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贵族包装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若干年里,人们一直喜欢“红色包装”,特别希望自己是“里面三新”的贫雇农出身,最好父母是苦大仇深、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大字不识的人。似乎这样,才最令人骄傲,最值得炫耀,最让人尊重,也最可靠放心。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按照家庭出身,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一类是“红五类”(贫农、雇农、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子弟,一类是“黑七类”(地主、富农、资本家、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走资派)狗崽子。当时有个家喻户晓的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把出身的决定作用讲到了极致,把封建的血统论昭示的淋漓尽致,凸显出“红五类”子弟的优越感和所谓“黑七类”狗崽子的无奈。
近些年,具体不知从何时开始,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和某些人那里,对出身的好恶、向往、评价,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甚至发生逆转,帝王后裔、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成了一些人的追求。不仅历史上声名显赫、功勋卓著、彪炳千秋的人物,不少人攀龙附凤,趋之若骛;有的历史人物名声不好,甚至声名狼藉,也不乏寻根问祖、津津乐道、颇感荣光之人。更有人祖上本是民族败类、反动军阀、不法奸商、恶霸地主,干了许多祸国殃民的勾当,竟也或亲自动手,或假手他人,在报刊或电视上,或明或暗地加以宣传,并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只要是名人,不管是好名声还是坏名声,一律攀附,打上出身名门的标签,抬高自己的身价,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这就是今天一些人追逐的信条。为名人建故居,为典故争属地,而好坏不分,美丑不辨,也是这个心态,于是就出现了拼命把夜郎自大的夜郎说成自己地区,耗资费力为民族败类建故居等咄咄怪事。“不留名千古,就遗臭万年”这类腐朽思想,重又在有些人头脑中作祟。
有些人的包装是全方位的,不仅包装成名门之后,还要包装成受过良好教育,穿衣打扮要十分考究,饮食起居要讲究质量,言谈举止要有绅士风度。于是,有的原本学历不高,现在通过各种方法,已经拿到最高学历,甚至是哈佛、牛津、剑桥的博士、硕士学位;有的工资本来不高,却穿的都是名牌,用的都是高档,甚至戴上几十万元的手表招摇过市;有的过去经常出口不逊,十分粗鲁,现在也附庸风雅,拿腔作调起来。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自我感觉良好,别人却难首肯,说不定会嗤之以鼻。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