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专利主宰公司前景(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八十年代可以说是一个交接期,工业北移为何没有产生大量失业?因为同一时期香港金融业发展迅速,创造大量高薪职业,加上移民潮,年轻一代的晋升机会很多。这批高薪的消费者制造了服务业的需求,例如高档时装、饮食、纤体及卡拉OK等行业相继出现,容许原本在工厂的劳动力,转投到服务行业,新兴的服务业,吸纳从工业界释放出来的劳动力。
九十年代出现了无以为继的现象,高科技工业没有在香港出现,劳工密集的工业则已经北移。工业生产占本地生产总值不断下降,金融服务业亦趋饱和,日资银行因为本土金融地产泡沫爆破,所以迅速撤离香港。酒店业由于人工昂贵,酒店房间收费已经达到世界级的高水平,失去“购物天堂”的美誉。政府坚持联系汇率,为了解决就业便大量投资基建,如新机场等,结果产生了高通胀,负利率的现象,资金为了保值涌入地产投机,结果这个地产泡沫在1997年爆破,经济亦在1998年大幅倒退。整个九十年代的年增长率只有3.9%而已。可以说是后工业时代风光不再。
2000年香港亦经历了网络泡沫,使该年的实质本地生产总值上升了10.2%,从2000年到2003年,实质经济年增长能够维持在4%,是靠2000年的网络泡沫所赐。2004年我们希望本地生产总值在自由行及CEPA带动下,会有一个较理想的增幅,估计可达到7.5%。
表2:本地生产总值、恒指及公司溢利比较
年份 196419771997 2003
恒指 100 429 13,375 10,291
(每日收市平均数)
恒指纯利 N/A 37 872 686
(每年平均)(港元)
本地生产总值 118.53 727.24 13,445.46 12,349.44
(包通胀)(亿港元)
表3:以每年平均增长率比较本地生产总值、恒指及公司溢利
年份 1964-1977 1978-1997 1998-2003 1964-2003
恒指* 19.4% 21.5% -1.4% 17.3%
恒指纯利* NIL 17.9% 2.6% 14.4%
(1977-2003年)
本地生产总值 15.5%15.9% -1.4% 13.1%
(包通胀)
*注:计算方法以每年平均指数及盈利,按年变动增加或减少,累积而成。笔者希望尽量反映真实情况,所以用每年里每日的收市指数,计算出该年的每日平均收市指数,与下一年每日平均收市指数作比较,求出两者的差别,再将这些差别累积起来,计算出每一阶段的平均年增长率。这个方式比较繁复,但可将每一阶段里每个大的波动环节,无论是上升或下跌,都计算在内,能真正反映投资在股市的实际收益。这个计算与一般的计法不同,一般人会用首年的起点与终结年的指数作比较,而中间则用时间上的复式方法计算出增长率,后者会出现一个重大偏差,忽略每一阶段中股市每年的变动,若用后者的计法,由1964-1977年的13年间恒指每年复式增长率只有11.9%,和每年平均增长的19.4%有个很大的差别。笔者坚信没有人能够在指数的最低点买入,而且能够在最高点卖出,所以用平均收市数是比较合乎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