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一章 无所谓企业(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被钳子夹住    在现代社会中,“工作”一词被重新定义和分割,经济的全球化也在个人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国家财政掌控在财团手中,时刻受到他们“抽走投资”的威胁。欧元的实施启动了一场欧洲市场的龙头之争。企业间联合和并购开辟了企业经营的新视野。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改变了市场的游戏规则,并引发了经济革命,为企业和资本家带来了从管理到顾客关系等方面的巨变,每一个人都受到了波及。未来会有90%的办公室职位改头换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股票。有创造力的人将因自己的观点一夜暴富。雇员要求得到更多的自由空间。员工将在个体层面上接受国际竞争的挑战。  因此,组织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个体化改造员工的价值观,这是连福特都始料未及的。  ·销售市场传来的密集化创新压力,挑战着传统的组织结构。  ·差异极大的劳动力市场,高科技人才的缺口,就业者平均年龄的提高,多元化的劳动特质。  ·全球化所导致的跨国公司联盟、并购,以及国际化的资本市场,企业的个体性受到新的挑战。  ·个人和组织不再唇齿相依。  面对这些咄咄逼人的新局面,企业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他们在原来的组织结构上频繁地安装新的管理方式,结果却不尽人意。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他们开始了一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闹剧。直到今天仍在使用的管理方法有很多是建立在100年前人类的特质上的,根本无法适应这个数字化社会的需求。    个人就是全体    企业组织的演变显然落后于个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发展。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企业根本就不尊重员工的个体性。虽然他们在员工大会、公司愿景规划和表彰大会上一再重申个体的重要性,然而实际上仍冥顽不灵地按照看法、等级、性别和教育背景分类。谁会去关心比如说在西门子(Siemens)工作的某个人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样的目标等等呢?如果你在车间工作,每天和大家一起走进车间,完成上级扔到你鼻子前的任务,并且只需要注意公司的奋斗目标、榜样、规定就行了。工人们就像羊群一样被赶来赶去。  为了压制员工的个体性,公司使出了浑身解数,动用了一切工具:制定标准、规章制度、组织系统和行为规范等。然而,结果却对产品、工艺和组织结构的创新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  “预算至上!”  “员工都是不可靠的!”  “我们必须随时控制绩效,并不断施压。”  “如果其他公司都没有这么做,那一定有其原因,我们也不必冒这个风险。”  “董事会能想到这些的。”  “去告诉他们吧,这是他们应该知道的。”  很多企业相信,他们能成功地控制员工。我并不完全相信管理中“控制”的力量。但无一例外,大多数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阶层却对该理论深信不疑。他们把焦点放在错误、薄弱环节和成本上,而且还有着极其严重的官僚主义。(“这是最终预算吗?”、“图表可以这样做吗?”)大多数公司仍然在绝望中过度掌控。难怪MBA被称为工商“管理”硕士。个体在人事部门的管理哲学中,只是企业赚钱的工具,他们被装在盒子里,每天受到监控。一些专政的成功故事和行为楷模被管理阶层挂在嘴边,并以此来压制员工的独特性,以防止公司的双重道德标准受到挑战。总之,到处都有人质疑企业机体的健康性。  今天,我们随处可见这种企业管理的后果:先进的小公司告诉康采恩(Konzerne)如何运作市场;一个两人的公司就可以让一个大企业走向绝路。企业中的精英开始逃离公司,因为在那里他们无法继续生存。越来越多真正有才华的人正在丧失对大公司的兴趣,因为那里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企业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所以到了最后,这样的企业中到处都是资质平平的人。    “我”还是“我们”?    个人和团体的关系本来就没必要充满火药味,但企业如何在保持个体独特性的前提下,让个人对企业有所贡献呢?我们怎样才能达到“我”和“我们”、“保持”和“变革”、“自主”和“合作”、“自我负责”和“上级命令”之间的平衡呢?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注意经济法规的条条框框,另一方面又必须迅速、弹性地让新产品问世;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产品的质量、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对抗激烈的国际竞争时又必须重视创新;一方面我们要适应组织,另一方面我们又急需个体创造出的优异成绩。