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成事成人的品质(7)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勤勉不一定要拘泥于那种早起、习于劳作等形式,但是,养成早起、习于劳作、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还是很有好处的。因为一个好的习惯有助于维持住你的那种勤勉的感觉,否则,就很容易为临时的、突发的事情所冲击,而不能取得长久之效。并且当一种感觉被冲击之后,要重新找回也是要耗散一定的努力的,这不仅容易见不到功效,还有可能使自己滑入惰怠一路,失去成事成人的机会。
孝忠信
孝、忠、信三个字基本上涵盖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与亲人、与上司、与朋友。如果这三个方面都能做好,则即使不能成事成人,也不会相差很远了。三个字中关键的是“孝”字,一个人如果不能孝顺其父母,不能敬爱其兄长,也就很难指望他会忠于自己的事业,会对朋友诚信。
古人云:“读《陈情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又说:“读《出师表》而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忠。”一个不孝不忠的人,他的心中就没有什么能够让他敬畏的东西了,又怎么会有诚信呢?而这样一个人,他的行为总是让亲者痛仇者快,也就会失去亲人的爱护,会失去上司的关注,会失去朋友的帮助,要想成事成人简直比登天还难。
大家试想一下,一个连兄弟都不能容的人,又怎么会容得下其他人;一个连父母都不能孝敬的人,又怎么能指望他会维护上司;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去真心真意帮助朋友呢?三国中的袁绍、袁术兄弟以及随后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兄弟的相争,最终都使得自己身败城亡,成为别人的垫脚石,成为千古的笑谈与感慨。
孝:是来自于人的天性,是血缘关系的一种自然表现。父母含辛茹苦地将自己生养大,虽然不是基于回报,但是,为人子女者,岂可不报?古代以孝治天下,举孝廉,有深意存焉。
忠:不是说像古代那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而是有了新的含义,现在的忠,更多的是指在对待自己工作的时候,要敬业,要投入自己的努力,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将自己的事情做好。不在工作的过程中谋求自己的个人利益,不损公肥私,不利用公司的平台偷梁换柱,暗渡陈仓。
信:是建立和打造自己品牌的基础,也是与人交往的最基本原则。没有诚信,别人就不知道你说的话是真是假,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你,不知道你真正的意图何在,也就没有办法相信你。你的品牌一旦被安上不诚信的声誉,离众叛亲离也就不远了。
为什么呢?从经济学上来讲,社会中的人都是经济人,每一行为都是有成本有收益的。人,总是在寻找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而且,他们还不只是看此一行为中的收益,还要看假如做其他的事情,自己能够获得的收益,也就是机会成本,一般来说,人都会选择一些机会成本小的行为。如果你是一个不诚信的人,则别人要花比较大的搜索成本来确定你的言行的后果,这与和诚信的人交往相比,自然成本就要大,而且导致的机会成本可能会大得惊人,以至于别人以后再不愿意和你交往。
孝、忠、信,在古代是为子孝,为臣忠,为友信;在现代,虽然已经有一些延伸与发展,但是,其核心还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三者基本上包括了一个人生活、工作、交往的方方面面。三者的内涵是一致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做到孝、忠、信,在家则为孝人,可以养父母,亲兄弟,抚子女;在事业上则为忠士,可以交重任;在友则为肝胆,可以托身家性命。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曼昆著:《经济学基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
机会成本:资源被用于某一种用途,意味着它不能被用于其他用途。因此,当我们考虑使用某一资源时,我们应当考虑它的第二种最好用途。这一用途是机会成本的正式的度量(斯蒂格利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机会成本:在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同样的资源在其他用途上所能得到的最高收益。比如说,你吃一顿饭花了100元,而这100元还可以做其他很多的事情,你可以用它去旅游一次,也可以买书,还可以买水果,可以跟朋友打电话,等等。总之,你可以用它来做很多事情,在你可以做的事情当中,哪件能给你带来最大收益的事情所给你带来的收益就是你吃饭的机会成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划不来”。这个“划不来”,就包含着机会成本的概念。“划不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事情本身来讲,与投入相比,产出不符合当事人的期望;另一方面,就投入来讲,用于此所获得的产出不如用于彼的产出。两种“划不来”的感觉都是没有获得最满意的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