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莫为未来做苦役(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永远追不上明天
龙德府的府尹李侯与汾阳的善昭大师是旧相识。他派遣使者邀请善昭大师去主持承天寺。使者请了三次,善昭大师都拒绝了。
到了第四次,使者说:“请和尚三次都不成,我因此被长官责罚,这次若再邀请不成,恐怕我必死无疑!”
善昭大师想了想,答应了。他办了一桌菜饯行,席间他对大家说∶“老僧要去了,谁可以陪我?”
一个僧人站出来说:“我可以跟着去。”
善昭大师问:“你一天能走多少里路?”
那个僧人回答:“五十里。”
善昭大师说:“你这样跟不上我。”
又有另一个僧人站出来说:“我一天可走七十里路。”
善昭大师说:“你这样还是跟不上我。”
这时侍者走出来说:“我跟得上,和尚你走到哪我就跟到哪。”
善昭大师说:“这样你可以跟得上我了。”
然后,善昭大师回头看了使者一眼说:“我先走了。”
他把筷子一放,就圆寂了。大家大吃一惊,而侍者也站在善昭大师身边,入灭了。
我们也许无法理解这个故事里更深的禅机,因为世间普通人无法达到境界。但是每个人看到这个故事都会有所得,因为它象一颗珍珠,每一个角度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如果我们从善昭大师指出的僧人无论走多快都跟不上这个角度来理解,就可以发现,它是在指出我们追逐的人生态度的矛盾。正如下面这首英文诗中所说:
walkingfar,walkingfast
yourlifewillnevermove
untilyoureallyknow
theCOLOURofYOURSOUL
在人生中,不管我们走得多快,都无法赶上正在寻找的东西同,因为它永远在前面的激流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妨用一种恬淡和安适的心境,以及不为压力所动的气度来面对明天。
要得到这种心境和气度,并不需要超然于物我之上,摈弃杂念,心静如水,坦然处之,它所需要的只是不断地刷新和超越自己,随时看淡各种欲望。
我国古人很看重恬淡安适的个人修养,称之为心性。耿楚侗有一首诗曾经这样描写个人修养的一种淡泊境界――
俗情浓艳处,淡得下;
俗情苦恼处,耐得下;
俗情抑郁处,遣得下;
俗情耽溺处,撇得下;
俗情劳扰处,闲得下;
俗情牵绊处,斩得下;
俗情矜张处,抑得下;
俗情难忍处,忍得下;
淡泊就是这样一种自自然然的状态,一种从从容容的气度,一种旷达致远的境界。
古人说,“一笑百虑忘,松风奏笙竽”“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表现了古人宽阔的胸襟和豁达的心境。然而,现代人也仅仅只能向往,想学是很难的。
因为现代人的名利欲望太炽,激烈的社会竞争下的心理压力太大,普遍的挫折感太深。
现代人生活在喧嚣和躁动的世界中,再也摆脱不掉各种欲望地纠缠与羁绊,到处碰撞得鲜血淋漓。在阳光与掌声、阴谋与陷阱的重重包围里,左冲右突,心力交瘁,竟活得这般累。
于是,我们常见人们愁眉苦脸,少见笑逐颜开,常见忧郁寡欢,少见兴高采烈。由衷的高兴、微笑、欢乐对于许多人已成了奢侈品,而精神疲劳、心理抑郁,却像流感一样在社会人群里蔓延。于是,我们听到了许多人说“活得累”、“活着没有意思”。
躺在床上想着曾经有过的单纯,可惜已经被撕扯得支离破碎,曾经有过的一丝安宁也被横扫得荡然无存。
打开窗子,可看到的是霓虹灯在远处充满诱惑的闪烁,纷纷扰扰的声音刺痛了耳鼓。于是愈加焦虑不安、六神无主了。为什么人总要被各式各样的欲望所折磨所碾压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不要诅咒欲望,只是要用心灵呼唤淡泊。
人们总以为自己有多重要的事情要做,于是为文凭而读书,为做官而媚笑,为身份而沉默,为拉关系而串门,为谈恋爱而看戏,为流行而穿着。
我们总担心会失去这样那样的东西,比如薪水、职称、地位、荣誉,企图抓住一切,似乎也抓住了一切,却惟独没有抓住快乐。在我们拼命伸手抓这抓那的时候,快乐像小鸟一样飞走了。所以,必要的淡泊很重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绝非陶渊明逃避现实的消极处世,相反却恰恰是远离欲望,洁身自好,豁达处世的大胸襟、大境界!想必他是在一种极端轻松的心态下,生命与大自然融合为一。倘若缺乏脱胎换骨似的自我扬弃与修炼,绝不会抵达这等境界。
今人出于狭隘的理解,将这些古人归于消极遁世一类。结果偏执一词,体味不出其中的奥妙。这恰恰证明我们深陷欲海而无力自拔,欲望的盐粒已经把我们从灵魂到骨髓腌渍得那么彻底。
淡泊是视身外之物如草芥的气度,是从精神到品质的锤炼,是不被物利左右的超越,也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升华,是一切顺其自然的从容状态。
