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无绝人之路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刚开学时,广大师生都对在暑假里冒出来的海舟书亭另眼相看,但没过几天就不觉得新鲜了,因为书亭中没有报纸,也没有书刊。但报纸要从何处进货呢?王晓庆出来向校外报亭的刘老板咨询。尽管刘老板对王晓庆很客气,但口风却很严,并不透露自己的进货渠道。或许这也是“江湖规矩”吧,王晓庆也没有详细追问。
能不能想个办法了解一下进货渠道呢?这天,王晓庆一早就到了刘老板的报亭附近,远远地跟着他,看他到底去哪里进货。原来,刘老板是去报刊发行点取的货。
在报刊发行点,王晓庆了解到,每天可以在早上7点、10点或者下午3点来拿报纸。但这个时候恰好是他上课的时间,能不能找一个既不耽误上课又能去取报纸的两全其美的办法呢?可发行点的人都说“不好办”。
无奈之际,王晓庆找到了《重庆晨报》的一个女社长,把报亭的情况原原本本地讲了一遍。社长听后非常激动,她说:“学生做这样事,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个,我们一定支持你!”随即,她与发行主任协商,每天把报纸打好包给王晓庆预留一些。而王晓庆可以在每天中午放学后过来拿,卖不完的第二天再退回来,并且可以一个月以后再结账。
“事情都是通过努力争取来的。”现实经历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王晓庆的这个想法。
报纸进货的问题解决了,可也不能只卖报纸呀。俗话说,货卖堆山嘛。东西越多越好卖。其他的货怎么办呢?王晓庆与一个到学校推销书的书商商量:“我在学校有一个店面,你可以放一些书在我这里,我帮你卖,怎么样?”对方十分高兴,不久就运来很多书,并且同意等书卖出去后再结帐。这种方式对王晓庆最大的好处是,他可以不进行资金投入就有了很多品种的书。
渐渐地,王晓庆感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因为他一上课,书亭就要关门,他下了课才能赶过去,来去都匆匆忙忙的。他很自然地想到了招兵买马:谁没有课,谁就过来负责看店面。
随着人员的增加,书亭卖的商品越来越多。除了书籍、报刊、杂志、邮票,还有食品、计算机相关用品、文化用品等,到后来居然还开始卖早餐。海舟书亭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只要一下课,就有很多同学前来光顾。而此时,在书亭服务的同学最多时已达9人,它先后为460多名同学提供了勤工俭学机会。
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与书亭的位置密切相关。海舟书亭在学校行政楼下面,临近王晓庆所在的工商管理系的系楼门口,还与同学们上课的教学楼相对,所有同学上课都要经过这里。当初王晓庆负气而离开学生会,而书亭的红火的确为他出了口闷气,但他的心思早已经飞得更远了。
在一次活动中,王晓庆偶然认识了某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初次接触,他们沟通很融洽,谈话间就有了做英语复读机的想法。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实施,并出了样机。王晓庆还参与了这家公司在重庆地区的推广活动,成为了区域总代理。这些都成为王晓庆为同学们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的良好切入点。通过各种活动,王晓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贷款全部还上了。虽然书亭挣的钱不多,但他已经把自己经营理念的基石打得十分扎实了。
生意做得好,王晓庆在其他方面也不甘落后。由于是学校广播台的播音员,他有机会从图书馆借到更多的书籍资料。他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把学院所有系的课程内容全部涉猎了。每个学期,他利用开学后的两周时间把本学期的课全部自修完,之后就成为逃课大王。他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及格就行,最主要的是要知识广博。
王晓庆的大学生活就是这样在学校和生意场中度过的。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他反复接受锤炼,思想也日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