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 在圆融中享受人生(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融合自己,也融合别人,融合得到的一切,也融合失去的一切,才能活得圆满而快乐。
人生中的定和慧
佛教讲究戒、定、慧三种修为,以达到超脱的境界。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的俗世人生,要想快乐,也同样需要这三种修为。
所谓戒与定,就是排除外界的干扰,专心于自己的目标,不受任何影响。我们用下面这个小故事来形象的说明。
某个时代,有一个国王想找一个宰相。
后来他找到了一个才华可以充任宰相的人,但不知道他的修养如何,于是就想试探一下他。
国王召来这个人,随便找了个罪名要杀他。于是就有大臣解劝,国王答应暂时不杀他,命令他用一个盘子盛满油,从东城捧到西城,不准滴出一滴,否则仍然要杀头。
这个人捧上油盘,战战兢兢上路了。
在路边,他的父母和妻子认为他必死无疑,悲伤地哭泣,他没有看见。接下来又有倾国倾城的美女从他身边走过,围观的人不计其数,但他没有看见。后来忽然不知从哪里跑来了一头疯象,吓得满街的人乱跑乱跳,可是他一心一意在盘子上,仍然没有看见。
不一会儿,路边的一座建筑突然失火,人们都跑来纷乱不堪地救火抢求救东西,而且殿梁上的一巢马蜂,被熊熊的大火一烧,全飞了出来四处螫人。这个人脸上接连被螫了几下,可是始终没有感觉到,仍然专心致志的捧着油盘往前走。
最后,这个人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而且一滴油也没有洒出来。于是国王便拜他做宰相,以为一个人做事,能够这样专心,即使是喜马拉雅山也可以推平,何况其它事情!
对身处佛门净地的出家人而言,这是一种基础的修为,也有一些方法可循。但对身处纷扰世间的我们来说,却只能求其近似,而无法真正做到戒除人生的一切欲望,面对任何事物时心如古井之水,波澜不惊。
正因如此,慧的要求更高一些。也就是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从现实无可奈何的困境中想办法,来打破障碍,超脱一切。
曾经有父子两个贼,老贼年纪一天天大了,可是儿子的技艺却并不精湛。
有一天,他的儿子问他:“父亲!您老了,告诉我找饭吃的法子吧!”老贼不好推却,便答应了。
到了晚上,老贼就把小贼带到一富人家,挖了一个洞,进到屋里。用百宝囊的钥匙。将一个大柜子的锁开开,打开柜门,叫他儿子进到里边。
等儿子钻进去之后,他又把柜子锁了,并且大喊:‘有贼!有贼!’他便走了。富人家听说有贼,赶急起来搜查,搜查结果,东西没丢,贼也没有看见,仍然回去睡觉。
这时锁在柜子里的小贼,不晓得他父亲什么用意,只想怎样才能逃出去,于是就学老鼠咬衣裳的声音。一会儿,屋里边的太太听到了,就叫丫环掌灯来看衣服。
丫环刚一开开柜子,这小贼一跃而出,一掌把丫环打倒,把灯吹灭,飞快地逃走了。富人家马上派人追。一直追到河边,小贼情急智生,把一块大石头抛在河里,自己绕着道儿回去了。
到得家里,看见他父亲正在喝酒,就埋怨他父亲为什么把他锁在柜子里。他父亲只问他怎样出来的。他把经过说了之后,老贼便掀髡微笑道:“你此后不愁没有饭吃了!”
这也是人生中的突破障碍的智慧,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在面临外界的诱惑与内心的安宁之间矛盾时,我们就陷入了类似这个小贼一样的困境。
如果说这种困境代表了人生的一个悖论,那么它的解决也就存在于生活的每一步之中。只要我们把欲望和节欲融合起来,把定和慧融合起来,就有快乐。爱与欲的统一、定与慧的融合,本来应该象山与水一样和谐从容。
中国古人以乾坤为天地的代称,认为天地是万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和谐地处于宇宙之中,天地之性,就是人之性,因此人类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朋友,万物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
人的天性是终极道德的本原,人心中天然具有一种能够达成定和慧的能力,使我们能够与外部世界达成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后天的名利欲望蒙蔽,人往往不能发现和动用这种能力。诚意正心等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欲望蒙蔽,把心彻底地解放出来,也就是达到“放心”,从而具备这种能力。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没有像山那样固执的形象,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是多变的,柔和而又锋利,
破除我执方圆满
在我们的一生中,需要把很多东西圆满地融合起来,才能走出烦恼的困扰。人生本如一面镜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只是因为我们为浮尘所染,而且固执着不肯清洗,世界的一切就变得面目全非,不可通融。
但要做到融合,就必须破除执迷。
在这一点上,犹太一基督教与禅宗思想是相通的,它们都主张为了达到完全的快乐、开放和生气盎然,必须摒弃对于自我与外界的执着。
汉朝时,飞将军李广驻扎在右北平。那一带经常有老虎出没。李广箭法如神、臂力过人,经常只用一箭就能把遇到的老虎射杀。
有一次,他出外巡营晚归,他率领一群随从来到一片小树林外。走着走着,李广猛抬头,在朦胧的夜色中忽然瞧见前面草丛里,伏着一只吊睛白额的斑斓猛虎。他迅速抽出弓箭,使尽全力射了过去。弦响处,一箭正中猛虎。
手下的随从见他射中了老虎,正要跑上去看。李广担心猛虎未死伤人,马上一摆手,率领他们疾速离开了。第二天,他又带人来到昨晚那片小树林旁。
他们走近一看,不由全楞了:昨天他射中的并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大石头,李广射出的这支箭陷得很深,几个人想去拔也拔不出来。
李广打马走近一看,自己也纳闷起来,石头怎么能射得进去呢?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对准那块石头又射了几箭,箭碰到石头,只迸出几束火星儿,却再也射不进去了。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小孩子到一个寺庙里玩耍,看到了一口很大的钟,他走上去,轻轻抓住,竟然一下子举起来了。
他把钟放下,突然想到:“我才不到十岁,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气呢?”于是他就再次上前抓住钟,可是再也举不动了。
这两个故事虽然有些传奇色彩,但是事奇理不奇,说明人在没有对一件事的执着时,本能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可是一旦有了执着,力量反而受到抑制。
李广在昏暗中能够一箭射穿石头,是因为他的心里和眼里只有箭和老虎,;当他知道这是一块石头时,心里就已经有了执着,只把它当作一块石头,当然就就射不进去了。
我们从这两个故事中得到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可能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只有破除了分裂与执迷,才能得到圆满与和谐。
一般来说,我们对于好的东西容易执迷,容易在坚持中迷失自己,这是容易理解的;很少有人意识到,其实我们对于很多不好的东西也容易执迷,这种执迷对于人生的伤害更大。
一位和尚云游四方,晚上见一小屋内有光发出来,暗喜有缘遇到有功夫之人,于是推门入室,见一老叟盘坐于炕上。
打过招呼,这和尚便问:“施主练的什么功?”
