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引自《富兰克林自传》
你拿起这本书是个缘分。这是我23年的心血之作:10年面壁攀登经济学巨人的肩膀,10年投资创业的历程,3年封闭地潜心思考。如果你是个创业的准备者、进行者、对企业问题有兴趣者,一旦读完,你就会相信这个机缘:与作者、与财富。
--你是大学生;你是下岗人员;你是农民兄弟;你曾商海沉浮;你经营的企业不顺手;你要另起炉灶;你有几十万元想投资……总之,你渴望财富,要投资创业。干什么?犹豫不决;怎么干?心里没底。
--面对这充满诱惑又颇具风险的旅程,这一片陌生而神奇的领域。“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柴人”,我是山中打柴人,把敢于创业的人视为同伴,情感转化为一种使命:告诉你这山中的事情,标出这片天地的脉络,让你听到另一种清醒的声音,感受一个先行者的情怀。
--“你来告诉我,凭什么?”凭我独立投资创建3个经济实体的10年经历;凭我在企业八卦炉中的熔炼,在市场球磨机里的研磨;凭我屡败屡战的悲壮与辉煌;凭我的良心,言说的自信,传播真理的激情。
--还凭我对投资奥妙的深刻感悟,对投资中潜在规则的悉心洞察,对成败原因刨根问底的追究,再靠思维的高温对经验进行挖掘与升华。我摸到了企业发育成长的脉络,发现了创办经济实体之“道”,表述为:必须具有的观念,必须遵循的规则,必须应用的程序,必须使用的方法,必须知道的歧途。
--这是刚刚出炉的钢,闪着蓝光,冒着热气,这是用揭示真实存在的思想打磨成的工具,用起来会爽快锋利,回答了民营企业创建、成长、发展中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开掘财富源泉的“怪手”
--关于这本书
1“围产期”--关系新企业的生死存亡
这是本书的研究对象。我的观察与统计资料一致:90%以上的新企业在头三年死掉。现实提出了研究这个问题的必要性。然而,它却是一个无人问津的问题。凡是在投资名目下,都是谈论股票、证券和时髦的“资本运作”,产业投资为人们不屑一顾。理论上的空白显而易见:经济学理论研究经济现象的本质、宏观经济学研究国家经济问题、管理学以企业的存在为前提、成功学激励人们创业、洋案例研究成功企业的共同属性。一个生产型、制造型、服务型企业是怎样产生的?这样一个最基础、最要紧的问题却无人问津。实践者说不出来,理论者无话可说。
本书研究的区间是从一个创业计划为起点,到一个项目能够实现良性运转为止。以后的蛋糕能做多大则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这很像“围产期”科学,以胎儿的出生为中心,研究受孕-怀胎-临盆-养育的过程。企业“围产期”科学为新企业踢开头三脚,穿越危险区,标示清晰路径。
2真工夫--掌握和运用投资规律
揭示产业投资规律是本书的中心。规律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存在。直接相关的是民间投资者,有没有规律概念,遵循不遵循规律行事,如何选择必然决定着投资成败。它不呈现在表面和局部,更不是在短时间内能被觉察。只有反复冲撞了它,有了成败的交替和刺心的痛楚,才能感觉到它沉默的真实。只有把许多现象联系起来,穿越时空的局限,才可能揪住它。只有保持探究的敏感,抓住一闪即逝的火花,在理性的反思中才能看清它。这个规律是什么呢?它是一条铁轨,延着它走可以,偏离它不行;是探险者的指南针和地图,标识着行进的路线;是三峡的航标灯,告诉你这里有暗礁;是万变中的不变,无序中的秩序,不确定中的确定。理解它是投资的最重要的准备,掌握它就拥有了进行投资创业的真功夫。
3大工具--民间创业的迫切需要
这是指导投资实践的实用之作。发展民营经济是共识,鼓励投资创业也对头。问题是怎样发展?如何发展?把深藏在投资过程中的规律挖掘出来,把体现客观规律的思想,概括成简洁的观念、规则、程序、方法,等于制造了一个创业的工具,给投资者一个挖掘财富的有力“怪手”。这是从最实际、最根本、最需要之处解决了民间投资成功率问题。
4大作用--从根源上解决社会矛盾
我们面临的就业问题,只有通过民间的广泛创业才可能根本解决。GDP的持续增长靠需求-收入拉动,离开产业投资就没有增加多数人收入的办法。国际间经济实力的竞争表现为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家能力的竞争,造就一大批优秀企业家靠什么?创业的实践是惟一途径,任何学校教育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与年GDP大体相当的巨额储蓄,躺在银行无效率。投资股市是负效率。财富根源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相对产业投资创造的物质财富,任何金融证券之类都是毛,是一桶水颠来倒去。惟有产业投资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创造就业,扩大需求,造就企业家。解决了创建新企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国家的大矛盾、大困难。
5民富论--能与《国富论》相媲美吗?
