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行销的末日(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过去十年间,中国的绝大部分产品是供过于求,市场行销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工具,市场部所要做的大多就是广而告之,甚至是死要面子(如争当CCTV标王)活受罪,还有就是拼命杀价的招式。
行销部门能如此悠闲,是因为大家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和被保护的市场下,大部分竞争态势可以预期,整个媒体环境绝对单一(因而才有了CCTV标王),消费者没有更多的选择。于是,任何行销活动都聊胜于无,基本上怎么做都不会出太大的差错。
几年市场行销的推广活动下来,电视广告令人反胃,粗糙的公关不见成效,促销活动上满眼是漂亮的礼仪小姐和飘扬的红气球……缺乏创新与对市场和对消费者的细分,行销活动鱼龙混杂。点子大王们的日子也十分舒服,大部分公司都不顾行销的结果,它们只需要疯狂的点子,没有人去评估行销的效果。
如今,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已经过去,曾经拥有政策垄断优势的国有大企业,以及在“乱世”中靠三板斧杀出血路的民营企业,正面临转型的严峻挑战。简单原始的“广而告之”早已不能适应市场的新变化,而行销的成败已成为关系产品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
市场环境的10倍速变化要求我们学会新的行销方法
根据哈佛学者波特关于竞争分析的观点,随着消费者习性、新竞争者、协力商、政府职能的转变,随着新技术的开发以及加入WTO,将给中国市场带来10倍速变化的冲击,与这种竞争态势相对应的五元素(行业内的竞争者、供应商的变化和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市场上的“新进入者”以及你产品的替代品)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变。若从SWOT分析来看,消费者的多元化、大渠道的形成、竞争的加剧、媒体的细分……都表明我们正在面对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一个美丽而又残酷的消费市场正在形成。
附:中国市场的行销误区
公关宣传=市场行销
我碰到很多人误认为公司的公众形象就是自己的品牌,而很多企业也把“宣传”当做惟一的公关乃至市场行销手段(尤其是经费紧张的时候),却没有从公关对品牌推动的本质出发考虑问题。除了宣传,政府公关、危机公关等职能一样也不具备。至于聘用专业公关公司,这两年才开始逐渐被接受。其实,一家公司的形象是其品牌内容的一部分,但是绝不等同于品牌。品牌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知名度 (Awareness)、美誉度(Preference)和忠诚度(Loyalty)。所以在考虑市场行销时,企业必须清楚,策划的活动是为了品牌的哪个部分作贡献。
公关的发展在国内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由于历史因素,人们经常认为公关就是宣传。由于所有媒体都在政府严格控制之下,所以人们对媒体的印象是强大的宣传机器,当然现在情况开始发生一些改变。这种单向度“宣传”对受众的作用固然越来越小,但媒体的官方背景使企业家的曝光蕴涵多重意义,例如此人是否仍是国家支持的典范。因此,花在这种“公关宣传”上的费用,往往不以市场行销效果为惟一的考量因素。政府大力支持的样板企业如海尔、长虹,一纸公文就可以得到免费宣传。另一方面,用金钱、权力或是人情换来的公关稿,充斥在各种媒体上。向记者私下塞红包,或是公开按照广告费用换取“软性报道”,都已成为企业与媒体间心照不宣的行规。
但是,除了充分满足企业家的“面子”,(老总的面子是公司的ROI①),这样的“公关宣传”是否有价值,是否可以打动人心,值得商榷。中国的媒体环境在近两年内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细分市场的专业媒体风起云涌,如针对商业机构管理层的《21世纪经济报道》,而许多老牌的报刊却几乎无人问津。但是,仍有许多企业固执地不研究媒体的具体环境,不了解市场上消费群的兴趣和需要,不制定科学的公关传播策略,并创造议题,促使媒体展开对公司及其产品有利的报道,仅仅依靠关系发一些没有任何阅读价值的通稿。他们的惟一出发点在“老总是否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