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网络股泡沫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2000年的网络泡沫与我们距离并不太远,所以大家应该仍然记忆犹新。为了创造就业,欧美政府都认同,企业要利用股票市场集资,投资新兴概念,这些都是政府所带动的投资平民化。而投资银行家作为中介人,则应该负上大部分责任,他们尽量将完全没有盈利基础的生意包装得很美好,上市集资,所运用的数据事后证明过于幻想化,与现实脱节。他们推介入门网站的公司上市,如何作出盈利估计呢?是根据有多少人次上网,而不是根据收入的营业额;结果网站靠广告收入没法收支平衡,这些公司可以说是没有盈利支持的。除了互联网公司外,亦对电讯类股票过份抬举,对电讯类股份(包括提供硬件供货商或移动电话经营商)的前景过份乐观。中联通在香港以H股上市时,市盈率(Price/Earnings Ratio)高达300倍。事后证明,移动电话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以致边际利润不断被压缩,跨国电缆经营商亦面对供过于求。
2000年时移动电话股价被过份追捧,经营商乐于利用偏高的股价,透过发行新股票收购对手,希望造成对市场的垄断。所以大量新股流入市场,一时股市无法消化,股价下跌。移动电话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2G的垄断很快被3G取代,科技发展速度之快,比任何垄断尝试还要快。
2000年的泡沫亦涉及太多有线、卫星电视的节目制作,理想意愿是透过电视传媒争取广告,由广告支持电视制作。但广告的需求并没有显着增加,如意算盘打不响了。
香港的网络泡沫相对严重,九七后香港经济迷失了方向。董特首每年都提出一个创见,什么数码港、中药港等等。证券市场要配合,于是成立了创业板,创业板容许没有过往业绩,没有盈利支持,只有概念的公司上市集资,间接容许小投资者的血汗积蓄,变成了他人的风险创业资金。
网络泡沫给了我们什么教训呢?回看1857年美国铁路是新兴行业,吸引大量投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的航空业是新兴行业;2000年网络亦是新兴行业。每个新兴行业的伤亡率很惨重,能生存下来者寥寥无几。所以笔者十分赞同巴菲特的看法:从不购买新上市公司。他在2003年才买入微软股份,现在证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微软在网络泡沫爆破后仍然不断壮大,最近更宣布派发现金红利。
投资者往往倾向前望,忽略了历史的教训,未能“鉴古知今”,投机泡沫在历史上不断重演及爆破。欲知1635年荷兰的郁金香狂潮、1717年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可阅读林行止先生以笔名史威德所著的《投资族谱》。剑桥近代史的第七册亦有详细记录英国1720年的南海泡沫。发生于美国1857年的铁路危机及1929年华尔街大崩溃,可参考哥顿(John Steele Gordon)所著的The Great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