这是原创之作,思想家为它的内容深刻,语言新鲜而激动不已;说它阐明了一个经济实体从无到有的深层问题,讲清了产业投资中不被人们知道的许多道理,填补了投资研究的空白。经济学家在发现其创造性思想的实用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时,称之为“中国现代版本的《国富论》”。认为书中的许多思想、概念、语言必然得到持久的传播;对新世纪民间投资浪潮的兴起,对全民财富的增加起到推动作用;会在经济思想和企业研究的历史上留下印记。
揭示产业投资的奥妙
--关于内容
1资本之魂。面对一个投资项目,投资者最需要什么?是钱吗?有一个事实会让你吃惊不小:能把一个项目做强做大的都是白手起家,而把企业做烂做垮的都有资金投入。事实启发我们:投资,首要的、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投入货币,而是投入一种能力、能量、资格。我把它称之为“灵魂资本”。它对财富的创造与增加而言,是最具有资本性质的资本。货币资本、技术资本和一切物质形态的资本,相对灵魂资本都是资本要素。什么是灵魂资本?灵魂资本是投资的资格,它体现了对产业投资内在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是整合资源、驾驭要素资本的能力,是对具体项目的通透掌握。灵魂资本存在于投资的全过程,渗透在物质资本之中;是赋予要素资本灵性,孕化资本生命的资本;是决定投资成败的根本性因素;是财富的终极源泉。
2资本之根。新企业靠什么规避风险?投资产业凭什么“未战先胜”?是资本之根。根是什么?是企业独立拥有的,可以吸引他人与之交换的战略资源。是投资的凭据、生存的权利、竞争的资本、不败的物质条件。根由主干和根系组成,主干是优质的项目胚胎发育形成的,是企业生命机体的中轴,是资本质量的基质;根系是各种要素的综合,是根的外化和显露,表现为市场的核心竞争能力。根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它能够在企业的剧烈变化中被感觉到。比如企业的发展与萎缩,比如初创企业的大量夭折。根是投资过程中许多问题的答案,是面对纷乱问题的梳子。比如在投资伊始,根的意识会引导你去发现、寻找和培育根,首先抓到关系企业生死的命脉,还会让你用生物学的观点看待项目,驻守与呵护“小”,稳扎稳打不图快,不张扬干实事,等等。
3模拟。面对新企业的失败,人们可以说出几十个关键原因。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投资者面临着他们并不知道,却事实上存在的几个矛盾:投资的能力来自实践,而投资者总是在没有实践经验,至少是对这个具体项目缺少经验的情况下开始投资的;投资是创造一种有效用的功能,投资人是功能的创造者却不是功能的决定者,而功能要在被认定之前制造出来,等等。这些隐蔽很深的矛盾告诉我们:在投资开始后的一个时期,投资者所面临的是资源与要素的组合、系统的建设、通路的摸索、核心竞争力的确证、运行模式的寻找等问题。由此决定:投资初期的活动是实验性质的活动。如果把本来属于实验的内容当做确定的事,实实在在地干,就好比把应该在实验室里解决的问题,直接拿到大生产中来做。正视矛盾,就要承认探索、实验是投资过程中的一个躲不掉,绕不开的必要的阶段。应对办法,是设置一个模拟程序,通过对项目分解、检验、确证、最小规模的组合等办法,完成对项目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用适当规模与形式运转它。
4运转。投资者最大的希望是盈利,而正是收回投资的压力如此巨大,获得利润的愿望如此强烈,往往导致非理性观念和行为的产生而欲速不达。道理是简单的,要吃蛋先要养好鸡,同样道理,要盈利则先运转。因为运转是资本生命的存在形式,是个体生命与环境进行能量代换的条件;所以,运转与盈利在时间上是先后关系,在逻辑上是因果关系。这里讲的运转是以生存为目的,以用销售收入补充运转成本为内容,以系统平衡为条件的资本运动。是投资的第一目的和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本书提出了“运转就是一切”的观点,即企业的一切问题都只有在运转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发现、认识、解决。提出了实现运转和持续运转的完整套路和有效方法。如减轻运转负荷、压缩运转成本、加速接近“运转时点”、保障运转供血等。从观念、源头、方法和制度创新上解决了这个关系生死存亡的问题,奠定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坚实根基。
