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绩效评估(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为什么我们不需要 人必须首先保护自己的特质,并强迫别人接受,然后,他才能毫无顾忌地自我发展。 —法国诗人保罗·瓦莱里(PaulValery) 在事实和个人想法之间 在莱茵河流域流传着三个修道士的故事。有一天晚上,三个修道士一起品尝一小瓶葡萄酒,喝了几口后,其中一位修道士说:“这瓶酒喝起来有一点点金属的味道。” “不可能。”第二个修道士斩钉截铁地说,“我觉得味道有点怪,像是旧皮革的味道。” “我可一点也不这样认为。”第一个说。 “我倒是觉得酒里的木头味太浓了。”这时候第三个修道士也加入了战局。 他们就这样吵了起来。当他们把整瓶酒都喝光了以后,发现瓶底赫然躺着一把生锈的钥匙,钥匙用一条细皮革拴在木头上。 他们三个人因为酒的味道发生了争吵,仔细想想,我们对这个世界也都抱着不同的看法。不过每个人都向瞎子摸象一样,只看到了部分事实,并且以此掩盖了整个事实的真相,就像故事中的修道士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事实的真相上加上观察者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不仅是对事物的看法不同,甚至还会创造事实;不只是发现,还是“发明”。 为什么我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一点呢?因为我对个体化企业的产生条件感兴趣,这是未来企业的主流,并且我想检视目前的绩效评估制度。这种评估制度迟早要消亡,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它在现实生活中还会存在一段时间,因为现在还在强调其“客观性”。 这类评估方法被冠上了科学的光环,试图在评估过程中完全排除个体的主观性。如今,这股客观、公正的趋势依然锐不可挡,企业各部门的评估与控管依旧以“客观”、“公正”作为最高准则。我想问的是:绩效评估包括哪些项目?这些互相影响的因素之间如何互为因果?简言之,我们到底如何判断事物? 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闭上你的眼睛,放松一段时间。然后,在脑海中浮现最令你伤脑筋的一位员工,写下他(她)最让你受不了的五大特点,我想这对你来说应该不是很困难。麻烦你再写出他(她)的五个优点,我想这时候你会停下手中的笔。原因很简单:如果你对某人不满,你就很难看到其优点,很容易被“成见”所迷惑。一旦他(她)在你心目中留下了固定的印象,就很难再转变。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通常我们首先接受来自熟悉模型的信息,如果违反我们的思考模式,这类信息会被不经意地过滤掉。因此,我们会尽量多地吸收符合自己评判标准的行为模式。我们随时会发现支持我们观点的证据,而一些反面证据,我们则视而不见。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不是来自事实,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另一些想法。就像西蒙(Simon)和加芬克尔(Garfunkel)在他们的歌中唱道:“一个人会听到他想听的,而听不到其他的……” 根本就不存在没有偏见的知识。 有选择地接受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发展出一种有选择地接受外界刺激的特性,这是确保个体安全的能力。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理论上我们每秒可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但我们的感官具有选择性,只会接收一小部分,其他的则视而不见。所以,感官跟个体的主观意识有关。 我们筛选信息的标准是什么呢?不是精确的感觉器官,而是我们的接受过程。我们接受到的并非事物本身的真实性,而是我们自己的真实性。我们通过大脑接收信息,而大脑又受到个人兴趣、经验、期待与需求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用耳朵听,而是用记忆听;我们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大脑看。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价值取向,自主选择典范作为模仿对象。 再者,人们对于他人的注意力也是一样。我们会依据个人的经验、印象与价值观,有选择地接收值得注意的人物特征,而对方在我们面前也会有选择地表现出某些特征。于是,我们就“创造”出了我们所熟悉的人物形象。同样,其他人也是这样“创造”其他形象的。是啊,我们的生活就是由无数想像组成的,而且我们还会天真地认为:“别人肯定也这样想!”但事实并非如此,除非他就是你。 所以,人的感知是扭曲的,没有对错之分。人们所说的“客观”感知,或在工具的帮助下离事实更近或更远之类的说法,都是无稽之谈。个体的感知极具选择性。想像一下,四周杂草丛生,虽然我们站在一起,却几乎看不到对方。此时,我们又怎会知道双方离得有多远呢? 企业的“评估发展中心”经常会举办一些训练课程,提供一些专业知识,减小判断误差或避免错误决定,可惜都是多此一举。因为个人的观察或注意力不可能改善,况且也没有任何比较的标准。人们可以改变看法或观察方法,可以注意其他事物,但不可能“改善”看法,更不可能完全客观。只有高傲的知识分子才会认为,他们的看法或观察更正确。 所以没有下属会跟上级完全一样,最多只是相像。因为他们不可能完全同步地接收信息。但是,很多经理人都认为自己是权威,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当成真理,并要求下属照单全收。他们忘了,每个下属都是不同的个体,当谈及对某人的看法时,下属很可能在想:“我的看法跟你完全不一样。”(当然,他们可能什么也没说)由此可见,对于他人的评价,只是“你”的真理,从来都不是绝对的真理。 主观的评价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S.Bruner)对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孩子做了个实验:他给这些孩子们看同样的一枚硬币,然后让他们估计硬币的直径。结果,社会较低阶层的孩子估出来的数值,比较高阶层的孩子估出来的数值大,因为对他们而言,这枚硬币的价值比较高。 