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的公司政治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特别是牛根生身边的人,总觉得伊利就是牛总一手做大的,赞美之声不绝于口。而牛所领导的人占到伊利员工的80%。结果就有功高盖主之嫌。
在旁人眼里,不知不觉,“狮子”与“羚羊”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郑俊怀耳边听到的“忠告”大概也多起来。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伊利是个干部“能上能下”的公司。在老郑执掌伊利的后十年中,先后大概有十位副手或辞或免,但公司业绩基本没受影响,这表明伊利是一个革命性很强的公司,也表明郑俊怀这个灵魂人物收放自如,拥有应对复杂事变的丰富经验。
有人说牛根生离开伊利是不甘久居人下;创建蒙牛后,有人根据他的自我解嘲把他说成是一个“不适合当副总的总裁”。但既接近郑也接近牛的人士却并不这样认为。
今天,郑俊怀出事了,牛根生不愿多作评述,甚至不肯重提那段“草原公案”。无数次,记者们企图撬开他的嘴巴,但他基本都是重复两句话:“草原品牌是一块,蒙牛伊利各一半”;“没有郑大哥的知遇之恩,就没有我牛根生的今天”。
牛根生被免职事件,当年在伊利引起了轩然大波。曾任内蒙古大学哲学系主任的马秉悌(当时在牛身边工作了近两年)给分配到伊利的弟子们写了一封揭示内幕的信。总工程师邱连军看到马老师的这封信后,愤愤不平,复印了若干份,给每个部门都发了一份。
先红也收到了一份,并将它保存至今——其由五篇文稿组成,一篇是教授所写的反思信(复印件),另四篇是牛根生所写的辞职信(复印件)。今天,我们将其中两件东西原汁原味地展示在这里,供世人品评。相信大家会得出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