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孔夫子为什么要不耻下问(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由周至清近三千年的中国教育,其基础是诗教,诗教所蕴涵和贯穿的类比思维(比兴)以及对灵性通达的力求,乃汉语思维或汉语言文化思维的一大特点。天下之物、事不可胜察胜解,然“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比物俦类,比类取象,推此及彼,举一反三,自可豁然开朗,条理通达。《礼记•学记》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斯可谓大成。”孔子实非仅博学多识而已,乃博而有要,知类通达,广而条贯,金声玉振,是谓“大成”。
前人学识之集大成者
学习在孔子看来,是一件非常快乐而有诱惑力的事情。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从十五岁孔子就立志研究学问。到不惑之后,他还坦诚的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希望活过五十岁,研究《易》经,完成自己思想学术体系的整合。恐怕只有立志学问的人才有如此迫切而毫不功利的期盼。
孔子最先提倡,学习要讲究方法。孔子不止一次地告诉学生,我并不是学了东西就记住了,而是“一以贯之”,用一个基本原则来贯穿知识。后人谓为思想的网络体系。纲举目张,想要什么知识就提取出来。
孔子不是“生而知之者”,即不是天才,而是“学而知之者”,是勤奋学习而获得知识的。他说:“……学之不讲,……是吾忧也。”时刻提醒着自己要学习,才能成为渊博的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喜欢古代文化,孜孜以求,这或许正是孔子的学习状态。孔子曾自谦道:“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不是原创型学者,但他博闻广识,去粗取精,也就成了仅次于天才的文化大师。古人所获得的经验凝结成一条条谚语,一部部书籍,我们只要多花点时间,就能吸取其毕生的精华,何乐而不为?纵然是这样,孔子仍旧不满意自己的学习状态。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读并且把知识记住,学习而不厌烦,教诲他人而不疲倦,我做到了哪一点呢?
要把知识记住,孔子开的药方是复习。他说学习知识并且复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这也提醒做老师的,不要把周而复始的教课看成工作,而要看成不断学习不断知道新知识的过程。否则你就成了老学究!更何况有人凭借一两本书,反复研读,成就一代大师。学习还要多思考,不然会被蒙蔽。这就叫“读书须存疑”。但不能只思考不学习,否则就会疑惑而无所得。当然,还有一个前提,要读对书。因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心研究错误的学问,生命短暂,何其可惜!
学习还得有正确的态度。孔子列了几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不懂要向别人学习。最好的态度当然是有兴趣在学问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更为“疯狂”的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就像谈恋爱,怕追不到手,等两个人在一起了,还生怕失去对方。
那么,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前面已经有所提及,这里再总结一下。孔子虽也提过“学而优则仕”,但他的意思是,学习有余力可以去做官。而在孔子眼中,恐怕没几个人学有余力!孔子一方面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另一方面说“君子忧道不忧贫。”用我们的话来说,知识就是资本,不担心投入大,只担心没学到它。但孔子也有无法解决的一个矛盾,就是有些学得很好的人,却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最令孔子心疼的就是自己的得意门生颜回。他曾慨叹,颜回的学问差不多了吧,可他依旧那么穷困!于是孔子转而追求知识,为学习而学习。是谓“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古人做官,以谷米等为俸禄,所以“志于谷”就是想做官的意思。孔子还愤慨地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学者都是为了自我修养而学习,今天的学者却是为了向人炫耀而学习。这也许是人性使然,而非一朝一代的问题吧。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