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首尾循环的生态圈(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年,他去内蒙古巴盟的蒙牛分厂,途中下车买瓜,瓜农看过电视,认出他是老牛,连钱也不要了。瓜农说自从来了蒙牛,他们家怎么养了牛,怎么挣了钱,怎么盖了房……牛根生颇有感慨地说:“一个不认识的人,看见你就像看见自己的亲人,这让我特别感慨。让认识你的人受益,还不能算好;让不认识你的人也受益,那才是真好。”
牛根生这种情系农民的想法真正让地方农民富了起来,也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有资料显示,蒙牛创立以来,新增奶牛80多万头,产业链条辐射200多万农牧民;仅2004年,就收奶150万吨,发放奶款约30亿元,已成为中国乳界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牛根生说:“发达国家,中国的农民,同在一个市场竞争,是他们的对手吗?中国最可怜的是农民。好多农牧民,连城市都没去过,怎么打市场呢?带领数百万农民闯市场,你就是他的市场,你的作为决定他的市场地位。”
2004年6月,蒙牛集团在香港上市,不仅代表了蒙牛人的成功,也可以说是蒙牛集团“代表中国120万奶农走向国际市场。”牛根生终于能带领蒙牛人“拿国际股民的钱,办中国农民的事”了。
由蒙牛奶源公司邓玫东撰写的发表在《蒙牛足迹》报的一篇文章曾经激发不少读者的心声:
前些时日下乡到一处偏僻的小村,我听到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个贫困的农家,四年间出了两名大学生。只因贫困,哥哥未能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而去了南方打工,妹妹如愿走进日夜向往的大学殿堂。造成兄妹俩境遇前后如此反差的竟是一头牛!
经多方打听,我来到了这户农家。平矮的两间小土房里光线昏暗,屋内除了两口大缸和放在炕上的方桌外,几乎没有什么摆设了。院中央的木桩上拴着两头我再熟悉不过的黑白花奶牛,这就是他家惟一值钱的东西了。
寒暄后主人道出了缘由,原来在他儿子考学那年,因凑不足学费而辍学,之后的秋天赶上政府用扶贫贷款资助他家买回一头奶牛,还在当年下了一头牛犊,从此日子渐渐好过了。第二年村里建了蒙牛奶站,“俺只要把牛牵进去就行了,到月底拿着存折到乡信用社取钱”,说到这里,主人表露出无比的喜悦,感谢政府、感谢蒙牛的话说个不停。“今年俺闺女也很争气考上了大学,有这两头牛,她的学费可不用愁了。”听到这里,我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和自豪感。从农家出来一身轻松,我深深地感到自己从事的职业神圣而伟大!
联想到许多贫困地区仍有不少徘徊在校门外的学生,一个强烈的愿望从我心底萌生:愿所有贫困地区的人家都能养上奶牛,因为饲养奶牛就是在培育希望!
由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政府开发了一座百亭园,这座亭子记录着牛根生的简要经历和对他的评价:
牛根生,男,1958年生,苦过心志,劳过筋骨。有志者事竞成,戎马半生,伊利扬名建奇功;苦心人天不负,事在人为,百年蒙牛创始人。
膝下一子牛奔一女牛琼,他以牛的谦恭,总结自己的成功: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国家级贫困县,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全自治区后几位。这是蒙牛还没有建立之前这个县的现状。
蒙牛成立后,解决了这个县的三个问题:第一,过去千千万万个农民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常常心里没有数,茫然无措,现在他们只要紧盯住蒙牛就行了,因为蒙牛就是这些农民稳固的市场。第二,使“白色产业”(养牛)和“绿色产业”(种草)这两个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使这个县的经济具备了比较优势。和林县的奶牛头数,从1999年的6000头增长为2004年的6万多头,增长了10倍!第三,一大批农民开始了转化,他们由过去的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只要达到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几乎没有再当农民的,而成为工人后,三个月的收入就接近一般农民全年的收入。
现在,农民脱贫致富,这个县的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昔日的国贫县,在内蒙古自治区1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成为了发展速度惹人瞩目的“明星县”。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