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节 分拆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早在1997年春天的时候,柳传志便称赞杨元庆是个“发动机”。“他驱使下面的每一个部门的头头是小发动机,而这些头头驱使下的小部门的头头是小小发动机,一直驱使到每一个员工。”他说杨元庆“功不可没”,“已经成为一个基本上能经得起批评同时也经得起表扬的干部了”
因为杨元庆成为“发动机”,柳传志得以在1997年联想集团的圣诞讲话中宣告:“现在联想集团经过了一年的努力,国内和香港两部分业务有机结合在一起,五千多员工精神抖擞,准备大干一场!”
联想集团组成了新的董事会,李勤、曾茂朝、杨元庆、马雪征、郭为与柳传志一起成为董事会成员,柳传志是主席,李勤是副主席。
1997年4月10日,马雪征出任企划办主任,杨元庆出任电脑公司总经理,郭为出任联想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未来联想的权力人物悉数出场,联想的权力分配案就此拉开序幕。
柳传志和李勤赢得了南北整合之战,赢得了联想的快速发展,但他们又面临其他转折之痛。杨元庆和郭为之间的冲突成为联想成长的暗礁,他们彼此心中的角力,他们有意无意的较量开始变成昭彰事实。
联想分拆的策划者之一朱立南后来说:“其实很早就开始谈,谈的不是分拆,而是如何解决内部业务冲突。冲突当时已经蛮厉害,因为同一个企业,既做自己的产品,又卖代理产品,两个不同的事业部,渠道都存在着竞争。他们都有自己的渠道,分销是分销的渠道,代理是代理的渠道,都打着联想的名号抢客户,人员方面也会有一些冲突。”
业务之冲突愈演愈烈,已近水火之势。一边代理东芝笔记本电脑,一边生产联想昭阳笔记本电脑,本为一家人,却动辄恶言相向,一边说“千万别买联想昭阳,买了就遭殃”,一边回击道“千万别买东芝,小日本欺负中国人”。郭为和杨元庆倒还和睦相处,其部属却已火并于街头,怨恚于内心。
当柳传志、马雪征和朱立南发现让郭为委曲求全为杨元庆甘当陪衬并不现实后,他们开始策划分拆。他们不得不做出妥协。他们不可能像跨国公司那样,一旦业务冲突,便迫使一人辞职,或者将其所辖业务整体出售。“柳总心疼,都是联想的子弟兵,手心手背都是肉,”朱立南说,“最后我们谈到分拆。这是一个创举。”
这的确是一个创举,只是并不伟大。它不是为了解决业务上的纷争,而是为了解决人事上的角力。就像朱立南说的那样,“都还是联想控股的子公司,在联想大家庭,大家都未成年,都是儿子”。
然而,杨元庆跟郭为已经“没法在一个屋檐下抡大勺”。矛盾蓄积太久,已经不可调和,矛盾又引发其他矛盾,层层纠结,缠绕为一团乱麻。“有总部跟子公司之间的矛盾,公司内部也有冲突,还有柳总自己规划的问题”,朱立南说,分拆可以一举三得。
但是他们的美好设计很快便被高盛泼了一瓢冷水。朱立南在深圳与高盛谈判,高盛的财务专家对他的动议不屑一顾,说:“人家二十个Billion(10亿)的公司还没有分拆呢,你们两个Billion就分拆了。”朱立南不能告诉高盛,他们是为解决杨元庆与郭为的冲突才选择分拆,柳传志更不可能站出来将其设计昭告天下。2002年8月,柳传志去美国丹佛演讲前,见分拆后业务并未受损,便壮起胆子冒着被股民指责的危险承认了“因为人的因素而分拆”。在他袒露心迹之前,他并不开心,朱立南说:“柳总他喜欢说大实话,所以他也挺憋屈的。”
整个2000财年都是一场过渡,联想内部已确定分拆,一个叫联想集团,由杨元庆执掌,一个叫联想神州数码,归到郭为名下。一年后联想完成分拆,神州数码失去了“联想的前缀”,完成了上市,郭为哭哭啼啼地跑到知春里的一间写字楼里,给自己找到一个办公室。他们从此再也没能拥有使用“联想”品牌的机会。
“联想” 是无形资产,合法的联想只有一个,合法的联想未来也只有一个,它现在属于那个叫杨元庆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