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而司考!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中国是个考试的国度!自“科举”到“高考”,从升学大考到能力测试,从水平、等级考试到资质、资格考试,自儿时到壮年,从任职到升迁……,考试充斥着社会各个角落,无考不为行,无考不成业,考试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考试伴随着我们走过人生。
考试,自古就是中国的国情,在“考史”上它出现过短暂的“休止”,但决不随个人的好恶而改变,也不因社会变迁而逆转。俗话说得好,“既不能改变之,就必须适应之”!何况迄今为止,我们还真的想不出有什么比考试更好的办法。考试是我辈必须老老实实、认认真真面对的人生大事!
达尔文前辈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为考试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生活方式,那么要想生活的更好一些就必须研究考试。现实中,考试不仅催生了一门显学——“考试学”,同时还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与繁荣,乃至产生了“考试经济”、“考试产业”。当然,这有些过了,凡事过必损。但在此,笔者无意对考试制度的功过是非予以置评。我所关注的是,考试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是什么?如何发现和掌握考试的规律与方法?
“学不好肯定考不好!” 学习是考试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做一个出色的考试者,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因此,学习方法是我们首先需要研究和掌握的知识内容。但“学得好未必就考得好!”学习与考试毕竟不是一回事,不同的考试还有不同的特征与规则。故仅仅会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考试的原理、发现考试的规律、学会考试的技巧。学习的方法和考试的技巧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考试的学问。
考试学问,一方面来自于理论的抽象,另一方面则出自于实践者的体验。基于前述考虑,我们在推出了《快乐司考——名师点睛司考方法》一书之后,又组编了其“姊妹篇”《快乐司考——高分考生解读司考方法》,目的是从教员和考生两个视角揭示司考的本质,为大家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本书共收录了28位司考高分得主的司考经历与理念。其中,19名是在校研究生,9名为在职工作人员,其中有7位是省级状元,他们的平均分数为429分。笔者在与他们的接触和交往之中,得到了三个强烈的印象:
首先,这是一堆“考虫”。他们有着敢于胜利的信心,咬定青山的专心,默默耕耘的静心,勤奋吃苦的耐心,扎扎实实的诚心和永不放弃的恒心。
其次,这是一群“考王”。他们大多身经百考,逢考必胜,“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从不惧怕考试,从不畏惧考场,司考在他们眼里“不过如此”,可谓霸气十足。
第三,这是一帮“考圣”。他们不仅各自都有着独特的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而且对司考有着独到的见地。其中,不少关于司考的理念和观点达到了高屋建瓴、振聋发聩的境界。
一个人会学习已非易事,加上又善于考试则两全齐美。一个人一次考试成功不足为奇,逢考必胜则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求的。进而,如果这个人还能通过自己的体验而抽象出考试的理论或学说,则达到了“立说”之高度。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一个人能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和知识分享给大家,为社会献出爱心,则堪称“功德”圆满了。本书主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真诚地谢谢他(她)们!
当然,本书高分考生们的经验也并非十全十美,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这点希望司考后来者清醒认识。由此,笔者建议各位:尽量选择本书中适合自己的方法而效仿;在复习之前或复习之余阅读本书为好为上。此外,本书的编排体例是一种新的尝试,编辑方面还存在不少错误与不足,恳请读者谅解并欢迎赐教于以下意见箱:cupllw@sohu.com
司考是艰苦的,有人说是“痛并快乐”的历程。确实,我所见到的这28位司考明星以及10%的“司考分子”们,他们得到了成功的快乐,他们是痛并快乐的人。然而,还有90%的“司考分母”,他们“痛了”但快乐吗?恐怕不少人是“痛了并不快乐”。于是我揣摩,他们不能感到快乐的原因是不是过于功利,难道司考真的是惟有功利吗?非也!非也!
是为执业而司考,还是为了学习而司考,这是每一个司考者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只为执业而司考,其过程和结果都可能只是痛苦而感觉不到快乐。我是很赞赏为学习而司考的理念的。因为,只有学得好才能考得好,只有学得好才能做得好,水到渠成是真理。相反,如果渠虽成而水不至,则当然只有痛苦而不会快乐,不少司考过关者在执业中捉襟见肘,就是最好的例证。事实上,只要你认真学了,不管考试通过与否都是收获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说“司考无败者!”司考是一场没有败者的竞争!
为了执业而司考,更为了学习而司考。明确司考的目的,摆正司考的心态,既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尽情地享受司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祝大家司考快乐!
刘卫2005年4月于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