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跃进战鹏城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1999年才成立的蒙牛,绝对是乳品行业的一个弱者。创业之初,没有工厂,没有奶源,没有市场,处于“三无”状态。注册资金只有1000万元,强大的竞争对手时刻打击。按照一般的思维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属于弱者的蒙牛应该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先在二、三级城市打拼,老老实实等到规模到了一定的程度,再来挑
战自己的同行业巨头,向一线大城市发起攻击。
但蒙牛人偏偏没有这么做,他们选择了一条相反的路。一开始就瞄准一线大城市,一开始就与强敌硬碰硬地交手。
在香港市场,面对的是国外的乳业巨头,同时还有香港人对大陆产品的成见;在上海市场,面对着盘踞当地的全国乳业巨头光明;在北京市场,面对本地乳业巨头三元;在内蒙古,面对强大对手伊利。每一个一线市场,都是艰难和残酷的战争。而此时参与竞争的蒙牛,不过是一个“小不点”,销售收入不过是乳业巨头们的十几分之一甚至是几十分之一。
可以说,蒙牛人是知难而上,啃硬苦头,打硬仗,杀出了一条血路。在顺利拿下一线城市之后,二、三线市场就象蒙牛预测的那样,全线飘红。
蒙牛通过先难后易,最终成就了自己,坐上了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
海尔先难后易的国际化进程
海尔集团的国际化进程,也遵循着先难后易的原则。
从1998年至今的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的战略。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后到发展中国家去。
当大多数国内企业还沉浸在做OEM(贴牌生产)、满足于赚取一点可怜的加工费的时候,海尔就开始考虑品牌国际化,在国外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
当大多数企业国际化选择在东南亚等国家,满足于占领小国、低水平国家市场的时候,海尔将目标瞄向了欧美发达国家,首先就是进攻冰箱行业的鼻祖——德国。德国的冰箱虽然不很出名,但是德国人对冰箱是非常严格的。海尔在德国获得了成功,随后进军美国市场,美国海尔成为了海尔集团在海外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样板,设计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
与只是销售产品获得外汇、先进入发展中国家相比,先进入发达国家、宣传自己的品牌而不止是销售自己的产品,这是一条非常艰难的国际化道路。
首先,发达国家的市场一般都非常成熟,各种规定比较成型,进入的门槛就很高。
其次,国际性品牌和知名品牌多,实力强,都各自占有稳固的市场。这些品牌,实力都非常强大,技术也领先,与他们竞争,不论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国内企业都处于比较明显的下风。
再次,发达国家的消费者需求和消费心态比较成熟,大家都有一些偏好的品牌,需求也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很多品牌都有一定的忠诚消费者,他们很难在短时间里接受外来的新品牌。
但是,将国际化的目标首先定位于要求最高、标准最严的发达
国家,从最难攻克的发达国家入手,一旦在发达国家站稳脚跟,成了全球发达市场的名牌,也就成了全球的名牌,便可以易如反掌地进入发展中国家。
海尔的道路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攻克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海尔创出了自己的品牌,拥有了国际声誉,成为唯一具有海外声誉和影响的中国家电企业。随着海尔在国外的成功,海尔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