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31节 北京想象(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2.还是要做制造业
在这里,对北京的期望最高。
“环渤海经济圈”、“首都经济圈”、“京津唐一体化”、“西环渤海经济圈”、“大北京地区”……这一系列概念的关键词都是北京。
解放以前,北京是一个消费城市。但是,解放后,北京大力发展工业,如首钢扩建、燕山石化等,一些重工业都放在了北京,北京一度成为在中国特大型城市里仅次于沈阳的重工业城市。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务院对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是四个中心:政治、文化、教育和科技。没有提经济和工业。就近的天津则由于原有基础和交通优势,被定位于开放型的工商业城市。
但是经济建设在北京市一直处于重要位置。包括一名中央领导主持北京工作时,曾经提出:“北京不是经济中心,但是全部工作必须以经济为中心。”
在新的形势下,北京市政府发展经济的口号是“发展现代制造业”、“总部经济”、“打造北方金融中心”等。作为首都,北京有着天然的资源集聚优势。一系列新的企业落户北京,特别是现代汽车的到来,更成了标志性的事件。
这引起了不少非议,认为北京发展经济有“不务正业”之嫌。天津、石家庄等城市一些人士更是认为,北京市不应该把重点放在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上,抽离了很多本该属于他们的资源。
孙久文以理性的态度回应了这种非议:“任何中心的建设,都是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的。如果没有经济作保障,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困难的。”
孙久文认为,北京目前还没有能像上海那样处于经济扩散期,它比上海发展得慢,还处于集聚期,在这个时候要求它对周边辐射是不现实的。应把北京看作是一个市场,通过市场的手段来加强与北京的联系,不一定非要通过行政或政府的手段来联系,也不一定非要通过行政区域的调整来联系。
事实上,有专家告诉记者,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宏观政策下,地方不发展本地经济,GDP上不去,你的政绩何在呢?而上大型项目,尤其是汽车这样的黄金项目,是拉动GDP的良药妙方。
孙久文说,我们做过一个关于北京市第三产业的调查,发现北京市的第三产业占比是全国城市里最高的,但是总量并不高。我们认为这是北京市第二产业支持第三产业的能力不够,所以工业还是要发展的。至于是不是一定要发展汽车这样与周边的城市形成直接竞争的产业,那是另一回事。我觉得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北京发展的新兴产业。
3.做伦敦不做华盛顿?
对于经济中心与首都的关系,一位北京市政府官员认为两者并不存在矛盾:世界上有两种首都发展模式,一种是“华盛顿模式”,一种是“伦敦模式”,前者只是政治中心,后者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他表示,北京要走的是后一条。
而到目前为止,北京离伦敦好像还很远,定位不清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孙久文觉得,北京的经济形象应该是整个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至于在这个问题上和天津之间的矛盾,我觉得是可以解决的。天津应该发展以港口为中心的港口经济,而北京的基础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这两者之间是可以互补的。
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教授提出的“首都圈”及“大首都圈”的发展设想是,建议先发展首都圈的核心地区,即主要指京津唐三市之间三角状的广大地区,而通过首都圈发展的综合影响力,环渤海地区将会逐步形成与首都圈在功能上联系紧密、在空间上相互独立的经济联合区域——大首都圈。
天津市长戴相龙强调,把天津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和中国北方重要经济中心,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北京的联合与协作。
由于功能众多,人口急骤增加,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北京,因而,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在规划与自流的双重影响下,千年古都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记者覃爱玲)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