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二章 敢于冒险 机遇抓捕财富(1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1984年,沈文荣针对建材奇缺紧俏的形势,决定投资建材行业来发展自己。经过对市场的分析,他决定搞钢窗料的生产。凭着他对市场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全体沙钢人的刻苦努力,他们相继开发出9个系列35个规格的产品,改建新建了7条专业化的生产线,年产量达35万吨。由于产品品种全、质量好、沙钢钢窗料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70%,产品被原冶金部评为银奖。这是沙钢人在市场上挖掘到的第一桶金。它为沙钢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资金、管理和过硬的职工队伍。更重要的是使沙钢人具有了一种意识,“要生存要发展,就要靠自己拼搏奋斗,花最少的钱,获取最大的效益。
1989年,5年的钢窗料生产使沙钢人集攒了资本,也积聚了更强的发展愿望,“要上就上最好的。”短流程生产线是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沈文荣决定买下英国比兹顿钢厂的一套75吨超高功率电炉短流程生产线,总投资3000多万美元。一个年产30万吨的小钢厂要上国内一流的高技术装备,怀疑、规劝和嘲笑一起涌来,沈文荣顶住压力,力排众议,果断拍板。就这样,中国第一条短流程生产线顺利投产。这一成功使沙钢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沙钢的第三次跨越积累了资金和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沙钢的成功在国内冶金界引起观念上的变革,世界最先进的短流程生产线中国人完全能掌握。
到了1993年,沈文荣把眼睛盯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上,决定投资2.2亿美元,分别从德国、瑞士、美国引进90吨超高功率电炉和连铸连轧等世界最先进设备在沙钢集于一体。这条线上出来的产品,品种全、产量高、质量好,成为国外进口替代品。这一跨越使沙钢的工艺装备达到国内一流,具有世界90年代先进水平。沙钢的钢产量也一跃超过了100万吨,经济效益走在全国同类企业前列,沙钢的技术队伍、工装水平、管理能力、职工素质也都走到了国际前沿,这一成功增强了沙钢人做强做大的自信心,沙钢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1996年,沈文荣在前几次成功跨越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品种结构,涉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品种领域。韩国浦项钢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钢厂,沈文荣投资2.9亿美元与浦项钢厂合资建设采用当时最先进技术的15万吨冷轧不锈钢板、15万吨镀锌板生产线和14万吨钢板加工中心,1999年新项目建成投产,沙钢成了中国不锈钢冷轧板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1999年时,沈文荣根据国内制造业对优特钢的需要,从德国和瑞士引进两座100吨特钢电炉、LF和VD/VOD精练炉、连铸机生产线,生产各种优特钢;2002年建成投产。这一次的跨越,使沙钢的生产能力、技术装备、产品品种、产品质量、生产效益、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全面地走到了全国的前列,达到了真正意义的世界先进水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沈文荣这位“船长”驾驶沙钢这条“小舢板”在驶出河汊,开进长江,闯入大海的过程中,已把沙钢这条“小舢板”打造成能搏击风浪的万吨巨轮。
对于沈文荣的成功,不时听到有人说,沈文荣运气好,国家每次大的发展机遇都被他抓住了,所以才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理,但仔细琢磨,其实不然。机遇是客观存在的,它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为什么有的企业面对机遇却视而不见,有的企业也看见了机遇却抓不住,有的企业抓住了机遇却难以取得效果。辩证法告诉我们,机遇只属于勤奋执着、不怕艰苦、苦苦追求的人。没有坚定的目标,不屈不挠的精神,为求成功即使刀山火海也在所不惜的意志,是难以品尝到机遇转化为成功的甜蜜的。
利用杠杆,白手起家
看准时代特征,掌握大势,找准机会,见缝插针,这样做下去,自然会获得成功。
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具有敏锐的目光,机遇一出现,他就立刻出手。因而,机会永远只属于醒着的人,对于那些不够清醒的人来说,只有在回忆中才会发现机会在哪里,机会永不会垂青他们。
一个17岁随兄弟至京的“打工仔”、一个用3万元贷款开始家用电器经销的“北漂族”,一个三十几岁的“小伙子”,具有狮子一样的品质——既有足够的耐心为将来的机会做准备,又能抓住时机迅猛出击获取猎物。他就是中国亿万富豪黄光裕。
黄光裕出生于1969年5月。小时候,黄家家境清贫,最困难时,黄光裕曾拾过破烂、捡过垃圾。也因为家境困难,他16岁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跟着20岁的哥哥从老家广东汕头北上内蒙古做生意。
1986年,17岁的黄光裕(那时他还叫黄俊烈)跟着哥哥黄俊钦,揣着在内蒙古攒下的4000元,然后又连贷带借了3万元,在北京前门的珠市口东大街420号盘下了一个100平方米的名叫“国美”的门面。在那里,黄氏兄弟先卖服装,后来改卖进口电器。
当时黄光裕也琢磨过做食品生意,但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没达到那个程度;做服装生意,有面料、季节性的讲究,他也不太懂。而家电相对比较定型,他觉得自己做起来还比较合适。当时家电还是有货不愁卖,就看你能不能进货。
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店”的招牌正式挂出来了。尽管是有货不愁卖,但黄氏兄弟仍然决定走“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而当时那个卖方市场背景下,很多商家正在采用“抬高售价、以图厚利”的经营方式。
其实当时所采用的经营方式也有被逼的万分。那时的商业机构大多是国有单位,有一级、二级批发站,有自己的渠道和网络,实力比他强,门路比他多。“作为一家个体企业要想办法吸引来客户,必须有自己的东西才行”,当时他想出的方法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薄利多销。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