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香港的经济困局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2002年1月21日
读者转来一篇长文,洋洋近两万言,由4位经济学者联手撰写,内容是如何拯救香港经济。但我搜索一下,发现通篇完全没有提及“联系汇率”、“福利”、“地价”、“财政赤字”、“减薪”或“减价”的问题,而“通货紧缩”也只是一句带过,我便思忖:只字不提关键点,要分析得有见地,可能性很小。
理解经济现象,分析经济走势,必须从制度和约束条件着手,才能得到有意义的观点和线索。光是搬字过纸,罗列宏观经济数据,用“去年同期”、“前年同期”的数据横比竖比,只有数据,没有情况,就算长篇大论,也只是“用事实解释事实”,永远弄不清楚哪些是因,哪些是果。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逞论对症下药?
联系汇率的制约
香港今天的经济困境,是由几个并发的因素造成的。首先是港英政府遗留下来的“联系汇率”机制。香港实行的“联系汇率”,不是其他国家的“外汇管制政策”,而是“港币的发行机制”。香港三大发钞银行每储备1美元,就发行7.8港元。港元实际是美元的代币,在香港流通的实际是美元。也就是说,香港政府不具备控制货币总量的酌情权,其好处是可以避免政府滥发货币的风险。
但问题是,一旦美国发生通货膨胀,那么香港也会“引进”通货膨胀;一旦美国发生通货紧缩,那么香港也会“引进”通货紧缩,而今天香港的经济困难——物业价值暴跌、负资产人士大增、裁员减薪、消费疲弱、利率贴近零——恰好就是“通货紧缩”的综合症状!遗憾的是,在“联系汇率”的制约下,香港政府不可能靠调节货币总量来舒缓困难。
通货紧缩的症状
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货币流通总量“意外大减”。一旦发生了意料之外的货币紧缩,经济生活中的“相对价格关系”就会发生紊乱,通货紧缩的症状就会迸发。例如,某人原先月挣三千,供楼、伙食和娱乐各花一千。设想现在发生通货紧缩,全社会的货币总量意外地减少一半。要是各行各业都步调一致地减价一半,那么生活本来可以照常。但问题是谁也不愿率先减价!
通货紧缩造成的困难,就是“全民一致减价”的困难。细说起来,这个困难有三层。一是心理接受的困难。要减薪减价,面子上过不去。二是获取信息的困难。人们由于无法判断到底是自己时运不济,还是整个社会都面临通货紧缩,所以要过一段时间才肯认命。三是许多长期合约,例如银行的按揭合约、长期订单、工资合约、福利承诺等,都明文约定了固定的货币金额,几乎无法推倒重写。
大量“负资产人士”就是这样产生的。假如发生“通货膨胀”,即社会货币总量处于增长阶段,那么最走运的就是早期借钱买楼的人,他们得到了越来越“值钱”的楼房,而只需偿还固定数额的货币;相反,假如发生“通货紧缩”,即社会货币总量处于萎缩阶段,那么最倒霉的也是当初借钱买楼的人,他们必须偿还固定数额的货币,而得到的却是越来越“不值钱”的楼房。
同样,银行的利率接近零,主要根源也是“通货紧缩”。银行的业务是借钱和还钱,而不是借物和还物;银行结算都是以“货币”为单位,而不是以“实物”为单位的。所以,随着货币总量不断减少,“今年借多少,明年就要还多少”的难度必然大增。假如货币总量明年减少三分一,那么货币利率就很可能是负的。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