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之花开遍香江满世界(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1957年,李嘉诚赴意大利考察塑胶花生产,回港后,他率先推出塑胶花,立即成为热销产品。其后,他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又因生产规模太小,险些前功尽弃。当塑胶走遍世界之时,他由此赢得“塑胶花大王”的桂冠。
20世纪50年代中期,香港工业化形成热潮,港产工业品源源不断打入国际市场,越来越引起国际商界的重视。在港九市区边沿及新界,山寨式工厂如葡萄串布满新工业区。
长江塑胶厂经历过濒临倒闭的危机后,生机焕发,订单如雪片飞来,工厂通宵达旦生产,营业额呈几何级数增长。李嘉诚的信誉有口皆碑,银行不断放宽对他的贷款限额;原料商许可他赊购原料;客户乐意接受他的产品,派送大笔订单给他。
居安思危,上一次危机,正是在春风得意时发生的。李嘉诚的头脑异常冷静,思考长江研制的现状及未来。
香港的塑胶及玩具厂已有三百多家,长江厂只是其中经营状况良好,但缺乏特色的一家。长江厂出口的塑胶玩具,跟同业并无多大区别,只是款式有细微变化而已。除了同业,谁还会关注有一个“长江塑胶厂”呢?李嘉诚不满且忧虑。
的确,香港的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卖得很“火”。细究之,香港产品的优势却是廉价,这实在是可悲的事情。大陆政权更替,“难民”逃港,香港储备了大量的劳力资源。20世纪50年代,港府对来港人员,来者不拒,作为后备劳力资源。香港的工资低廉,故而产品廉价。难道港产货就不能以质优款新而称雄国际市场吗?
长江厂从创办起,所生产的两大门类:塑胶玩具和塑胶日用品,先后变化了几十款。这大部分是按照代理经销商的订单,设计改型的。厂家为商家所左右,李嘉诚曾想站在消费者立场上,推出新产品左右商家,因为太忙,风险又大,只能作罢。
执业塑胶业已是第7个年头,李嘉诚自觉仍属这一行业的平庸之辈,他从来就不是个甘于平庸之人。他渴望有个新突破,使长江厂从同行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
寻找突破的视野,不能局限于弹丸之地香港,而是国际市场。
李嘉诚不是一个寻常意义的企业主。我们且不探究他的内心世界,单看他的外在表现。在工业区和闹市区,人们常能见到不少这样的中小企业老板,他们聚在酒楼菜馆,觥筹交错,豪饮暴食;他们或去麻雀馆(赌坊)小赌,去跑马场大赌,去澳门豪赌;他们中,更有人是妓寮凤楼的常客,枕香抱玉,共度春宵。香港既是投资家的乐土,又是逍遥客的销金窟。他们中,不乏精明的赚钱高手,就这一点,注定他们不太可能大发达。
李嘉诚与这一切无缘,这必须归结于他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李嘉诚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工作完毕,还要自修功课。临睡前,舒展疲惫的身肢,斜靠在床头翻杂志。他购买和订阅的杂志都是经济类的,他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一日深夜,李嘉诚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目光被一则简短的消息吸引住: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即将投入成批生产推向欧美市场。
一直苦苦寻找突破口的李嘉诚,如迷途的夜行人看到亮光,兴奋不已。
欧美的家庭,室内户外都要装饰花卉。这些植物花卉,经常要浇水、施肥、剪修、除草。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许多家庭主妇变成职业妇女,对这些家庭来说,不再有闲情逸致花费时间去侍弄花卉。并且,植物花卉花期有限,每季都要更换花卉品种,实在麻烦得很。
塑胶花正好弥补这些缺陷。现代人以趋赶时髦为荣,塑胶花的面市,将会引发塑胶市场的一次革命,前景极为乐观。
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希冀和强烈的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
春天的意大利,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明媚的阳光、旖旎的山色、千姿百态的雕塑、古色古香的建筑,莫不吸引了大批的世界游客。李嘉诚无心观光游览,他心里惟有争奇斗妍的塑胶花。
他在一间小旅社安下身,急不可待地去寻访该公司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风尘仆仆地来到厂门口,却戛然却步。
他素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守与戒备。也许应该名正言顺地购买技术专利,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方肯出手。
那么长江厂只能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谈何突破?聪明的香港人善于模仿,对急于打冷门、填空白的李嘉诚来说,等塑胶花在香港大量面市后模仿,将会遇到众多的竞争对手。
市场的竞争,又是时间的竞争;赢得时间,就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