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过程中,要能够保持一种平衡心,多问自己几个然后呢,有了这份平常心,形形色色的欲望便能收敛,会少些焦虑,少些浮躁;多一份安适,多一份恬谧,心似一泓碧水,继而胸襟为之开阔,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淡泊,不包括身披袈裟,青灯作伴,默诵经卷的那种,而是无为而有为。
在淡泊的拥抱中,放开心情享受上苍的赐予,修炼洞察秋毫的本领,学会放松,学会旷达,学会致远,品尝人生甘苦,经历世事沧桑,而不再匆匆忙忙地向明天赶。
莫为未来做苦役
有一个人出门去作客,穿了一件粗布的短衣。
在路上有一个人见到他,对他说道∶“你天庭饱满,相貌端正,将来一定是能够得到荣华富贵,为什么要穿这样的粗布衣服呢?我现在教你一个办法,使你可得到很华美的衣服,你要相信我,我决对不骗你”
穷人听了十分欢喜,说道∶“我一定听你的话。”
那个人就在路旁点起一堆火,对穷人说∶“你把所穿的粗布衣服脱下来投入火中,这粗衣烧掉后,你可在这里忍受一会儿,立刻可得到华丽的衣服。”
穷人于是照他话,把身上穿的衣服脱下来烧了。可是他忍受着饥寒等了半天,也没有等来华丽的衣服。
和穷人追求富有一样,现代人也会本能地追求成功。这无可厚非,因为个人的追求恰恰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问题是追求的方式和心态。
是心平气和地去追求,还是不顾一切去奢求?是边走边保养,还是破车开到底?是享受成长的快乐,还是为现实而委屈自己?是踢好每一脚球,还是心里满载着胜负得失?
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么我们就是在欺骗自己脱下衣服扔进火里,只为了那个也许“华丽”的明天。
尽管如此,只要我们活着,明天就总还有明天,未来就总还有未来,我们的目标总是无法达到,肩头上的轭绳永远不会自动松下。
追求成功的欲望总是说:再用一点力,总会发生些什么的;再进一步,目标就近了。我们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告诉自己,必须再加一把劲,因为人每天都在接近目标。
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念头,与我们的目标纠缠在一起,变成一个皮鞭,把我们变成奴隶,抽打得我们后背发痛,。
我们被鞭打着为了未来而苦苦挣扎,总有一天会感到困惑和迷失,觉得已经没有任何目的,无处可去,无话可说,无事可做,一切努力都没有意义,像漂浮在池塘上的浮萍一样,没有归宿。
如果我们问一个拥有成功事业和快乐生活的人:“追求成功,达到成功境界的过程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他们往往会带着自豪的微笑着告诉我们:“那种感觉好极了!我无法想象以其它方式生活。”
而如果一个人整天忧心忡忡或咬牙切齿,告诉我们:这种滋味苦极了,不仅是身体疲惫,而且精神压力巨大,心情没有一刻放松,心里很苦,却无处诉说。
这就是区别,这种区别不是因为其它的差异,而是一种观念上的区别,前者视追求为乐事,后者视追求为苦役。在后者的向上,成功和快乐是一对矛盾他们没有真正的快乐,只有责任和负担。
人生并非一场竞赛,也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它其实只是我们生来就具有的权利,它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有一个秀才赴京赶考,他来到一个庙里借宿。临走的时候,他拜见一位大师,希望大师能替他念上一段经,祝他在科场上独占鳌头。
那知大师只在一旁静静静地听着,一言不发。
秀才心急如焚,问大师为什么不肯帮忙祝他科考成功。大师只说了三个字“然后呢?”
“赶考成功就可以做官啦!”
“然后呢?”
“做了官就可以发财啦!”
“然后呢?”
“发了财就可建屋购地一生无忧啦!”
“然后呢?”
秀才有点不耐烦了,对大师说:“你永远什么然后呢然后呢,升官发财有屋有地不就够了吗?”
但大师不慌不忙说了最后一句话:“你死了以后呢”。
今天与未来之间,没有任何义务可言,从今天到未来,只是我们个人的成长历程,也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并非一场难以忍受的苦役。
未来只是寄托在今天的一种愿望,绝不能为了愿望牺牲今天。
著名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愿望就是寻求表达的可能性。”我们的品质都通过真实的愿望被表现出来。一旦我们描绘出了自己希望成为的那种人的品质,我们就能够把关注焦点转移到今天应该重视的领域,以便实现我们明天的愿望。
为了成长,我们需要像一棵树一样,既要不断结出果实,拥有成就累累的事业,又要伸展枝叶和根须,以便感知到更多,得到更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