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商机敏捷 务实肯干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在浙江人眼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够赚钱才是衡量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
浙江温州商人因为他们聪明的头脑和善贾而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其实,无论是浙江哪个地方的商人,他们捕捉商机的能力都很强。他们凭借其敏感的商业意识,及时预测市场的变化,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及时调整经营业务和经营方针,在激烈的商战中披荆斩棘,立于不败之地。
香港著名地产商浙籍人王宽诚就是一个很善于把握商机的人。1947年他初到香港时,香港经济萧条,地价暴跌,房地产不被看好。王宽诚经过认真分析,预料几年后香港经济必定复苏,于是,果断大胆地在新界购进大片土地,建造数十幢名为“海圆公寓”的高层住宅。
由于经济不景气,建筑行业渴望雇主上门薄利承包,所以“海圆公寓”造价很低。1949年,大批巨贾名人蜂拥香港,“海圆公寓”以极高的价格售出,王宽诚大赚了一把。
1991年10月,上海浦东开发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还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精明的上海人很有耐心地等待着政策的不断出台。就在这时,比田间机耕道强不了多少的杨高路上,两位操着上海人谁也听不懂的温州方言的中年汉子,像勘察队员一样在张张望望画画写写,整整5天,从最南端的杨高路到最北端的高桥。随后,他们悄悄登上海轮回到了温州。过了两天,他们提个装着有65万元巨款,但又脏兮兮的蛇皮袋,再次返回上海,叩开了一个又一个单位的门。
令上海人诧异的是,他们所看中的都不是沿马路的门面。两位温州人看中的竟是在浦东严桥乡,离杨高路有30米之遥的一间仓库。精明的上海人窃笑这两个大傻瓜。
可是,温州人自己心里有底。根据掌握的信息,他们认为杨高路要么不改造,一改造必是6车道、8车道无疑。到那个时候,这就是一笔大财富。经过努力,温州方与上海方达成如下协议:上海方以地皮为投入,温州方出资改造成活动房或店面,由温州方经营管理,收入二八分成,5年不变。
事物的发展果然如两位温州客所料:1992年春节,邓小平南巡,在杨高路留下足迹,紧接着,耗资8亿多元的杨高路改道工程被列为上海头号工程。两位温州人所建的出租房的价值就可想而知了。
南京路,上海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商品世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数以百计的店铺和柜台,虽然门口闪烁的霓虹灯店名和广告依旧,柜台里面的营业员未变,可是,店铺或柜台的真正主人却改换了。经济学家称之为租赁、经营承包、联合、合股经营,这些新主人80%是温州人。
宁波商人善于把握商机,审时度势,从而在经营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0世纪40年代末期,浙江商人虞洽卿预料上海的繁荣地段会拓展到苏州河北,于是,事先在宝山路顺福里和海宁路东唐家弄等处购置大片地产。当时,那些地方人稀地偏,同行中有人见虞洽卿在如此荒僻的地方买地皮,大为不解。可事隔不久,政府果然把这里作为开发地段,这一带地价猛涨,虞洽卿坐收地利。
浙江人除了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商机以外,他们更务实重利。在浙江人眼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够赚钱才是衡量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也正因为这个重视实利的观念,温州人才四处闯荡,占据了外地人不屑一顾的那些领域,不声不响地富了起来。温州人个个是老板,他们敢于冒别人不敢冒的风险,敢于从事别人不耻从事的“低下”的职业,他们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洒脱。他们不辞辛苦,精明能干,从一个个不起眼的小行业起家,渐渐成为商界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
浙江温州商人从修鞋、小发廊、小商贩干起,所以,他们除了江南人与生俱来的瘦小灵秀外,和其他地方的民工、小商贩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默默地做自己的生意,干着小行当的或粗或细的活。慢慢地,温州人多起来了,温州的标志也多起来了,温州发廊、温州服装店、温州电子城、温州产品越来越多,各种包装、标牌、证书、徽章越来越多地被温州人造出来,然后又被温州人输往各地。一时间,温州货充斥全国,他们的产品质优价廉,他们的服务周到热情。人们渐渐习惯了“温州”这一牌子,买货找温州货,服务找温州人。温州人由不起眼的小商小贩摇身变成了各地的红人,他们赚着各地人的钱,受着各地人的艳羡。
温州商人具有超凡的商业头脑。在温州人眼里,无论各行各业,只要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有钱赚,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发现与赚取。温州人善于从旁人漫不经心的事儿中挖掘出赚钱的契机。
温州人务实苦干。他们不在乎利润大小,只要有一分钱赚,温州人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干,他们经常从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一丝不苟,他们兢兢业业干好每一宗生意,即使赚不到大笔的利润,也从不怨天尤人。
温州人“脸皮厚”。他们不怕碰壁,也不怕人不给好脸色看,他们只有一个念头,不管你怎么看我待我,我就是要赚你的钱!他们用笑脸,用磨破的嘴皮,用磨掉的鞋跟,把他们的产品送到全国各地,也把全国各地的人吸引到温州来。
温州人做生意从小处着手。纽扣、标签、标牌、商标、小饰品、小玩具,这些外地人看不上、懒得做的“小玩意儿”,都由温州人做起来。温州人走的是小商品、大市场的路,不怕赚钱少,就怕赚不来,因此,温州的小商品遍布全国。但是,温州人是有眼光的,慢慢地,他们把产品由小变得大了起来。从纽扣到服装、鞋子,从电子元件到成套电子设备,从日常用的小物品到高科技产业,温州人越做越大,越做越牛。
温州人赚钱的方式极为灵活,他们决不会将自己吊在一个行业里,听任市场的裁决。他们不管多庞大的产业,一旦赚不到钱,就立刻转到其他行当。他们对自己的公司没有任何感情,公司只是他们赚钱的工具而已。心血是什么?心血不能当钱花。虽然这样的观念稍显势利了一些,但这样的温州人往往在经商中不容易感情用事,而是可以客观、冷静地对待市场中的每一次变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尽各种办法,将自己的产品推往全国各地,畅销全国各地。
在勤勤恳恳的经营下,已形成了国内制鞋、服装、灯具、低压电器、家具等六大支柱产业,仅鞋类企业就有4000余家,年创产值50多个亿,整个温州有如一部巨大的高速的造钱机器。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