简单说就是:我们同时需要创新和适应、企业家精神和ISO9000、杰出的业绩和服从。很多企业陷身于内部矛盾的泥淖,无法自拔。员工被当作实验室里的小白鼠,经常接受自相矛盾的命令。因此,组织必须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突,调整或重新构造一套新的结构。  难道企业只应该重视技术革新,而忽略企业内部员工自我认知方面的转变吗?难道我们不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个个体吗?面对新员工,难道我们不该采取更弹性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吗?难道我们不该区别对待员工之间的不同特质吗?难道组织的作用就是规范个体吗?不只是手工业时代的工会,就连现代企业的高层在面对这种畸形组织时都会不知所措。越是渴望个性的地方,就越不重视个体的特殊性。人们脑海中充满着平均主义时代的“适应、适应、再适应”的意识形态,其实这也是中央集权时代的余毒。    捍卫个体性    个体和组织转变关系的历史,不仅仅是技术革命的历史,而首先是人类特质转变的历史。面对现代世界的巨变,捍卫个体的个性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群体的共识。在未来的全球信息化时代,只有大量吸收优秀员工的企业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成功并不是来自于整齐划一的队伍,而是来自于各具特色的个体。公司的管理阶层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企业所必需的,他们仍然固守着传统的领域,最缺乏对个体的信任。圣雄甘地(MohatmaGhandi)是这样说的:    “个性是进步的唯一源泉。”    “新人类”是绝不愿意在陈旧的体制下工作的,这也是结构上的必然性。个体的崛起,带来了一个新的、更好的秩序。一旦个体和组织发生冲突,获取最后胜利的往往是组织。很多人被解雇了,理由是他们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领导阶层会更加使劲地灌输“适应环境”的工作理念,他们比较个体的“不同”,迫使个体适应新的环境,希望企业内部的环境保持不变。虽然个体会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揭竿而起,但效果总是不大,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
  很多企业会把员工装在“鸟笼”里,进行种种限制。例如:  禁锢 贴上易于辨识的标签,并把偏差视为“锅里的老鼠屎”。  排除 “异类”绝不能进管理阶层。在挑选新员工时,有特定人格的人是绝不在考虑之列的。  忽视 主管会告诉员工,他只会注意绩效,而不是特质。男性或女性?无所谓。重要的是,把你的上级作为楷模并照搬他的成功经验。  适应 员工应该融入组织中,海外分公司则应该照搬母公司的管理模式。只允许一种“最佳模式”存在,其他的视如粪土。“我们是一家以市场为主导的公司”、“这里是你们的咨询中心”,改变的只是这些口号,行动依然僵化。  高压 管理阶层最喜欢的是线性管理系统,例如法规、政策、模范、愿景和任务等等。公司中最常听到的就是:“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这个谁都会做!”“公司利益高于部门利益!”“如果你在这里久一点,你就会明白的。”……  隔离 公司会成立新的团队,实行新的规则,制定新的计划,然后处理掉不合适的员工。  笼子里的员工被视为惧怕风险、反对创新的被动机器人,他们只能在主管的操纵下才能活动,是企业以往的成功背后的牺牲品。企业这样做其实是作茧自缚,一旦外部情况发生变化,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改变员工,而不是改变组织本身。较优秀的员工忙于保护自己,从而降低了工作品质。结果企业的人才逐渐退化,业绩每况愈下。  经理人对此不是视而不见,就是不愿意接受事实。很多企业和组织愿意活在过去的辉煌中,对现实的感知也来自于过去的经验。他们是“结构相思病”的患者,固步自封。很多成功企业的经理人不愿对现状提出质疑,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改变。所以他们会选择性地接受信息,刻意排除某些事实。比如,企业对“创造性”的回答是:    人们不愿意接受真正的创新。    为了减少外界刺激,企业通常会对外界信息进行过滤,因此产生所谓的“隐形污点”:隐瞒或逃避现实。尼克斯多夫(Nixdorf),这家战后的大公司,由于长期忽略巨型计算机和个人电脑的发展趋势而导致失败。欣欣向荣的另一面就是土崩瓦解,20世纪70年代瑞士的钟表工业就是另一个绝好的例证。  今天最大的隐性污点就是:“所有的员工都是一样的。”虽然所有的管理阶层都不会承认这一点,但只要你试着看一看公司的内部结构就知道了。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组织在打压着“个体”。  为了不让大家失足落进陷阱里,下面我就要解开这个隐性污点。我要深入管理工具和方法内部,分析它们的利弊得失。不过,首要条件是人们必须打开心扉,不再一味捍卫组织的缺失。未来的劳工世界需要的就是开放的价值。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