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 崔恩卿的报业经营观(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A.广告是报纸不可缺少的必然组成部分。
广告是市场行为;广告是市场和报纸的中介;广告是报纸使用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
B.广告是报纸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
企业(生产者)需要报纸的广告宣传;读者(消费者)需要报纸的广告信息;企业选择有影响的报纸;广告量和报纸的影响力一般成正比;广告牵动报纸向市场转化。
在这里,崔恩卿提出了影响力和广告的关系,鲜明地把广告作为评价报纸影响力的一个侧面,也就是说,报纸广告越多,说明影响力越大,报纸没有广告,就必须对自己的影响力进行反思。这对他所批评的那些“孤芳自赏”的报纸来说,是一种触动。
C.广告是报业经济支柱。
报纸销售价格一般低于生产成本;广告是报纸增值(实现交换价值)的主要渠道;广告是报纸再生产的经济基础。
这一段是媒介经济的最重要规律,广告作为报纸整个生产流程的核心环节之一,起的主要是价值补偿的作用,也就是报业经济的支柱。按崔恩卿的观点,报纸的交换价值不只是报纸发行时的价格,也包括广告的收入。这和西方的二次售卖理论基本相同。
(6)报业营销观
A.社会效益目标:社会作用
发行量:印发量,零售量,地域销售量;影响力:阅读量,知名度,品牌效应。
这几个都是后来报业经济研究者对报纸发行做监测的重要指标。包括发行量、印发量、零售量、订阅量、传阅率等。崔恩卿的隐含意思是,报纸只有发行得越多,才会有越大的社会效益。
B.经济效益目标:经济目的
报纸销售收入;广告营业收入;其他收入。
C.报业实力目标:报业规模
资金,人才,技术设备,市场占有额。
这种观点提出了报业的规模效应,提出资金、人才、技术这几种核心资源,已经开始探讨了报业集团化的方向。
D.三大目标关系
追求社会效益,获得经济效益,转化为报业实力,以扩大经营规模。
规模效应是他的一个重要观点,《北京青年报》实现翻滚式发展,和广告市场、发行市场上的规模效应紧密相关。
二、崔恩卿的地方报思想
崔恩卿在《我的报业经营观》一文中提出了地域原则:
服务对象的地域观念。以地域读者为基本服务对象,以地域市场为基本营销市场。
这一段看似平常,其实它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报业规律:报纸以地方市场为主。这个规律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不认识或者不承认它,想把报纸做成全国性报纸,其实全国性很难有丰厚广告回报。这是崔恩卿对《北京青年报》进行运作的最基本理念。
报业的业态和广播电视业、期刊业都有所不同,从广告市场上看,报纸偏重地域市场。从2002年全国广告实收额前十位的报纸可以看出,(见下表,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管理研究所调查数据。)10家报纸中晚报占了5家,其它的如《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成都商报》走的也是大众化都市报的路子,《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也是主打本地市场。这些报纸以追求区域影响力最大化为目标,只有同城(同省)的媒体才构成竞争关系,不同区域的报纸基本没有竞争关系。从分布格局上看,除了跨地区办报给当地报纸带来的冲击之外,基本各地报纸形成一种“诸侯割据”的局面,可以各自发展得比较平稳,原因就是它们占有了比较稳定的区域性和地方性广告市场。
2002年国内广告实收额前十位报纸
《广州日报》11.6亿元
《北京晚报》7.52亿元
《北京青年报》7.43亿元
《新民晚报》6.9亿元
《深圳特区报》6亿多元
《成都商报》4.2亿元
《羊城晚报》4亿元
《扬子晚报》3.8亿元
《深圳商报》3.5亿元
《今晚报》3.3亿元
从广告市场结构来看,区域性和地方性广告市场主要集中房地产、零售业这些方面,分类广告也可能成为广告市场(同个城市内)下一个热点。如《北京青年报》的广告中,房地产几乎占了一半,广州几家报纸,也以争夺房地产广告为主要竞争内容之一。