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30节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之祸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视时、视人、视事、视场合——这是说话的四大前提。其中,“视人”是一件很难在一瞬间就可以完成的事,因为“视人”不仅要看其外在,还要关注其内心之所想。世间万象,人心万种,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把话说完,而忽略了“听者”余后之所想的话,冷不丁哪句话得罪了谁,弄不好自己还蒙在鼓里呢。
有道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而“意”实质上就是指对说者本意的曲解,甚至造成不良反应。无疑,“听者之意”是个不好伺候的玩意儿。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听到了可能会有不同反应。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没什么,一笑了之;而有的人就可能会敏感些,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此这就要求人们应该尽量避免说一些有伤人之嫌的话,因为可能你是无心说出的话,却给他人造成了莫名的痛苦。除了利益之争而辩,谁又愿意看到自己说出的话无意中伤害了他人呢?
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都快到点了,还有一大半的人没来,心里很焦急,便自言自语地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这种情况,更着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接近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这一则故事虽然纯属杜撰,如果不认为说话者有愆尤,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些走掉的客人统统都是蠢蛋。但若是回到说话者角度来看问题,更深层的谬误便出来了:这个请客的主人显然是忽略了自己的出口之言与言下之意之间的因果关系。你没想到的当属你的无心,但在场的客人对你的言下之意难免会从另一个极端加以引申,以至出现如上那幕连环性的“走客”误会。我看要是追究其罪的话,该罪当归主人自己的无心口误。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另一个含义是基于听者处于隐形状态而论的。俗话说“墙有缝,壁有耳”“路上说话,草窝里有人”“没有不透风的墙”“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些大抵都是对说话者“防隐”意识的一种告诫。尤其是本身就是带有隐性的话,如果说话时被他人偷听了,那可就危险了!
且不说出门在外有多少天灾人祸,光是平常说话时稍稍一不留神,身边一个陌生人也许就会把你的存折掏空。
说者无心,往往表现在身边的人放松了应有的警惕。有一位王女士坐车到异地办事,当她掏出手机打电话时,才发现手机里预存的话费已经用完了,王女士就借车上售票员的手机给她的一位亲戚打电话,让他去买一张100元的话费卡充到手机里来。一会儿,对方就来电告之将卡买好了,叫她记一下卡号和密码。王女士掏出自己的手机一边摁键,一边大声和对方核对着号码。
听者有意,这大多属于防不胜防的小心眼之人。还接着前面的事往下说。等王女士将所有号码摁完后,以为钱已充进自己的手机里了,可一核对,还是没有钱。她以为搞错了号码,又和对方进行了核对,并没有发现任何差错。后来,王女士的亲戚拿着卡到售卡点,经查卡里已经没有钱了,售卡点告之已经被充值了。到底是什么原因?王女士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据售票员反映,当王女士和亲戚核对号码的时候,有个小伙子也拿出手机摁键,王女士说一个他摁一个,当王女士说完不久,小伙子便起身下车,一溜烟走了。无疑,那个小伙子就是通过偷听卡号密码的方式窃取了王女士的话费。
那位小伙子作为听者有意的受益者,因其无德理应受责,但我们更应该感到可怖的是:因为说者无心,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仍然在没完没了地重复着这位王女士的错误呢?
这起事件给每个人敲响了一个警钟:管好自己的嘴,不仅仅是在熟悉的社交场合,同时也要留意自己身边的草草木木是否也长了邪恶的耳朵!
人的五官各有各的敏感专长。因思考而说,因听而思考,这两个敏感区的一来一去,耳朵无疑占据了绝对的上风。但凡听则解——无论是曲解还是深解——“听者之意”一直成为众多“说者”心头之患,原因就是太多人不“慎言”,不同程度地吃过“听者之意”的亏了。
对于曲解者,说话的人总是感到很委屈,可能他本是好意,但听者却敏感过度,扭曲了说者的意思,并为此闷闷不乐,甚至会神经质地乱加引申,产生悲观和逆反情绪;对于深解者,那都属于地道的邪恶之徒,说者就更不舒服了,就像前面说到的那个王女士,她怎么会想得到,就连这么普通的对话,也会为一个陌生的“有意”者“听”了引出祸端来呢?其实归结起来,还就是要怪自己的嘴太轻,管不住。
当然,从“听者有意”角度的要求人人都管好自己的嘴,这是天下最难的事。就连具有卓越口才能力的圣罗兰和具有超人的组织能力的苏菲亚·罗兰,不也都有过因为自己的“无心”而得罪下属的经历吗?这就说明,在为人处事当中,说话的方式是要有所考究的。尤其是声量控制、遣词用句等方面要格外的谨慎小心,否则就很容易遭到他人之“意”的曲解或深解。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