同样,我们对某人的评价,也会受到我们对个别行为方式看法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对那些鼓吹“价值中立”的人说:根本就不存在没有价值色彩的感知。“重不重要”或“喜不喜欢”,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 不要告诉别人该如何“做自己”。 让我们再来做个小实验。请回答下面这个问题:“当你的同事怎么做时,你才会觉得他不错?”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印象和偏好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它能直接反映出个人的价值重点,正面的或是反面的。在前面的例子中,如果你的下属刚好符合你的价值评估重点,你会倾向于认为他是一个“好”员工;如果不是,你会认为他比较差。那么,对于员工而言,这纯粹是运气吗?那倒也不是。如果这个“差”员工不是你的直接下属,而是其他部门的,而他又恰好符合他所在部门主管的评判标准,那么他就是一个“好”员工。或者,有些你认为是“忠诚”的下属,在你同事那里可能就“过犹不及”;在你这边“富有冒险精神”的员工,在你同事那边就是“鲁莽、轻率”……通常,当我们想合理地推翻以前的结论时,我们就会以“评价”作为借口,这就是全面性评价的主要功能。 如果主管和员工的价值标准和感知程度相近,这就称为“社会相似性”。相似性越高,彼此的评价也会越高,换句话说,晋升的机会就越大,正所谓“臭味相投”。在管理层面上也是如此:管理阶层越高,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就越接近。 前段时间,有位记者要我帮她从德国企业的董事长当中,挑选一些最具创意和反向思维的代表人物。但我绞尽脑汁想了好久,却列不出十个人。结果这位记者就以此写了一篇专访:能力不足的企业领导群。毫无疑问,一致化的、毫无创意的管理方式,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因为市场差异越大,就越需要多样化的管理方式。 如上所述,我们对他人的评价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下面的式子可以表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X先生的行为 +Y的感知 +Y的评价 对X先生的评价 从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者的感知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举足轻重。诚如社会学家格奥尔格·西梅尔(GeorgSimmel)所说:“看见只是动作,认知才是行为。”人类的大脑和外界是隔绝的,否则我们就会在过度的刺激中消亡。相对于外界环境来说,我们的大脑是一个独立、自理的密封系统。它只能处理自己的内部事务,理解自己的内部语言;它也只能接受内部的刺激,很少有外界刺激能影响它。从因果关系看,外部因素不能导致内部效应,而内部因素才会引发外部效应。因此,事实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创造的。评价就是这样一种创造形式。 从你的感知和价值尺度衡量,如果某人符合你的要求,他就是一个好员工;反之,就是一个差员工。其实,承认自己的主观性并不可耻,反而是有益的。但还是有很多经理人采用各种评估系统,想隐藏在机械主义的“客观性”背后,逃避自己的责任。但是: 没有什么比绝对的主观主义更难接近的了。 反而是标榜“客观性”的管理工具,削弱了管理阶层的实力。而那些相信伪客观性的人,更是错上加错。如果一个主管能够接受员工的主观看法,认同他们的意见、观察能力和标准,那么他就会在员工中成为权威。也许这些主观感知并不是事实的真实反映,但是,当自己的成果受到上司重视时(当然,这也只是主观的认定),下属都会很兴奋。然而,当你限于“客观”、“公平”和“透明”的压力,企图掩盖个体的主观性时;当你想用死板的评价区分下属的工作绩效时;当你想把他们的工作成效数字化时—你就陷入了分析、分析、再分析的漩涡。伪客观带着“简单易行”和“透明化”的幌子,结果产生的只是差劲的员工。如果你要为你的评价方法辩护,那么就会失去自己的尊严。 尽管说出对下属的评语 所有的绩效评估手册上都有这么一条:“你必须承认自己也可能会搞错。”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评价无对错(除非你没得到足够的信息而误判)。对于你的员工,你完全有权利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没有必要掩饰什么。员工的行为方式和你不一样,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他的绩效跟你预测的有出入,这也是合情合理的,除非他是你,而不是另一个人。员工们可以完全不顾及你的观点,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去做。即便他们和你在语言层面上保持一致,其实心里还是原来的想法。由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掩盖了某些真实的想法,所以,绩效评估体系最终都是失败的。它又一次隐瞒了事实的真相,变得不再透明,也无法透明。 现在还有一种趋势,就是先让员工们进行自我评价。这个做法看起来很有参与感,也符合企业民主、共同决策的呼声,好像很客观。但是,除了能让某位主管做秀似的自我离职外,我实在看不出它还有什么作用。这种可笑的做法会让员工陷入矛盾之中。你要他怎么说?自我贬低,把自己修理一番?还是先自夸,然后被主管打入十八层地狱? 根据认知心理学和评价理论的观点,这根本就是一场闹剧。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评价无对错。主管和下属有不同的评价,这是很正常的。差异性才能带来丰硕的成果,表面的和谐是自欺欺人。所以请你简单明了地告诉员工,你是怎样评估他的,不必美化、渲染你的观点,也不必为你的观点辩护。但是,千万别认为你的观点就是正确的,也别要求员工按照你的方式改变。 没有人会让别人说,自己是什么样的。 可能性、事实和知识是交叉很深的三个概念。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最终的论断。我们必须统一其使用条件。一旦管理阶层独占诠释事实或知识的权力,那么他们的评价就会引起具体的、决定性的后果,最终导致一片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