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4节 [焦点]浙江新观察(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温州经济怯步——“温州模式”即将没落?
温州,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奇迹,一个被海内外媒体不间断追逐的沿海山城,曾让多少人为之喝彩、为之鼓吹。而当温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先发地的“温州模式”大红大紫的烟尘慢慢消退时,最近,温州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然而,这次关注对温州却不是利好的消息……
这次诱发人们关注温州的不是温州飞速发展的奇迹,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温州老板神奇的创业故事,而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不断下滑。
2003年上半年温州GDP增长落到了浙江省倒数第二的位置,七八月更是落到了浙江省倒数第一位;工业产值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等四项经济指标上半年也排倒数第一。
甚至有经济学家认为“温州模式”25年后将消失。对此,人们不禁要问:温州怎么了?
1.
产业缺失,温州无缘重化工业提速
2003年,我国经济越过了拐点,开始了新一轮的飞速发展。这一次,发达地区重化工业、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1998年以来重工业增长相对于轻工业增长有加速趋势,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这一比重的提高幅度更大,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一轮重工业化时期。
在浙江,以宁波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和以杭州为代表的IT等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让人注目,也使这两地的发展速度持续高涨。“轻工消费品为主的结构,是导致温州工业与全省出现反差的主要原因”。温州市政府的一位官员向记者坦言。分析浙江省的工业运行轨迹不难发现,2003年来在重化工业高增长的带动下,全省工业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轨道,而占温州工业比重近四成的电气机械、服装鞋帽、皮革毛皮羽绒等行业产值增长却明显放慢。
温州除了轻工业,其他类型的企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几乎是零。当然这次以重化工业为龙头的经济腾飞,温州只能与其失之交臂了。由于产业的结构性缺失,导致温州因没有重化工业提速的支撑而显得发展速度在省内相对缓慢。
2.
资本与企业外流,本土“血阻”
近几年,温州在省外的投资行为迅猛高涨,其资金数量之多,投资行为之众,扩张领域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山东在温州招商,一周就达136亿;在东北,目前已有76亿温州资本投放;一个月内,浙江老板在苏州投资就达35亿元人民币。由温州的一些民企组建的“温州财团”,以1000亿的资本在全国各地房地产市场“攻城略地”。自1995年以来,温州一地已有千亿民资流向外省市。
为何温州民资大量外流呢?
在温州地区听到民企抱怨最多的是土地太少、太贵;人才太少、太难招。这是温州民资与民企外流的最初动因。“土地是这儿的稀缺资源,温州人均耕地仅有3分多一点。”温州市政策研究室研究者一语中的。
相关资料显示,工业用地的日益增长和耕地保护政策的矛盾在温州越来越尖锐。如在瑞安,2002年的工业用地需求在1万亩左右,但用地指标只有1500亩。温州的郊县甚至镇上的土地现在每亩价格很多都达到了25万左右,价格远远超过上海郊区及苏南的地价。无奈之中,温州不少中小企业主纷纷把目光投向既有土地资源又有优惠政策的外省。
人才匮乏是制约温州民企特别是大企业发展、导致企业外迁的另一重要原因。浙江无论是高校数量,还是高校总体质量都远不如上海、江苏,而外地及海外的人才大多受制于温州高得惊人的房价以及偏于一隅的位置,大多不敢来、不愿来,从而导致温州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短缺。
其次,进入21世纪,众多温州民企已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进入第二轮的快速扩张期。一向善赚全国钱的温州人,在二次创业中,兴起了新一轮的对外投资的热潮。不少经济专家认为,温州民资与企业的外流,是企业在更大范围里参与市场竞争、优化配置全国甚至全球资源、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表现行为。
再次是温州人向来有流动经商习惯,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向外流动与拓展的步伐。温州人只要能赚钱,哪里都愿意去。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至少有一半的温州商人外出经过商。另外,随着民企二次创业的进一步深化,已经形成了从温州人走出去,到资本走出去,再到企业走出去的阶梯式推进的局面。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现在众多温州民企是整体外迁,有记者调查显示,温州的外迁企业光有一定知名度的有1000多家,整体外迁的企业就有250家左右。这样的外移显然对温州经济发展是相当不利的,这样不但是资本增量的外移,存量也将随之而去。
12/13
温州的民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很少,如果民企和民资为了寻找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西迁,或到上海、北京等地寻求产业升级,长时间浩浩荡荡的外迁,久而久之会出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急剧萎缩。同时还会造成温州本地资本短缺与血阻,缺乏足够的资本发展新经济;再加上温州本地新经济如高技术产业又是短腿,这样,必然造成温州经济的空档,导致经济速度减缓。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