会的角度看,人民币升值是远远优于国内通货膨胀的选择。
从理论上看,人民币应该立刻升值,而且应该以迅雷掩耳不及之势一次到位。虽然短期内这对出口部门会造成一定损失,也会影响部分就业,但是长远来看,正面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是当前的最佳选择。但这需要“壮士断腕”的巨大勇气,不是轻易可以做出的决定。
要消除热钱套利的空间,升值又不能一次到位,那就只有将升值的步调放到极其缓慢,以使套利者的可能收益低于其机会成本。因此,人民币如果升值的话,也很可能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缓慢到贯穿整个升息周期。
现在,央行已经第一次升息,从后续情况来看有喜有忧,喜的是资本市场对加息的反应尚可接受,忧的是通胀的势头没有明显变缓(即使从理论上看,升息也只能适度遏制PPI,对CPI没有直接效果)。因此,这次加息只能算是一次反响不激烈的试探。决定人民币是否升值的,是下一次加息。如果第二次升息后资本市场仍没有出现激烈反映,且通货膨胀尤其是PPI指数出现回落,则升值的计划可能继续被搁置。
除了是否升值之外,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升值的步调选择。如前所述,中国最可能的选择是让人民币在3-5年内缓慢升值,与加息双管齐下并保持同步。初步推断,人民币每年升息的幅度应该不超过3%。这个幅度低于美国三年期国债收益率,对于热钱来说,这样的收益率对它们也不会有多少吸引力,可以基本消除对热钱套利的顾虑。
汇率变动:几家欢乐几家愁?
各行业受汇率变动的短期影响,可以按照其外贸依赖情况分为三种类型:进口依赖型、出口依赖型和外贸无关型。
人民币升值短期内对进口依赖型行业有利,对出口依赖型行业不利,对外贸无关型影响相对较小,这是常识,无需赘述。
而长期来看,因为人民币升值是国内通胀加升息的替代路径,而升息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企业负债率。因此人民币升值,对各行业的长期影响与外贸依赖类型关联不大,而与行业的负债情况关联很大。
房地产和汽车等行业,交易双方的综合负债率一般较高,对利率比较敏感。人民币升值可以舒缓加息的压力,减少加息的上限或缩短加息周期,对这些行业来说是极为利好的消息。
另一方面,加息压力的缓解,对上市公司股价也非常有利,而利率敏感行业上市公司所受的影响又将高于大市。而这些预测的实现,就得看中国政府的决策和手腕了。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