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广阔天地造就广阔胸怀(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绿荫掩映中又有四个大字映入眼帘“碣石观海”。崖壁上有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第四次出巡时,专程来到碣石山求仙刻石,令丞相李斯刻写的《碣石门辞》。我提醒王京注意看。
峰回路转,走过一段路后豁然开朗。绳子的两端还是系在我们父子之间,喘口气,一阵冲刺,我们爬上了峰顶。极目远眺,西北是重重叠叠的山峰,犹如层层浪尖,远近山头雾气
升腾,群峰掩映,想起杜甫一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猛地回转身来,朝南方望去,秦皇岛港至滦河入海处上百里的海面尽收眼底,渔船帆影历历在目……
渤海岸边最大的泻湖——七里海如银带豁然跳出。“那是咱们村,一直向前走是七里海,再往前就是新开口。渔船更多了,养虾的也多了……”我向王京指点着。
“哎,不对呀!曹操不是在这儿写的诗吧?”王京突然想起了此行的目的,用手指着远处说:“你看东南是秦皇岛,西南是滦河入海口,从碣石山这儿是看不见诗里描写的‘水何澹澹,洪波涌起’的。”
看着他脸上一本正经的样子,我接过话题说:“是啊,现在我们站在碣石山上,视野里却没有了当年魏武帝《观沧海》中描写的景物,正所谓沧海桑田,时过境迁。”
“那诗中的古‘碣石’在哪呢?”他脸上充满了疑惑,紧追不舍地发问。
我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接着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曹操诗句‘东临碣石,以观苍沧海’中的‘碣石’,还是毛泽东诗句‘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碣石’,在注释中都解释不一。因为从《观沧海》中可以看出山在海的东侧,现在世人眼里的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后来就有人杜撰了‘碣石沧沦海’说:即六朝以后,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渤海沉没了古碣石,来牵强这首诗。其实这只是近千年左右的事,纵观这段地质年代史,咱们这里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此说很可能是无稽之谈。这几年总有些人试图在仅有十几米深的海中寻找这座名山的遗迹,也没有结果。又有人说昌黎城北的碣石山,就是诗中的‘碣石’,究竟曹操当年站立的‘碣石’现在何处,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
“二千年前的‘碣石’是不是现在的碣石山呢?”
王京边自言自语,边转过身来看着我,好像在向我寻求答案。
看着他那严肃认真的表情,我深思片刻,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马上就要读初中了,就要学《中国历史》了,北魏有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他的地理学专著《水经注》里就有碣石的记载。近代地理学家也考察了今天的碣石山,并且撰写了《碣石考》,考证说当年魏武帝观海时的海岸线在今天的京山铁路一线,当时碣石山前的海水大举北侵,使山前的平原变成了一片浅海式泻湖。”
说完我看着他堆满稚气的脸蛋,盯着他那双透着思考的眼睛。他想了一下,喃喃说:“不对,《昌黎县志》还有《碣石考》都不准确,一、二千年前海水根本就没有北侵。”
听完我先是一怔,然后爱怜地抚摸着儿子的头说:“以前我给你讲过,咱们村叫潮河,两个字的偏旁都有水。我曾经问过村里识文断字的老辈人,老辈人又听前辈人讲,500年前有一个叫王隆的山东人迁徙过来,成了咱们村的先民,当时海水一涨潮,咱们村就像一个乌龟壳浮在水面上,一落潮,人才能走出来……”
“爸爸,”他耸了耸肩,打断我的话:“二千年前昌黎县城往南到咱们村至少20公里没有被水淹没,因为咱们村周围地层中的古海底贝壳能说明这个问题。”面对着这个带有古地质学术性的话题,我即感慨,又激动,忙鼓励道:“儿子,说说看。”
此时的王京似胸有成竹:“咱们村只有500年的历史,不能证明500年前咱们村的地质变化。记得你说过,咱们村子里或农田打井或挖菜窖,只有村西和村南地层中有贝壳,而村北一直到碣石山脚下的地层中都没有贝壳,这就说明没有贝壳的地层至少几千年没有被海水淹没。”此时他像一个小科学家在缜密地分析着,论证着。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