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29节 厦门和金门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厦门和金门:一个自由贸易区的构想
2004年2月12日,厦门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李非教授提起了设立金门贸易区的话题。他建议,设立“金厦经济合作区”,加强两岸合作。
原厦门市计委主任、现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参事郑金沐亦指出,现在正是厦门从特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变的合适时机,可以在厦门实施自由贸易区功能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厦门金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其思路与目标为:
1.厦门的下一站:自由贸易区
郑金沐在其《厦门经济特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基本构想是:首先将厦门象屿保税区的范围扩大到本岛,
实施自由贸易区的功能,请求中央批准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一个口岸;
同时,考虑与台湾地区的某个口岸(如金门或高雄)合作,建立区域性自由贸易区。
郑金沐认为,要实现厦门由经济特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首先是启用和健全原特区管理线,除原有在厦门大桥附近设立的管理线外,尚需在海沧大桥开口处增设新的管理线措施。全面启用这两条管理线,并实行“一线管出不管进,二线管进不管出”的管理模式。即“一线”只对区内进入境内的货物进行管理,而对境外进入区内的货物予以放行(武器、毒品以及少数国家禁止或限制入境的商品除外);“二线”只对区内进入内地的货物进行监管,防止逃税走私,而对内地进入区内的货物不加限制,以免切断自由贸易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在货物进出和税收方面,实行自由进出政策,境外商品除消费品需海关许可并征收关税外,属于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的产品均可自由进出,免征关税;实行以货币自由兑换为核心的金融政策,方便资金自由进出。
在人员进出方面,放宽入境管理。同时,大大放宽区内人员出国考察、培训和商务活动的限制,并提供更多的方便。
在投资方面,除国家禁止经营的行业外,区内所有行业实行自由投资政策,区内企业都享有进出口经营权。
李非教授提出的“金厦经济合作区”,与郑金沐的厦金自贸区有异曲同工之妙,李非将其方案称为厦门和金门的小“CEPA”。
李非提出,要在政策审批机制、产业合作机制以及金融合作机制上有所创新,如大型项目的审批标准适当放宽,厦门市政府的审批权限从3000万美元提高到1亿美元。放宽台资银行、保险、证券机构进入条件,可不把设立代表处为先决条件,适当降低台资银行设立门槛,资产规模以不低于60亿美元为限等。
2.大嶝——一个微缩的样本
其实,所谓的金厦自由贸易区,目前已经有一个现实的微缩版本。它就是由国家批准的全国唯一一个对台贸易市场——厦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简称大嶝市场)。
该市场位于厦门市大嶝岛,距厦门本岛70多公里路程。大嶝与其临近的小嶝、角屿三个岛屿当初是对台前线,曾经被称为英雄三岛,三岛总面积13.8平方公里,以大嶝岛最大,面积为8平方公里。
大嶝市场的形成源于两岸活跃的民间贸易。1998年5月1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大嶝市场,以规范民间贸易。当时给了大嶝市场三条政策:第一是台湾商品入市,符合国家规定的商品,每次不超过10万美金,免征关税,免予办理配额许可证;其次,台胞凭有效身份证可以在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第三,游客进入市场购买,每次不超过1000元人民币,免征进口环节税。大嶝市场实行封闭式管理,市场汇集了边防工作站、检验检疫、海关等机构。
国家允许台湾的土产、粮食、纺织服装、轻工业品、工艺品、医药保健六大类商品进入市场,台湾船只要靠岸,只要提前24小时报备,人员凭有效身份证半小时办妥手续上岸,市场内交易以人民币结算,进出口则以美金结算。
五年来,大嶝市场共接待200万人次客流量,其中台胞3万多人次,累计实现营业额7亿多元人民币。全区共有500多间店面,目前实际入驻商家320家,最高峰时,在里面经商的台胞有60多家。
然而,大嶝市场的发展还是不尽如人意。大嶝市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洪契坦言,一方面,市场的发展直接受到两岸情势影响,直到2002年元月台湾当局允许“小三通”之前,台湾的商品不允许直接从台湾运抵大嶝,通常是从香港转船到公海,再由市场派船去接驳。中间的转关费用,抵消了减免的关税,有的商品其运费甚至比关税还高。其次,由于政策规定,每人在市场购买的商品最高限额为1000元,因此导致高档商品无法入市。此外,小额贸易的特征是量少品种多,按照一般贸易的有关规范来申报检验检疫监管等,程序繁琐。但洪契对于大嶝市场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他认为,目前厦门市政府将包括大嶝在内的区域定位为对台经贸和对台旅游特色功能区,加上基础设施的改善,将有利于增加游客的数量,吸引两地的商家。
同时,厦门市政府正在争取国务院批准将大嶝购物的限额从1000元提高到3000元。这将有利于扩大商品的范围、档次以及提高旅客的购物积极性。
洪契认为:“厦门和金门要建立‘经济合作试验区’,可以先从大嶝与金门的合作开始,借鉴大嶝近年的发展经验。而且大嶝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政策配套不完善、监管措施不适应等,在厦门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也可以迎刃而解。”
3.福建可不再“边缘化”
回望1985年,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同时被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时至今日,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构筑起领跑中国经济的经济体系,在全国的经济总量中,长三角占22%,珠三角加港澳占28%,而福建全省只有4.5%。福建省有关领导多次坦言,福建过去的很多优势正在缩小或失去,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和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小。
最具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台资的走向,改革开放初期,福建是台资登陆的滩头阵地。然而,此后台资大多集中于珠三角一带,20世纪90年代中期,台商越来越多地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聚集。对此,福建省确立了“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郑金沐认为,近年来台资经历了西进(向珠三角转移)北扩(向长三角扩张)的过程,而与台湾一衣带水的福建没有从中获得明显的好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和长三角以及珠三角相比,福建匮乏完整的产业链。厦金自由贸易区设立后,台湾的生产资料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厦门进入大陆,福建将成为珠三角以及长三角台资企业原材料的集散地,这种辐射效应,能够使福建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后的第三极。
不过,厦门市副市长黄菱对于“厦门金门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持谨慎态度。他认为,厦金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必然涉及到两地政府的谈判,这必然会牵扯到政治层面的因素,因此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民间推动。
李非认为,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是“厦金自贸区”的谈判主体,可以是厦门市政府和金门县政府。当然,厦门必须获得中央的授权,而金门也要获得台湾当局的授权,但是通过地方政府,可以一定程度上绕开政治敏感地带,回到经济的层面上来。
“如果厦金自由贸易区能够成形,将有力带动金厦两地的经济发展,我们台商无疑是举双手欢迎的。”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吴进忠说。
(记者邹愚)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