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用意念产生财富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吕不韦平生最受不得人恭维,而今见苏家兄妹确实是打心眼里对自己顶礼膜拜,自然十分兴奋,道:“老夫向来很少授人致富之道,今番见着两位都是青年俊才,老夫我高兴啊。你我三人既然相见,想必也算有些缘分,不妨今日将我吕氏致富的看家秘诀拿来,且让我的洋弟子代我传授与你等!”说罢,提高声音叫道:“卡内基!”
一洋人应声快步从里间走了出来,友好地朝苏家兄妹一一点头。
吕不韦道:“卡内基是我所收的洋徒弟中最小的一个。”
苏东坡道:“您和美国一个钢铁大王同名啊。”
卡内基笑而不语。
吕不韦道:“卡内基,你给他们讲讲如何用意念产生财富。”
“用意念也能产生财富?”苏家兄妹更是大惊失色。
卡内基用中国话道:“OK,这是吕大师发明的意念生财法。因为财富的形成始于心中的意念。唯有心中始终存有发财意念的人,才会使财富的数量发生核裂变。这是吕大师教导我的,而且我的实践也验证了这是一个真理。”
苏东坡与苏小妹的神态不由自主地愈来愈恭敬。连徒弟都这般了得,可见吕不韦道行之深!
卡内基道:“我们每个人,只要活到了了解金钱作用的年龄,都会企盼拥有它,但光‘企盼’不会带来财富,可是如果能把‘渴望’财富的心态,变成‘唯一的信念’,然后订出追求财富的明确方式与计划,并且以绝不认输的毅力来支持那些计划,便会带来滚滚财富。把对财富的欲望转化为对实质利益追求的方法,包含以下六个明确而实际的黄金步骤:
(1)在心中定出所渴望金钱的明确数目。只散漫地说“我想要有足够的钱”是不够的。
(2)想清楚你决定以何种付出来得到你所渴望的金钱。确确实实地决定你将会付出什么努力与多少代价去换取你所需要的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
(3)设定你决心拥有这笔金钱的明确日期。一定要在这日期之前把你要求的钱赚到手——没有时间表,你的归期将遥遥无期或永远不会“泊岸”。
(4)拟定达成目标所需的明确的、可行性计划,并立即付诸行动。无论你是否已有心理准备,你一定要习惯于“行动”,而不能只耽于“空想”。
(5)将以上四点清楚地写下——不能单靠记忆,一定要白纸黑字。这份声明精确地记载着你想获得的金钱数量、获得的期限、追求金钱所需付出的代价以及达成目标所要用的计划。
(6)每天大声朗读此声明两次,一次在睡前,一次在清晨起床后。朗读时,试着让自己看到、感觉到,并深信自己已拥有了这笔金钱。
卡内基说完,小妹疑虑地道:“卡内基大师,这意念生财法就这么简单?”
卡内基慌忙纠正道:“此真折煞我也!在吕大师面前,请勿称我大师。”
于是苏东坡、小妹两人依言改称卡内基为老师。
卡内基道:“对一些没有接受过严格心灵锻炼、没有完善意识和成功勇气的平庸之辈来说,以上六个步骤是‘行不通’的,这个意念生财法也就毫无价值。记得开始时,我只是一家钢铁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有幸得到吕大师的传授后,我便努力地设法运用这些原则,终于,我赚进了远超过亿万美元的财富。”说到这里,卡内基得意起来,蓝眼睛里开始泛出兴奋的光。
苏家兄妹听罢,一下子对卡内基敬若神明起来。
卡内基接着道:“我从内心里深切地肯定,它们不仅是累积金钱所需的步骤,更是达成任何目标不可或缺的步骤。如果你想获得财富,那么,无论何时,你必须确实遵循以上六个步骤所叙述的种种指示,尤其是第六个步骤特别重要。也许你会抱怨,在你并未实际得到这笔钱之前,你不可能‘看见自己有钱’,但这正是炽热的欲望所能为你提供的帮助。如果你真的十分强烈地‘渴望’有钱,进而将你这种欲望演变为魂牵梦萦的意念,你便毫无困难地使你自己‘相信’你会得到它。你的目标是要得到这笔钱,你只要不断强化你想获得这笔钱的决心,它就会使你得到它。”
苏家兄妹暗自琢磨:这意念生财法怎么与鬼谷子的八大步骤有异曲同工之感啊?
一直在旁边喝茶的吕不韦忽然用十分低沉却极有力度的声音缓慢地说道:“昔庄襄王在赵国做秦国人质,我观他有人君之气,便在心底默默地下定决心,让庄襄王返回秦国并登上皇位!这务必要求我将家资全部押在庄襄王身上,因为我知道,我的投资一旦成功,日后将贵不可言!于是我运用了意念生财法,做了庄襄王返秦并登基的计划,并立即执行这个计划,虽然中途遇到诸多劫难,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最后果然如愿。当年人人说我投机,其实不然。如若只靠投机二字,我焉能舍尽家财、拼得性命来助庄襄王?意念生财法不需要你辛劳工作,不需要你变得荒谬不实或是过度轻信。运用它们无需受过高深的教育。但成功运用这六个步骤必须要有足够的想像力和持久的毅力。这种想像力和毅力使人看得出,而且能够了解到,累积财富不能只靠机会、缘分和运气。你们必须知道,所有累积巨额财富的人,在获得财富以前,都一定有过某种程度的梦想、希望、企盼、欲望、计划和决心,然后才会得到财富的。”
苏东坡道:“吕大师,我明白了。除非我让自己对金钱产生强烈的‘欲望’,并且真的‘相信’自己会拥有它,否则我绝对不可能成为巨富。”
吕不韦点头道:“孺子可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