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4节:盛大猜想会否重蹈死掉企业的覆辙(4)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 企业迅猛发展后管理的失败
可以说,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上,还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创下三株公司曾有过的成长奇迹。成立于1994年的三株公司,注册资金仅为30万元,而到了1997年底,当年的销售额高达80亿,其净资产已高达48亿,4年间增长了16000倍,且资产负债率为零。这一速度是其他企业望尘莫及的。
但三株的失败也是非常快的,表面原因是因为一场官司,但深入看却发现三株的管理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
三株在1994年时只有几十人,而到了1997年的时候人员已经猛增到15万人,在全国县级以上的城市里都有三株的销售队伍。三株组织上的不适应症早在其快速成长的1995年就已初露端倪。当时,公司内部的贪污与浪费已十分严重,据三株公司审计部门发现,在1995年投入的3个亿广告费中,有1个亿因无效而浪费掉了。在不少基层机构中,宣传品的投放到位率不足20%,甚至一些执行经理干脆把宣传品当废纸卖掉。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机构日益庞大,层级逐渐增多,总部的许多指令在层层下达中被歪曲或变形,甚至石沉大海。
上令难以下达,下情难以上传,政府中的官僚主义在三株公司得以繁衍。三株总裁吴柄新不是没有看到这一点,但他没有采取类似比尔·盖茨的“重建组织”的做法,而是开展自上而下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在一次又一次的“三查三反”和“一打五反”的运动之后,三株公司的“大企业病”不但没有得到遏止,反而在不断蔓延。
他在后来自我总结时说,三株当时的大企业“恐龙症”严重,机构臃肿,部门林立,等级森严,层次繁多,程序复杂,官僚主义严重,信息流通不畅,反应迟钝。在公司总部,几大体系是大中心套小中心,各体系之间,各中心之间画地为牢,互成壁垒,各自扩充人员,增加职能,争权夺利,形成了一个个割据分立的小诸侯。
当时的分配制度也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健全。在转轨以前,是“干的不如坐的,坐的不如躺的,躺的不如睡大觉的”;转轨以后,虽然情况有所转变,但分配不公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有的公司经理和财务部长的岗位工资是3000元,在5%~10%的范围内浮动,一线市场员工的工资是300元,在50%~60%的范围内浮动,员工一二百元钱的收入,生活都无法保证,谁还去干工作?他后来说,在整个1997年,思想政治工作大大淡化了,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少了,企业理念没有了,激励机制畸形发展。这是我们应深刻总结的教训。
同时因为管理上的问题,致使浪费问题极为严重。由于财务、法纪的监督制约没有及时跟上,浪费现象在许多子公司表现得极为严重 :首先是广告费上的浪费。(1)由于投入缺少了针对性,缺少了效果分析,广告费打水漂的现象十分严重。(2)广告费的管理出现严重失控。许多子公司巧立名目,向总部套取广告费。(3)吃广告费回扣的现象十分严重,而且屡禁不止。其次,产业兼并造成了较大的浪费。对兼并企业缺乏认真的论证,尤其是对产品的市场潜力、市场前景缺乏认真的调查分析,导致产业兼并出现较大失误。 再次,人员上 的浪费也相当严重,尤其是转轨以前,人员急剧膨胀。有的公司70%的广告费被用作劳务费,哪里还有钱做广告?人员上的增多还造成了许多内耗,相互攀比,公司的团结没有了,战斗力减弱。此外,行政费用上的浪费也十分惊人。有的子公司一年的电话费达39万元,招待费达50万元。轨轨以后,有的子公司招待费仍居高不下,去年8、9两个月就达7万多元,有的子公司外事干部一天报4顿餐费;还有的子公司墨水成箱成箱地买,保温杯一次就买400多个,手机BP机等乱配,司机、甚至工厂管接待的小姑娘都配上BP机了。
亚细亚开业9年竟没有进行过一次全面彻底的审计,外单位向公司借款800万元,只需跟总裁王遂舟打声口头招呼即可,而不需办任何手续。
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可以用海尔集团的“抗斜坡球”理论来说明。海尔的“抗斜坡球”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好比是一个沿着斜坡往上滚动的球,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职工中可能出现的惰性形成对球体向下的内外两种压力。如果没有一个向上的大于这种压力的推力,球就一定会往下滑。对于企业来讲,这个向上的推力就是强化基础管理。为此,海尔要求职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全面地对每人每天所做的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海尔之所以能持续地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避免了类似于这10个企业“猝死”的命运,这种强化基础管理的管理模式功不可没。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