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利的窄众传播(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宾利的推广策略注定是与众不同的。即使拥有购买宾利能力的人数是3000个,去掉上市公司的高层、政界人士、已经购买了另外两款顶级豪车的客户,宾利的目标人群恐怕还不到1500个。同时,面对先进科技在豪华汽车领域的应用,手工制作的宾利只能说:“我们卖的是艺术品,而不是汽车。”
策略——营造知名度,出售满足感。
2003年全年,宾利在中国大陆卖了51辆车。凭借这个数字进入了宾利全球销售排行的前十位。在2002年,宾利进入中国大陆的时候,国内有100多辆劳斯莱斯,却只有不到5辆宾利。综合以上的数字,可以推断,现在宾利在中国的保有量也依然比不上2002年的劳斯莱斯。劳斯莱斯在中国的知名度更高,是人们心目中“最昂贵”的汽车。或者说:那1500个客户所要购买的,是另外15亿人的羡慕和认同。窄众传播的基础是外围的知名度所带来的消费满足感。
“宾利和宝马、奔驰没有竞争。比如说,我有5000万资产,你有5个亿,然后咱们两个都买了宝马或奔驰,那么,你一定没有满足感。”宾利(北京)市场总监何少华这样说:“中国的新贵,需要一种东西来把财富的档次拉开。”
细节——让我们来讲故事
刚见到宾利汽车的时候是让人失望的。普通、甚至样子有些老旧,感觉不到丝毫的“嚣张”。想不出这就是价值368万甚至上千万的世界顶级豪车。
在宾利的展厅里,展厅负责人吴江掀开汽车的前盖,指着发动机上的一条很显眼的焊缝说:“这是人工焊接的,焊接它的工人在宾利工厂里做了15年以上,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在宾利退休的。”随后,他又指着司机座位脚下的一块脚垫说:“所有的内饰都是手工缝制的,用真皮缝制一个方向盘,在英国宾利工厂里的标准工时是16个小时;全车使用了17~19头牛的牛皮,因为我们只使用牛脊背上的皮,只有这部分最柔韧、也不会有伤疤;内饰使用的桃木,选择的是桃木节,因为桃木节更坚硬,并且汽车两侧所用桃木的木纹是绝对对称的……”
在剩下的时间里,销售人员依然在“讲故事”,宾利80多年的历史里,有英仑的女王、无数次的赛事与之相关,宾利车上凝聚了太多与财富和尊崇有关的往事。
吴江指着汽车的表面:“我们的展厅用了很多圆形的顶灯,是为了让顾客可以看见顶灯在车漆上的倒影,宾利是用人工手动喷漆的,在复杂精良的工艺下,车漆倒映出的顶灯也是浑圆的,没有丝毫变形,象镜子一样,这是机器喷漆所达不到的效果,宾利的工人用肉眼来保证喷漆的效果。”
市场总监何少华说:“我们把这些故事告诉给客户,是为了让我的客户在购买宾利以后,可以炫耀给他的朋友们听。这是宾利的品牌故事,这就是宾利。”
手法——宾利总是能在客户集中的地方出现
最近人们在谈论“广告已死,公关正盛”,对于窄众传播,这句话已经被很好地验证了。何少华在谈到媒体策略时说:“宾利很少打硬性的广告,我们多用软性文章;锁定少量几本杂志,几乎从来不用报纸;多讲品牌故事,很少谈科技和技术指标。”
对宾利销售促进最大的是推广活动:2002年6月,宾利在北京车展推出888万的“全球最昂贵”汽车,当时的那辆车是宾利中国公司请求宾利工厂为这次活动专门制作的,并且还顺利地在展出之前被买走;2003年,宾利在上海赞助的“宾利杯”高尔夫球赛,更加集中体现出精准定位对于窄众传播的重要性。
何少华总结宾利的推广策略:“让宾利汽车的实物,出现在目标客户聚集的地方。”
无论是宾利还是劳斯莱斯,亦或是豪宅、名表,面对窄众传播的时候,更需要清醒地明确出售利益,动用个性灵活的公关手法,以及拥有丰满充实的品牌推广细节。
六、塑造品牌同心圆,善用“加减乘除”法
如果说品牌塑造的同心圆是关于如何塑造品牌的西方式、绘图式的论述,那么“知行如一”“一脉相承”的表述就更有东方式、返璞归真的风范。无论哪种表述,只要能够在实际的品牌塑造中得到具体应用,那么它就是活化的,可以持久地为品牌服务。
在品牌塑造中或是其他实际的经济行为中,往往简单的原则,相较系统、复杂的理论更有生命力。对于同心圆下的品牌塑造,涉及复杂的品牌内部经营与丰富的品牌外在管理策略,从外部的市场推广、公关活动、广告传播,到内在的业务规划、产品设计、人力资源,都体现出众多的元素组合,如何在组合中把握“知行如一”“一脉相承”的品牌塑造之道,依然需要我们贯彻一种简单化的原则。如同,“众口合一”中提出的“猴四不”原则,在这里,如何塑造品牌同心圆,依然有“知行如一”的新原则,名曰,“善用加减乘除法”。这是一个易于理解的思路,如何把握丰富的品牌元素?塑造一脉相承的品牌同心圆,在与善用加减法与乘除法之间。
加减法,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
如何塑造同心圆,善用“加减乘除”?
这里包含两部分内容,一、加减法、二、乘除法。先从加减法谈起,从我们品牌身边的小事开始。
加减法,“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什么意思呢?小时候,算术题中常被问到,“你手里有一条黄瓜,再给你一个西红柿,那你现在手里有几个?”
“一个、一个,加起来两个,有两个!”于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而结果往往是被教育一次。很简单,我错了,因为二既不是两条黄瓜、也不是两个西红柿。也许这里的例子很土气,但是即使换成了汉堡与可乐,我们依然不能说二是两个汉堡或是两杯可乐。很简单,因为不是同一物质,所以,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一加一等于二的前提必须是属性相同。但是,儿时犯的错误,并不等于长大了我们就能放下。我们依然可能左手拿着一颗钻石,右手拿着一粒珍珠,心里想着自己有“二”。
不同属性的东西加在一起,如果非要加出结果,除非,元素核心相同。核心如同物理世界的参照物,品牌塑造同样需要有个标准,标准相同,再论评价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