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作为一个有家有口又有一份事业的女性,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我常常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有一位同事在学界的名气如雷贯耳,每年的学术成果源源不断,而且家里有三个孩子。当我问她成功的诀窍时,她说,最重要的诀窍就是上班时专心工作,下班和周末则一点也不工作,光做与家和孩子有关的事。这在中文里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意思,难怪她总是精神饱满,游刃有余。
虽然中国文化中对两极统一有自然的认同,比如乐极生悲,喜极而泣,指的就是一个人可以同时经历或感受喜悦和悲伤两种情绪;刚柔相济,阴阳共生,指的也是两种极端可以同时并存的现象。然而,在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中,社会却常常只是强调和鼓励工作,而忽视生活。从为我们树立的榜样都是热爱工作没有个人生活者(如陈景润),为了工作不顾家庭者,带病坚持工作者,甚至为了工作牺牲生命者(如焦裕禄、蒋筑英),到各种各样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如曾几何时的大学生不准谈恋爱、不能结婚(因为会影响学习),到如今许多企业招工时不愿招女性,尤其是有身孕的女性(怕她们生孩子影响工作),都向大家传递着一个信息:即工作和生活不能两全,为了工作就得牺牲生活;而要保持生活质量,就得放弃工作。但是事实上,从来不曾有一个系统研究表明谈恋爱或结婚就会影响学习,或者生孩子就会影响工作效率(除了有一段时间要休息、恢复身体之外)。
随着社会的演变,今天中国多数的企业家又何尝不是现实的为了工作(事业)而牺牲生活的典范。有几个企业家或管理人员不是全天24小时开着手机,准备随时应付工作?有多少企业家和管理人员一周能有5个晚上与自己的家人共进晚餐?有多少企业家或管理人员平时能陪孩子打球、玩游戏、弹钢琴?如果说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家人,而为了工作却不能与他们在一起共度时光,不能成为孩子成长中有重要影响的人,那么工作又是为了什么?个人的生活和质量又在哪里?
更别提为了工作而“玩命”的企业家了。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24年中,仅有记录的,至少还有点知名度的企业家就有1200名英年早逝,其中包括上海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宏,青岛啤酒集团公司总裁彭作义,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老总陈星国,爱立信中国公司总裁杨迈等。
再看美国的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如此“玩命”的却极其罕见。就说在西雅图地区的公司,除微软外(微软公司的文化是每周工作60小时左右,不是公司规定,而是员工自愿的),其他如波音、Amazon.com、星巴克、华互银行、Weyerhaeuser等公司的管理人员,周末一般绝不工作,平时8小时下班后回家也不会为工作上的事再打电话,因为在上班之外的时间打扰别人被看成是极不礼貌的事。微软的CFO康纳斯辞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微软每周得工作55小时,失去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降低了生活质量。因此可见,美国企业家对工作、生活平衡的重视。
与此同时,管理人员自己不玩命不算,也不让员工玩命。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在制定政策时为员工考虑,希望能为每一个员工平衡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比如著名的生产统计软件的SAS公司,为员工设立托儿所、幼儿园,健身房、游泳池,甚至按摩室、午休室。微软给每个员工都有一间单独的办公室,托儿所、幼儿园中还安放了摄像设备,员工可以随时上网查看孩子在那儿的情形。微软给员工的医疗保险也是最好的,员工看病配药几乎不用花一分钱。为了丰富员工的周末生活,微软与当地博物馆、音乐厅及其他娱乐设施都有专门的联系,这些场所对所有微软员工及家人免费。与此同时,为了平衡员工的工作和生活,除了女性在生孩子时可以休产假外,男性(父亲)也可以休一个月的产假在家里帮忙。被称为神话公司的Google则更是如此,不仅为员工免费提供午餐、晚餐,各款饮品,而且上班还可以带宠物(如猫、狗),给予员工充分的自由和空间。
与一般人的假设不同,研究发现,在帮助员工平衡工作、生活上下功夫肯花钱的公司,往往是结果(产出)更好的公司。因为工作、生活平衡带给员工的是更高的工作激情,更清醒机敏的大脑,更能够专注的思绪,更高的忠诚度,带给公司的则是更低的离职率和更丰富、更高品质的产出。
在个体的层面,保持工作、生活平衡的诀窍其实是心态。如果从理念上打破工作、生活不能两全的想法,打破工作比生活重要的假设,那么一个人就可能想出各种方法来达到平衡的状态。我的同事下班之后不工作,非但没有影响她的业绩和科研成果,反而使她更珍惜上班的时间,把能去上班当作一种赐予,更注重提高效率。那些天天泡在办公室的同事,不仅精神疲惫,而且成绩平平,就是不能平衡工作、生活带来的副作用。
“拿得起,放得下”,是中国人的古老智慧,也可以变成我们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法门。
2005年8月于中国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