在屡败屡战中寻找
--关于作者
1读书12年。“文革”结束后,对失去了读书的时间的痛憾,促使我下决心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辞去了除党校教师外的三个行政职务,开始了异常刻苦的读书历程。12年中,经过大学进修、考研读研、讲课写文章,逐渐地,对经济学这座辉煌的殿堂,可以漫游其中,融会贯通、叙述概括、评点分析,说明社会经济问题。思想火花不断迸发,独立见解不断形成。12年的苦读,接受了人类探索经济的主要认识成果,爬上了几个思想巨人的肩膀。
2从学者到商人。在为大师思想的博大精深而震撼、而陶醉,在能够与巨人头脑同行的时候,一个念头战战兢兢地闪烁:这些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有用吗?我曾被人找去给乡镇企业讲投资,面对几十双眼睛,我有浪费他人生命的负罪感。在大学讲企业管理,总觉得学生心里在问:“老师,你搞过企业吗?”发表了一些理论研究的文章,但我发现一篇论文通常只有作者一个人拜读,毫无社会功效可言。由于读懂了几本书,写了几篇文章,与体制内的环境便发生了冲突。我的学术成果是学校五个副教授研究成果的总和的十倍,但却评不上讲师。学生们为了听我的课,把其他老师一个接一个地赶下讲台。我的存在是对别人的伤害,是对潜规则的违背,因此经常遭遇另类名目的“风必摧之”。既然我有原罪,既然我怀疑理论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成果的社会功效,我毅然告别了曾用献身精神致力的专业,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
3创业10年。头3年,利用改革中的两种价格和原料短缺赚了300万。接着在燃料化工,汽车配件和旅游用品三个领域投资办厂。第一个项目与台商合资,折腾一年百万投资血本无归。两个月后继续独立干这个项目,投资不到10万半年收回,接着盈利运转。第二个项目是与汽车制造厂配套。第三个项目是集中三项技术的旅游产品,从核心技术产生到有规模的销售经历了4年时间。成本由14元降到了29元,价格从28元降到了6元,功能改进17处。前三年亏损,到第四年才开始进入良性运转。这是成败交织的八年,用盈利作标准是两败一胜。用运转作标准是两胜一败。胜哉败哉,哪一个简单的结论都不符合事实。因为没有哪个胜不是以败开头,没有哪个败不是包含着胜的因子。我喜欢用“屡败屡战”概括我的“八年抗战”,描绘我的产业革命。
4从老板到写书。10年中几度辉煌,利润滚滚,但感触最深的是“败”。败得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败得惊魂动魄、心尖颤抖,败得难以收拾、苦不堪言。败,如钱江大潮般震撼着我,像重锤击顶般撞击着我,像针穿十指般刺痛着我。刺激得思维翻滚,灵光闪烁,时有顿悟。败给了我太多的东西:从考察技术,到把产品推向市场,我在思考。从展销会上头顶烈日演示叫卖,到穿梭于大江南北巡视指导,我在思考。从走遍北京40几家批发市场,到求教温州同行谋划营销,我在思考。思考什么?产业投资有没有规律可循?成功和失败的关键究竟是什么?有没有确保成功的投资模式?
5写书3年。实践的燧石一再撞出思想的火花,感受到这产业投资的确有其“道”。随着这种感受的日益强烈,转化为要把它说出来的愿望。这种愿望很快充溢全身,促使我作出抉择:把我的企业转让、关掉,钻进皖南的山谷,用3年封闭独处去审视10年创业的经历。在心境空灵与专注中,在饱和状态的思维中,捕捉10年的感悟。追究每个问题到底,推敲每个结论是否真实可靠?会不会误人金钱与生命,会不会在时间老人面前露出破绽?像流星那样一闪即逝,无以打动人心?首先自己要想透、理顺,达到确信无疑,为自己找到言说的自信,为探索产业投资规律作出有益的尝试,为投资者提供有实用价值的东西,让思想像一汪泉水注入心田,让读者轻松地进入与你同行,--所有这些,还来自对所言之物的强烈情感和传播真理的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