老叟答曰:“菩萨咒。”
和尚大为高兴,心想自己出家40年,尚未听过有菩萨咒,忙向老叟请教。老叟说:“我练此咒60余年,尚未传授过一人,就是6个字:听唵、嘛、呢、叭、咪、牛。”
老叟把“吽”错念成“牛”。和尚一听笑了,告以此咒非菩萨咒,乃6字大明神咒,并指出最后一个字念“吽(hong)”而不念“牛”。
和尚走后,老叟按更正的去念,总是绕口念不好。3个月后,和尚又来到小屋外,心想老叟把“牛”改正念“吽”后,功夫当更高了,不料屋内一点光也没有。
和尚进门一看,老叟正按他教的念大明神咒,最后“吽”总念不好。和尚疑窦顿生:为何老叟念“牛”有光,念“吽”反而无光?
回到庙里,他去求教于方丈,方丈说:“念咒是把心定住,心定后人的真精神就发出光来。老叟按他的念法念了60年,念的一心不乱,真精神出来了。你让他改念,心乱了,真精神当然出不来了。真是罪过!”
大自然中中,有热情的红、明艳的黄、深邃的蓝、活泼的绿;更有沉郁的黑色、无言的白色和浪漫的粉色,并且都十分普遍地存在着。我们很难说哪个对哪个错,因为它们都是真精神,大自然之所以为丰富多采的大自然,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合乎我们心意或者不合乎心意的颜色。我们在生活中,为什么要偏执地拒绝生活中的另一份色彩,拒绝另一种答案和解释呢?
佛家说,“戒为无上菩提本”。戒所指向的,正是生活中各种的偏执。正是由于执着于生命以外的东西,我们的心灵才失去了独立,迷失在对环境的攀援中。
对常人来说,比如说性格中的缺点,比如粗心、比如脾气不好,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们,而在时间的历练中慢慢成熟,这些缺点的影响也就会慢慢减弱。
可是一旦有人给我们指出来,或者我们自己意识到了,下定了决心要消除它们的时候,就成为一种执迷。人们常说,对于缺点和不足要“有意识地克服”,这就是执迷的开端。这并不是抹杀教育的作用,而是在指出教育的片面和反面。
如果把不快乐的人生比作地狱的话,那么我们走向地狱的台阶,是由一系列的执着铺成的。
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认准了是邻居家的年轻人偷了斧子。
在这个时候,他不仅因为斧子丢了而烦恼,而且看到那个年轻人就觉得烦恼。过了一段时间,他早就忘记了丢斧子的事,可是仍然见到那年轻人就烦恼,自己都觉得奇怪。
后来,斧子找到了,他心头的迷雾才豁然开朗,再看那年轻人,怎么也不像小偷。他也不再为这个年轻人而烦恼了。
他为斧子而烦恼是正常的,可是因为怀疑年轻人而烦恼,就是一种无妄的我执,后者对他的折磨比前者更严重。
如果问题当前,苦恼是一种无奈的话,有人的烦恼——或多数人的烦恼,完全是出于对问题的执着。
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也许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势单力薄、不是因为智能低下、也不是没有把整个局势分析透彻,反而是想把问题看得一清二楚、分析得完全透彻以及考虑得十分详尽,因而执着于这些东西,举步维艰。反而是那些只想用最简单的方法把问题解决的人,能够用智慧把自己从这种执着中解脱出来,心情安闲地解决问题,或者放下问题。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坐下来,首先把各种执着而具体化一些,再具体化一些,静静地问自己:什么是我所执着的东西。是考试,还是领导?我怕其它人吗?什么可能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最坏的事情?我一起害怕的是死亡,还是仅仅是嘲笑?
然后,我们把希望和快乐也具体化一些:比如一个患了绝症的人,可以这样问自己:可能发生在的最好的事情是什么?他绝对可以找到它,那就是:即便得了绝症,我也可能被治愈并活下去。
第三步是问一问自己,为了把这些执着放下,我能做些什么?然后,就可以立刻进行自己的选择,做认为对自己是最好的事情。
无论是好的东西还是坏的东西,我们一旦执迷,都可能成为生命的包袱,让我们不堪其重,再也迈不出一步。可是只有放下一切执迷,专心走好自己脚下的路,才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