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六章 日本公司的转型(5)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有迹象表明日本公司将更关注盈利能力,其中部分原因是迫于外来投资者的压力。随着过去十年内市场的全球化和日本对投资组合限制的放松,外来投资者的角色日益显得重要。表6-2反映的是有着高比例外来投资者的公司。其中的许多公司已经深入地改变了它们的公司目标,这一点并不足为奇。值得注意的是,在表6-2中,所有公司的净资产回报率(ROE)都高于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平均值。
尽管日本公司正在开始收集有关盈利能力的信息。但他们将盈利能力、产业结构和战略联系起来的迹象并不明显。如今,绝大多数变化都集中在经营的有效性上。削减产品线的动机主要是减少盈利能力上拖后腿的业务,而不是追求独特的竞争地位。
表6-2 1999年非日本投资者比例较高的公司
公司 %
索尼 45
Rohm 42
佳能 39
Minebea 38
富士胶卷 36
Orix 35
TDK 35
资料来源:日本公司手册,1999年。
逆转在不相关领域内进行的多角经营
从历史上看,日本公司多角化经营的记录一直是值得警惕的。日本的领头公司在它们的主要领域里一贯追求经营的多角化,这一点与西方公司毫不相似。佳能和奥林巴斯就是最好的例子。佳能在前30年的经营中一直以照相机的生产为主。1962年,该公司以其光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进入到复印机制造领域。1977年,佳能凭借其在办公设备方面的基础进军喷墨打印机市场。现在,该公司已经从打印机转向成像、精密仪器和其他打印设备的制造。而奥林巴斯在1920年以生产显微镜起家,1936年它转向照相机,1950年生产胃内照相机,1963年生产光纤望远镜,到1983年又开始生产医用检测设备。
然而增长的压力会诱使日本繁荣公司经理转向本公司只有极小优势的产业。随着经营优势的日渐微弱和日本公司在泡沫经济后的低迷,国内的增长机会受到诸多限制,许多日本公司开始转向不相关领域内的多角经营。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当新日本钢铁公司的主营业务趋于稳定后,该公司尝试着将其业务拓宽到主题公园和体育俱乐部方面。类似地,在80年代,当钢琴的市场趋于饱和时,雅马哈公司开始进入运动器材、体育服饰和滑雪胜地的经营管理。甚至像丰田这样备受尊重的公司也将其业务拓展到房地产、直升飞机制造、银行、软件和通信等领域。索尼公司则进入了保险和证券领域。
在日本公司的多角经营战略中,试图满足所有顾客一切需求的趋势也找到了发展之所,使得公司将自己纳入崇光商社的模式或者一般的贸易公司。采用崇光商社模式的公司有三菱公司、三井贸易公司、住友贸易公司、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和丸红公司,它们经营任何一种可能的产品—从导弹到面条—并且提供从工程到金融范围内的各种服务。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对日本公司来说,能够被归入某种崇光公司是颇受欢迎的。例如,崇光电子消费品、崇光房地产、崇光生活品、崇光休闲,崇光服饰等等。其结果是损失惨重。崇光电子消费品领域内的三大领头羊—日立、东芝和三菱电子公司—在1989年至1998年间的销售回报率(return on sales, 简称ROS)平均只有0.9%;与此相对照的是,专业化电子制造领域内的四家领头公司(Nidec、Rohm、村田和双叶电子)的平均ROS高达6.3%。
私有铁路公司,如东京急行电铁(Tokyu)、西武(Seibu)、京王物产(Keio)、小田急(Odakyu)、东武(Tobu)、近铁(Kintetsu)、阪神(Hanshin)和阪急电铁(Hankyu),是典型的“为所有顾客提供所有产品”的公司,它们为铁路沿线的居民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它们的业务特点是:既有位于市内终点站的商店,又有旅馆、超市、房地产开发、驾驶学校、博物馆、饭馆、旅行社、体育设施、不动产代理和游乐园。在差异如此大的分支业务中,很难想象哪家公司能够拥有竞争优势,哪怕是在其中的部分业务上取得优势。
因此,日本公司应该放弃成为崇光制造商这个过时的概念,或者放弃变成日立、东芝和三菱电子公司这样的多角经营巨头的念头,这几家公司的业务范围,小到制造微芯片和电池,大到电站和自动化装备工厂。这样的模式在资金缺乏和管理水平低下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在先进的经济模型下已经过于陈旧。这样的日本公司正面临着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与之相对照的是一些高绩效的日本公司,尽管这些公司中的多数公司只是刚刚为人所知。高绩效的公司无一例外地集中在少数紧密联系的领域中。多角经营的公司中,公司层次的战略和选择是与业务层次上的战略和选择同等重要的。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